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畜牧獸醫局

"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00公頃,水面16萬畝,人口73萬。 鳳台縣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攝氏度。 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6.51億元,較上年增長13.8%;財政收入13.18億元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00公頃,水面16萬畝,人口73萬。全縣轄7鎮12鄉1個經濟開發區,264個行政村,21個社區。以漢族為主,間居回、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土家、羌等25個少數民族。鳳台縣是皖西北七個地級市中唯一的一個全省10強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水利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鄉、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縣、全省文明縣城和全省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鳳台縣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境內地下水源豐富,地表徑流密布,焦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溝湖等分布其間,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通長江達江浙。鳳台縣交通便捷, 淮河水上交通發達,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台、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距京九線上重站阜陽站僅百公里。距合肥駱崗機場百餘公里,蚌埠機場幾十公里。鳳台農業基礎好,素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譽。盛產小麥、水稻、花生、棉花和魚、蝦、蟹,以及豬、牛、羊等農牧水產品;工業門類齊全,現有化工、建材、造船、食品、輕紡等20多個門類,1000多種產品;資源儲藏豐富,擁有豐富的煤、磷礦石、紫砂土、耐火土、石灰石和白雲岩等礦產資源,尤其以煤儲藏最為豐富,探明儲量達120億噸。目前,張集、新集、顧橋等現代化礦井已建成投產,顧北、丁集兩大礦井正在建設之中,“十一五”末鳳台煤炭年產量將突破4000萬噸,同時四台6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鳳台電廠一期工程已經開工,預計今年上半年可投產,“十一五”期間鳳台可望成為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和火電大縣。鳳台還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家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峰相峙, 一水中流,被譽為長淮第一峽,壁立千仞、淵深百丈的黑龍潭與之帶水相連;植物活化石千年銀杏樹、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這裡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八公山下,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就產生這裡。
 改革開放30年來,鳳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獲得較快發展。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6.51億元,較上年增長13.8%;財政收入13.18億元,增長25.3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34億元,增長3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74億元,增長48.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4億元,增長1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3464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增長17.2%。
 2008年是我縣“十一五”期間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之年,也是搶抓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兩個率先”奮鬥目標的重要一年。2008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市委全委(擴大)會議精神,按照縣委九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的總體部署,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現代農業,放手搞活民營經濟,認真解決民生問題,加快和諧鳳台建設進程,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