鴿馬立克氏病

臨床上以神經型和內臟型多見,有的鴿群發病以神經型為主,內臟型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當鴿群開產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 ②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鴿群的生活條件,增強鴿體的抵抗力,對預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 (2)早期感染疫苗免疫後至少要經1周才使雛鴿產生免疫力,而在接種後3天,雛鴿易感染馬立克氏病並引起死亡,而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馬立克氏病強毒株的感染。

病原

本病病原屬於皰疹病毒的B亞群(細胞結合毒) ,共分三個血清型:血清1型,對鴿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強毒(Md5等)、強毒(JW、GA、京?1等);血清2型,對鴿無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對鴿無致病性,但可使鴿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鴿皰疹病毒株(HVT-FC126株)。該病毒能在鴿胚絨毛尿囊膜上產生典型的痘斑,卵黃囊接種較好。能在鴿腎細胞、鴿胚成纖維細胞和鴨胚成纖維細胞上生長產生痘斑。完整病毒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和墊料中的病毒,室溫下可存活4~6個月之久。細胞結合毒在4℃可存活2周,在37℃存活18小時,在50℃存活30分鐘,60℃只能存活1分鐘。

症狀

潛伏期常為3~4周,一般在50日齡以後出現症狀,70日齡後陸續出現死亡,90日齡以後達到高峰,很少晚至30周齡才出現症狀,偶見3~4周齡的幼齡鴿和60周齡的老齡鴿發病。本病的發病率變化很大,一般肉鴿為20%~30%,個別達60%,產蛋鴿為10%~15%,嚴重達50%,死亡率與之相當。根據臨床表現分為神經型、內臟型、眼型和皮膚型等四種類型。
1神經型
常侵害周圍神經,以坐骨神經和臂神經最易受侵害。當坐骨神經受損時病鴿一側腿發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穩,兩腿前後伸展,呈“劈叉”姿勢,為典型症狀。當臂神經受損時,翅膀下垂;支配頸部肌肉的神經受損時病鴿低頭或斜頸;迷走神經受損鴿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鴿精神尚好,並有食慾,但往往由於飲不到水而脫水,吃不到飼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鴿只踐踏,最後均以死亡而告終,多數情況下病鴿被淘汰。
2內臟型
常見於50~70日齡的鴿,病鴿精神萎頓,食慾減退,羽毛松亂,鴿冠蒼白、皺縮,有的鴿冠呈黑紫色,黃白色或黃綠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鋒,觸診腹部能摸到硬塊。病鴿脫水、昏迷,最後死亡。
3眼型
在病鴿群中很少見到,一旦出現則病鴿表現瞳孔縮小,嚴重時僅有針尖大小;虹膜邊緣不
整齊,呈環狀或斑點狀,顏色由正常的桔紅色變為瀰漫性的灰白色,呈“魚眼狀”。輕者表現對光線強度的反應遲鈍,重者對光線失去調節能力,最終失明。
4皮膚型
較少見,往往在禽類加工廠屠宰鴿只時褪毛後才發現,主要表現為毛囊腫大或皮膚出現結節。臨床上以神經型和內臟型多見,有的鴿群發病以神經型為主,內臟型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當鴿群開產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鴿群發病以內臟型為主,兼有神經型,危害大損失嚴重,常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防制

1綜合防制措施
①加強養鴿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衛生與育雛鴿舍的消毒,防止雛鴿的早期感染,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即使出殼後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難防止發病。 ②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鴿群的生活條件,增強鴿體的抵抗力,對預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飼養管理不善,環境條件差或某些傳染病如球蟲病等常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③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因購入鴿苗的同時將病毒帶入鴿舍。採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防止不同日齡的鴿混養於同一鴿舍。④防止應激因素和預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鴿傳染性法氏囊病、鴿傳染性貧血病毒病、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等的感染。⑤對發生本病的處理。一旦發生本病,在感染的場地清除所有的鴿,將鴿舍清潔消毒後,空置數周再引進新雛鴿。一旦開始育雛,中途不得補充新鴿。
2疫苗接種
目前國內使用的疫苗有多種,主要是進口疫苗和國內生產的疫苗,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發病。(1)疫苗種類血清1型疫苗,主要是減弱弱毒力株CV1-988和齊魯製藥廠獸藥分廠所生產的814疫苗,其中CV1-988套用較廣;血清2型疫苗,主要有SB-1,301B/301A/1以及我國的Z4株,SB-1套用較廣,通常與火鴿皰疹病毒疫苗(即血清3型疫苗HVT)合用,可以預防超強毒株的感染髮病,保護率可達85%以上;血清3型疫苗,即火鴿皰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在鴿體內對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擾作用,常1日齡免疫,但不能保護鴿免受病毒的感染;多價苗,80年代以來,HVT免疫失敗的越來越多,部分原因是由於超強毒株的存在,市場上已有SB-1+FC126、301B/1+FC126等二價或三價苗,免疫後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能夠抵抗強毒的攻擊。(2)免疫程式的制訂單價疫苗及其代次、多價疫苗常影響免疫程式的制訂,單價苗如HVT、CV1-988等可在1日齡接種,也有的地區採用1日齡和3~4周齡進行兩次免疫。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或2型疫苗,商品代則用血清3型疫苗,以免血清1或2型母源抗體的影響,父母代和子代均可使用SB-1或301B/1+HVT等二價疫苗。
3免疫失敗原因及防止方法
(1)接種劑量不當常用的商品疫苗要求每個劑量含1500~2000以上個蝕斑形成單位,接種該劑量7天后產生免疫力。若疫苗貯藏過久或稀釋不當、接種程式不合理或稀釋好的凍乾苗未在1小時內用完,均會導致雛鴿接受的疫苗劑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敗。

(2)早期感染疫苗免疫後至少要經1周才使雛鴿產生免疫力,而在接種後3天,雛鴿易感染馬立克氏病並引起死亡,而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馬立克氏病強毒株的感染。為此須改善衛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難以預防多種日齡混群的鴿群感染。

(3)母源抗體的干擾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體干擾,細胞游離苗比細胞結合苗更易受影響,而對異源疫苗的干擾作用不明顯。為此,免疫接種時可進行下列調整:①增加HVT免疫劑量或使用其它疫苗病毒,被動抗體消失時於3周齡再次免疫接種;②對鴿不同代次選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鴿用減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細胞結合HVT苗。

(4)超強毒株的存在傳統的疫苗不能有效地抵抗馬立克氏病超強毒株的攻擊從而引起免疫失敗,對可能存在超強毒株的高發鴿群使用814+SB-1二價苗或814+SB-1+FC126三價苗,具有滿意的防治效果。

(5)品種的遺傳易感性某些品種鴿對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遺傳易感性,難以進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種後仍然易感,為此須選育有遺傳抵抗力的種鴿。

(6)免疫抑制和應激感染鴿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性病病毒、鴿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等均可導致鴿對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護力下降,以及環境應激導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失敗的原因。

總之,採用疫苗接種是控制本病的極重要的措施,但是它們的保護率均不能達到100%,因此鴿群中仍有少量病例發生,故不能完全依賴疫苗接種,加強綜合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