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東門城樓

鳳凰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即“升恆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 城東,面對東嶺,緊靠沱江,古樸典雅。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石城建築,工藝精湛,砌縫整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城樓巍峨聳立,莊嚴雄偉,雉堞歷歷,整齊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東門城樓即“升恆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位於城東,面對東嶺,緊靠沱江,古樸典雅。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其城樓式樣,仿北京前門用城磚砌築,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樓高11米,歇山屋頂,下層覆以腰檐,飛檐翹角,造型莊嚴雄偉。城門寬3.5米,高4米,呈拱,城門兩扇系以鐵皮包裹,用圓頭大鐵釘密釘。城牆修築全部採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按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各0.8米,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砌至頂部,中間則有石灰、鵝卵石、黃土合土,厚約0.33米,填實,其上鋪以紅砂塊石,外側砌築牆垛。石城建築,工藝精湛,砌縫整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城樓巍峨聳立,莊嚴雄偉,雉堞歷歷,整齊壯觀。

鳳凰東門城樓鳳凰東門城樓
鏽蝕莊肅的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原名“升恆門”,位於鳳凰城東,緊靠沱江,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而城下的東門街,是古城旅遊商品一條街,這裡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藝術品和工藝品供遊客選購和參觀。鳳凰古城,早在元、明時期就建有土城,當時此地為五寨長官司司所在地,現在的北門城樓就始建於明朝。明嘉靖年間,設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永靖兵備道衙門都設在這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原來的土城改建為磚城。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古城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固,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原來的磚城改建為石城,石城周長2公里有餘,並開設四大門,各建造了巍峨的城樓,東門稱“升恆門”,南門曰“靜瀾門”,西門叫“卓城門”,北門為“壁輝門”。
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遺憾的是在1940年,國民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以“城堡一旦落入敵手,反攻不易,且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下令將所有城牆拆除。而鳳凰東、北二門卻因防洪需要,僅拆除了城垛碉樓,其它城門全部被拆除。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東、北二門和連線其間的半壁城牆。

景點介紹

鳳凰的總面積為1757.5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於2001年12月17日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東門城樓鳳凰東門城樓
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慶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在當時是為防止苗民起義而建的,它全長192公里,呈南北走向,南起鳳凰與貴州交界的亭子關,北至吉首市的喜鵲營,由眾多營盤、碉堡、烽火台、關門等組成。這裡(指全石營)也就是南長城的古遺址所在地,位於距縣城14公里的永安唱。2001年的4月22日,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教授在前往黃絲橋古城考察途中經導遊員的介紹發現了這座在史書上記載為“苗疆邊牆”的遺存古建築群體,經羅教授考證確認它就是中國南部長城(也就是南方長城)。南方長城建成以後,就把當時的苗族人民劃分為“生苗”與“熟苗”區,熟苗居住於長城以內,與漢族、土家族融居在一起,接受漢族文化;生苗居住於長城以外,很少與漢族人民交往,在經濟、文化各方面相對落後。所謂的“生苗區”主要指現在古城西部和西北部的阿拉、落潮井、山江、臘爾山、禾庫等廣大苗族居住地區,也稱為苗疆。
南長城沿途經過了三座古城——乾州古城、鳳凰古城、黃絲橋古城。乾州古城在吉首境內,也是南長城線上的一個重要屯兵城堡。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在此設鳳凰廳,鳳凰古城的城牆和城樓也都是在清康熙五十四年所修建的,以前鳳凰的老縣城並不是在這裡,而是在黃絲橋古城。黃絲橋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古石頭城,在那裡曾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苗民起義——乾嘉苗民起義。黃絲橋古城的渭陽縣址,貞元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張撒綃了。僅存100餘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此建兵營,名新鳳凰營。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兵營移至鎮竿鎮(即沱江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廳城為縣城,取名為鳳凰縣。黃絲橋古城是南方長城第三大的軍事防禦城堡。
鳳凰古城與山、水、石融為一體,造就了鳳凰奇景“九個一”。南華山,占地面積11641畝,1992年7月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它把整個鳳凰古城緊緊環抱;接下來是“一灣沱水繞城過”,這就是古城北邊的沱江河,在戰爭年代它一度成為鳳凰古城的護城河,發源於臘爾山台地,由我縣境內的烏巢河與龍潭河匯流而成,貫穿整個鳳凰古城;而在烏巢河上面可以看到有一座石橋——烏巢河大石橋,它是我國目前單拱跨度最大的石橋,單孔跨度達120米;好了,從北門碼頭乘船到沈從文墓地,沿岸有一排排的吊腳樓,這些吊腳樓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而在腳下的這條紅石板街上,可以看到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這些石板街從遠古走到今天,走出了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和著名畫家黃永玉等一批聞名世界的人,他們的故居都分布在古城內;湘西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有眾多的溶洞。在往吉首方向,距縣城僅四公里處是奇梁洞,它形成至今已有六億年的歷史了。為了能更好的保護洞內的石筍,洞內燈光全部採用的是冷光源,不會對石筍、石鐘乳造成任何損害,這也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好去處。
鳳凰東門城樓鳳凰東門城樓
明代時四門留下的古炮,鑄造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以前也叫做朱兒炮,古炮炮身為鐵質,長1.62米,口徑12厘米,重510公斤,為當時戰爭中最具威力的重型武器。
可以看到東門正面牆上掛有一副《鳳凰直隸廳城防圖》,它是根據《鳳凰廳志》所複製的。在這副圖中詳細地介紹了鳳凰古城哨、碉、卡的地理位置及分布,也展示了鳳凰古城在南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軍事地位。在圖中還可以看到鳳凰古城以前的面貌:鳳凰古城以前是一個完整的古城,有四個城門,但在1941年抗戰時期,當時的湖南省主席薛岳以城牆不利於抗戰為由下令拆除所有城牆,僅留下東門至北門一段城牆以供防洪需要,其餘全部拆除,面現在西門已恢復重建,南門也在恢復中。
右邊前兩個展櫃裡陳列著當時苗族起義軍所使用的兵器,這些兵器都是極為原始的農具,後面展櫃裡是一張從《清代邊牆布防圖》,此圖據《鳳凰廳志》原版複印,在圖中展示了鳳凰縣境內南長城的軍事布防情況,明確標明了在鳳凰境內848座營哨碉卡的位置及聯絡方式。
整個鳳凰的大致情況就簡單為大家介紹到這兒。參觀完東門城樓以後,大家有一個印象和感覺是:東門城樓巍峨高聳,它象一位忠實的戰士,日日夜夜忠實地守望著古城。滄桑歲月,時光流逝,在這6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從年輕走向衰老,從興旺走向沒落,沱水唱晚,山月作證,古城不知留下了多少傳奇故事,激盪風雲,風流愛憎,古城積澱了多少動人的傳奇佳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