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江情浮雕

白鶴觀對出的河西防洪堤也有一處“鴛江情浮雕”。

白鶴觀對出的河西防洪堤也有一處“鴛江情浮雕”,內容如下:
大型浮雕《鴛江情》座落在河西防洪堤“桂江春泛”段內,全長155米,高3米,以花崗岩石材為主製作而成,於2001年11月竣工向遊人開放。《鴛江情》重點展示梧州史跡、風土人情、神話傳說,由12個板塊的作品組成,時任市委書記的文子忠為大型浮雕命名。

一、《端午競龍》

《蒼梧縣誌》載,蒼梧縣境久屬於楚。端午競龍,除了紀念屈原外,還是當地人喜愛的水上體育運動。畫面上兩位揮手吶喊的漢子,龍舟競渡的壯觀場面,表現了梧州人世代相傳的自強不息、力爭上遊的精神面貌。

二、《鶴崗返照》

《名勝志》載,南漢時梧州太守劉曜把現在的榜山連線鶴崗山地劈開,他在現場對鑿工說,當你們斷開這地段時會有雙鶴飛逝頭上。後來果真應驗,並從此流傳著白鶴仙女的美麗傳說。後人在山邊建白鶴觀,以添勝景,寓意吉祥。當朝陽剛從西江浮起,河上晨霧未消,隔江相望,窈窕多姿的白鶴山,宛如一個靜臥雲霧中的仙女。當夕陽西照,霞光把白鶴山的倒影投在碧綠明亮的桂江,就像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子對鏡梳妝。

三、《南漢晨鐘》

相傳南漢末年,皇帝劉晟病危,寵妃才人盧瓊仙提:“蒼梧山連五嶺,水匯三江,八桂之戶,靈秀所聚之地。若在該處鑄一銅鐘,乃象徵皇業聲振南疆之兆,定能保龍圖永固,聖壽萬春也。”於是一道聖旨下來,令鎮守梧州的大將軍鑄銅鐘。南漢十六年(958)鑄成銅鐘,掛在雲蓋山下的感報寺中酬神,為皇帝沖喜。南漢銅鐘全是用黃銅精鑄,呈垂鐸形,獸首,高120厘米,口徑56.7厘米,重250千克,鐘上飾有十字線隔開的花紋及銘文,銘文共87字,其內容為吳懷恩所述“龍圖永固”的歷史。然而,南漢王朝並未能龍圖永固,而是一個短命王朝。劉龑於917年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971年,南漢為宋所滅。從南漢銅鐘鑄造到南漢王朝滅亡,前後僅13年。南漢銅鐘後來還放置於光孝寺(大雄寺)冰月閣、風台書院(今東中路第一幼稚園),1931年移至中山公園晨鐘亭內,曾作為市民報時用。南漢銅鐘雖歷時千餘年,但仍完整無損,擊之聲音洪亮,已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龍母呈祥》

