鳲鳩

鳲鳩

從古以來,文獻上的鳲鳩解說大略有三種:一是鴶鵴(布穀),二是戴勝(戴鵀),三則是鴝鵒(八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簡體】鳲鳩
繁體】鳲鳩
拼音】shī jiū
注音】ㄕㄧ ㄐㄧㄨ
解釋】即布穀,亦作尸鳩。一種常見的鳥,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而具暗色橫斑,其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並把卵產於別的鳥巢中為它孵化。

詩歌原文

鳲鳩(shī jiū),古書上指布穀鳥。
出自《詩經·國風·曹風·鳲鳩》
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出處

1.《詩·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毛傳:“鳲鳩,秸鞠也。鳲鳩之養七子,朝從上下,莫從下上,平均如一。” 鄭玄 註:“興者,喻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也。”後用為君以仁德待下的典實。
2.三國曹植 《上責躬詩表》:“七子均養者,鳲鳩之仁也。”
3.唐 元稹 《授牛元翼成德軍節度使制》:“而又忠孝謹廉,慈仁和惠,愛養士伍,均如鳲鳩,鎮之三軍,爭在麾下。”
4.宋 王安石 《楚國太夫人陳氏墓志銘》:“侔仁鳲鳩,以母諸子。”參見“ 布穀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