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迎青

魯迎青

魯迎青,女,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83年獲南京大學學士學位, 1988年獲中科院植物所碩士學位, 1995年於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獲生態遺傳學博士學位,後分別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和Duke University從事種群遺傳和分子進化研究。1998年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Sloan Fellow 資助開展獨立研究。2003年回國組建"生態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任組長。研究手段涉種群遺傳學、生態學、系統學、分子進化、基因組學、植物化學和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個人簡介

職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部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課題組:生態與進化基因組學創新研究組

魯迎青 魯迎青

魯迎青研究員2003年8月作為優秀海外人才引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籌建“進化與生態基因組學”創新研究組。主要研究內容是植物繁殖系統(包括植物自交系統、自交不親合系統和花色形成系統)的進化。研究手段涉及生態學、系統學、種群遺傳學、分子進化、分子生物學、植物化學和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科研簡介

1.花青素代謝途徑的進化機制及其對農藝性狀的影響

植物花色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徑是花青素代謝途徑。代謝途徑的進化是基因組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花青素代謝途徑是研究基礎較好的代謝途徑,有利於多水平的綜合研究。我們與國際合作者在花青素代謝途徑進化速率模式、花青素合成的修飾和轉運等方面開展探討。從進化速率出發,我們開始對外界環境、內部表達、選擇力量等諸因子對花青素代謝途徑的影響進行評估,目的是了解代謝途徑的進化機制和生態背景。以花青素代謝途徑為“麻雀”,我們想知道基因組中的代謝途徑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及其成因。並回答這樣的變化對表型的影響程度如何,對農藝性狀的影響程度如何等問題。

2.植物繁育系統的基因組學研究及套用價值

植物繁育系統(Mating systems)遠較動物系統複雜,反映了其自身久遠的進化歷史。繁育系統的進化對基因組結構的影響仍是未知的領域。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發展,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有新的見地出現。我們以往的研究是從居群遺傳學的角度說明環境因子對混交系統(mixed-mating)和自交不親合系統(self-incompatibility)的影響。對這些系統的長期進化研究需要基因組學的手段和方法。由於繁育系統對植物的適應度包括產量有直接影響,我們試圖了解這種影響的性質和規律有哪些。

3.入侵植物的生態遺傳機制

入侵物種的發生是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生態學事件。對入侵物種的生態遺傳學研究是生物學家對影響社會發展的生態學事件的自然關注。我們嘗試對水生入侵植物鳳眼蓮進行野外生態遺傳學研究,找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有關研究還在進行。

主持的科研項目

1. “花青素代謝途徑的分子調控及通量分析”,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批准號KSCX2-YW-N-043)(2007.10-2010.10),主持人。

2. “花青素代謝途徑的基因組學分析”, 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特別支持項目(批准號171846)(2007.01-2009.12),主持人。

3. “花青素代謝途徑上基因多態與基因功能的關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項目(批准號30770176)(2008.01-2008.12),主持人。

4. “花色素代謝途徑上結構基因的進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項目(批准號30121003子課題)(2005.09-2007.12),主持人。

5. “牽牛花色素的自然變異與查爾酮合酶基因進化的關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項目(批准號30440029)(2004.01-2004.12),主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