據清嘉慶《藤縣誌》及《孝通祖廟舊志》載:龍母,贏秦祖龍時之神也,溫姓,藤縣一都水東街孝通坊人,故其廟名孝通,父溫天瑞,在南海為官,娶程溪悅城梁氏為妻,生三女,龍母為第二女,生於楚懷王辛未年五月初八(公元前290年),卒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80歲。龍母出生時頭髮有尺多長,儀容瑰偉,靈惠異常。少年時常於人群中仰望天空似有人與之應答,言人禍福無不奇中,當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把龍母視為神女。傳說有一天,龍母在江邊浣紗,得一巨蛋,帶回家後孵出了五條小龍,她以龍為子,精心養育五龍成才,與龍子一起造福於民,因而百姓稱之為龍母。後來龍母告訴溫天瑞夫婦,她應當去悅城,於是跨上龍背而去,一路上五龍以風雷相護,傍晚抵江口登岸,得道成仙。龍母在西江流域做了很多造福於民的好事,如帶領大家耕織漁牧,整治水患,執仗護航,懲惡揚善,治病救人,樂善好施,普濟蒼生等。到龍母去世後,人們把她當作神仙來崇拜,並建廟紀念,鼎盛時在西江流域龍母廟有300座之多。人們凡遇大小事情都習慣到龍母廟祭拜,很顯應,故至今香火旺盛。廣東德慶悅城、梧州、藤縣的龍母廟,在龍母信眾中最負盛名。據《孝通祖廟舊志》載:龍母歷來受人尊敬,歷代皇帝都有敕封。如:秦皇贏政就敬書“秦龍母永世留芳”。漢高祖劉邦敬書“溫氏程溪夫人永載史冊”。漢武帝敬書“秦龍母女媧氏之再生”。唐太宗李世民封溫氏娘娘為“永安夫人”。宋太祖趙匡胤封“溫氏娘娘永濟夫人”。明太祖朱元璋封溫氏娘娘為“永寧夫人”。清康熙皇帝敕封悅城龍母娘娘為“水府元君”。庶民百姓把龍母看作水府元君,她神通廣大,可興雲作雨、滋潤萬物,保水陸平安,國泰民安。而史學家認為,龍母是母系氏族社會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領,是西江流域龍的傳人的始祖。在人民民眾心目中,龍母始終是有功於國的女中豪傑,是有恩於民的良慈聖母,是美的化身,是善的代表,是力量的體現。崇拜和信仰龍母已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影響所及遍布珠江流域,港澳地區和海外華僑華人。源於龍母的高尚品德和傑出貢獻,被譽為母儀龍德。體現了龍母的風範、品格和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是光輝燦爛的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農曆五月初八為龍母誕辰,八月初一為龍母得道誕,西江流域、港、澳、東南亞的華人等各地善男信女到龍母廟朝拜的絡繹不絕。解放前,在西江航行的船隻、輪渡,遇龍母誕期,船隻如航至龍母廟三里之內,不分日夜,必鳴笛或打鑼,燒香點燭,遙向廟前致拜。航行到廟前河面,即停船上岸入廟參拜,獻香奉燭。
一直以來,德慶悅城龍母廟在每年龍母誕期,必派德高望重的長者來藤縣,請龍母家鄉青年婦女四人到悅城龍母廟為龍母淋浴更衣,四婦女要用吉祥、驅邪的木葉水淋浴、齋戒三天,然後穿上新鮮的禮服來到龍母正殿,摒去一切雜人,緊閉各方門戶,禁香點燭,三跪九叩到龍母淋浴更衣時辰。用龍母“寢宮”里的精瓷面盆盛取特製浴水和絲巾為龍母淋浴更衣,淋浴更衣過程謝絕一切閒雜人員,並用龍母八音奏樂,作為祝誕,整個淋浴更衣過程嚴肅神秘。最後,由龍母娘家人宣布淋浴更衣儀式完成,即鳴炮致賀。

五、《冰井泉香》

梧州古八景中,冰井為最著名的景點。唐大曆三年(768年),經略使元結來梧州,在城東發現一古井,打水嘗之,水甘寒若冰,又鑒於此井與隔江的火山遙遙相對,乃稱冰井,在井之側建冰井寺,稱作“梵王宮”。大門左邊寫著“雲山古佛場”,右邊寫著“冰井唐賢跡”。元結為之立碑刻銘:“火山無火,冰井無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鑄金磨石,篆刻此銘;置於泉上,彰厥後生。” 火山夕焰與冰井泉香,這是鴛鴦秀水沐浴的一大奇觀。如今,雖然冰井寺已不復存在,但是冰井泉香卻釀造出風味獨特的冰泉滴珠豆漿。

六、《火山夕焰》

“火山夕焰”在西江南岸,與市區隔江相望,每當夕陽西下,霞光映照,山頂似有火光蒸騰而得名。此處不是真有火山噴火,山頂全無湖形的火山口,只是蒼梧人經常見此山夜間有火焰吐放。清代乾隆年間,《梧州府志》有這樣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南方設定桂林、南海、象郡三個郡。秦末西漢期間,雄踞南方的南越王趙佗兼併三郡,建立了個“南越國”,當上了南越武王。他常從都城番禺(今廣州)來梧州巡視,並封他的族弟趙光為蒼梧王,在此山建了個越王台。後來南越國被漢武帝滅亡,趙光便把他哥哥趙佗贈他的一把寶劍埋於此山中。這寶劍是越國煉劍師歐冶子鑄造,是把“龍精劍”。無比鋒利,斷崖崖自裂,吹髮發自斷,埋入地下不被鏽蝕,每隔三五天,一到夜間,便吐放出矗天光芒,又傾刻熄滅。此日山上草木依然蒼翠。又說此山長有荔枝樹,每到四月荔枝早熟,人們認定是此山的地熱造成,故稱此山為火山。據傳那時山上建有個祥光亭,山下的西江有個深潭,潭底藏有大量珠寶,半夜就浮蕩起來,發射出珠寶光照亮了天空。梧州城多火災,時人認為因與火山相對,常祈雨降火。唐代詩人元結駐梧時,為郡民劈井以“冰”字命名,取其以水降火之意。明代兩廣總督張瀚曾將火山更名為沖霄山,並刻《沖霄山碑記》,以解郡民憂惑

七、《北宋錢坊》

元豐監位於錢鑒路桂江河邊(今桂江造船廠船體車間),面積2萬多平方米。1964年,廣西博物館和梧州博物館共同發掘清理遺址,發現鑄錢的煉爐、操作坑、貯水池、小水溝及柱子洞等60多處文化遺蹟,出土宋代銅錢、鐵器、陶瓷器等665件文物,其中大、中、小型坩堝342件,陶風嘴3件,陶杵74件,北宋銅錢“崇寧通寶”、“聖宋元寶”、“崇寧重寶”、“政和通寶”等共285枚,尚有一枚“聖宋通寶”小平錢連結著一條12厘米長的銅柄(估計是當時鑄幣工藝流程不慎所致)。經考古調查考證,建立元豐監鑄錢作坊年代約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據宋史記載: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劉大中宣諭江南歸奏“衡、舒、嚴、鄂、韶、梧六監,歲鑄百五十六萬緡,充當逐路支用”,可見梧州元豐監是北宋時期江南六大錢監之一。梧州元豐監從事鑄造錢幣,每年鑄銅錢18萬緡(每緡1000枚),產量占當時全國鑄錢150萬緡的12%。現在山西平遙古城內還有梧州元豐監錢幣的介紹。

八、《雲嶺晴嵐》

梧州古八景之一,位於海拔367米的白雲山。白雲山遙連五嶺,總納三江,至梧州突兀挺起,蜿蜒盤桓,氣勢磅礴,登山遠眺,全城風光盡收眼底,雨後新晴,素潔雲霧,繚繞飄忽,有如唐代詩人孟浩然詩云:“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之美妙景色。

九、《金牛仙渡》

據《圖經》及《蒼梧縣誌》載傳說:三國孫吳時有道士牽牛夜渡西江遺糞成金酬渡的故事。道士對船夫說用船內牛屎作船費。船夫先奚落道士無錢付渡酬,後大罵他牽牛遺糞污船,憤而將牛糞掃至江中,傾刻道士與牛俱隱於江中石下。天亮後,船夫發現余糞皆金,賣給金鋪,僅抵渡酬,後悔不已。這便是金牛仙渡的由來。而道士上船的碼頭名稱則變成了牛屎碼頭。

十、《寶塘倩影》

相傳八仙中呂洞濱遨遊梧州勝景後,讚嘆不已,於是邀其餘七仙重遊。眾仙舉目四顧,只見南岸有一大湖,湖水澄碧,岸邊垂柳輕拂,林木蔥蘢。眾仙嘖嘖稱人間仙境,要各留一舞作紀念,分別贈以橫蕭、芭蕉、荔枝、白狗、花藍、寶劍、樟樹、葫蘆八件寶物,後人稱這個地方為八寶塘

十一、《西江系龍》

市區東面3.5公里西江中有一系龍洲。傳說它底下有一對寶鴨馱著,無論江水浪多大,洪水多凶它從未被淹沒過,故民間又稱此島為“浮洲”。“龍洲砥峙”成了梧州古八景之一。系龍洲的得名,皆因水為財也,而廣西三江之水,浩瀚出粵,風水注定為窮鄉。幸得境口之小洲從中攔截,流水方有回漩之勢,遂定名為“系龍”,意即系住廣西三江出境之龍,“猶財源被堵不外散也”。其二,古人認為,梧州冰泉里那蜿蜒的南蛇嶺是一條龍脈,為防“龍遁水逃竄”以“反王”,故以“系龍”名之,取捆綁逃龍之意。

十二、《東坡詠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兩度路過梧州。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被流放海南儋州,途經蒼梧時,吟詠下“九嶷聯綿屏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日未落江蒼茫……”,足見那時的蒼梧城廓多么寥寂。北宋建中靖國一年(1101年),他從海南遇赦北返途經蒼梧時,適逢中秋月夜,船泊火山渡口,他登岸觀光覽勝,吟詠下“江月夜夜好,雲山朝朝新”詩句。據傳他還泛舟游鴛鴦江,飽賞了清濁分明的江水,又發出了“我愛清流頻擊楫,鴛鴦秀水世無雙”的讚嘆。蒼梧人士為追慕一代文豪,就把火山西面的臨江山頭,命名為“蘇山”。而蘇東坡盛讚的鴛鴦江江水一清一濁,清的如碧玉,濁的似黃金,碧浪金波,人稱“鴛鴦江”。而“桂江春泛”則列在梧州八景之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