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村[雲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鄉魯西村]

魯西村[雲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鄉魯西村]

魯西村該村隸屬於皎平渡鄉大蕎地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5公里,距離鄉政府16公里。國土面積0.9平方公里,海拔2610米,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40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5畝(其中旱地165畝),人均耕地1.4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185畝。

村情概況

進村道路 進村道路
 魯西村位於萊城西15公里,方下鎮西南8公里處。早先由3個小村組成,自東往西依次為高家莊、魯西和下窪子,後合三為一。民國初年,即有“城西第一村”之盛名,現仍為萊蕪西部重要集鎮。3529口人3751畝耕地。村是有東、中、西三條大路橫貫南北,新、舊泰萊公路穿其北境而過。村東為方下鎮石橋子村,西為方下鎮李家店子村,南隔汶河為牛泉鎮鹿毛埠村和畢毛埠村,北為方下鎮何家莊村。
最初,李、毛兩姓居多,當地有“狸貓(李毛)坐地戶”之諧語。後毛姓漸衰,其後裔不知所終。今全村共29姓,以張、亓、高、王、房、陳姓為多。居民多為明洪武初年由洪洞或冀州遷聚。
明《嘉靖萊蕪縣誌》載:“魯西集,縣西三十里,斗秤二十七名,四九日。”魯西集為當時萊蕪十七集之一。清康熙《萊蕪縣誌》載:“魯西集,四九日期,城西三十里,斗二支,秤二連;本縣走泰安道也。”魯西集為當時十一集之一。清光緒三十三年《萊蕪鄉土志》載:“魯西鎮,城西三十里。”魯西為當時六大市鎮之一。張梅亭《萊蕪縣誌》載:“辛莊保·魯西”。建國前後數十年,民間稱其為萊蕪八大集之一。

據載,從民國初期至1955年,以“魯西”名區,曾為魯西區,曾為第十區,曾為第四區;1958年10月,萊蕪縣劃為24個人民公社,以“魯西”為名,有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2月,24個公社並為15個,魯西歸於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人民公社後,魯西村先後隸屬方下辦事處和方下鎮。1953年徐志才、王宗義等8戶農民組成村里第一個互助組,標誌著魯西村進入初級社階段。第二年,魯西村劃分為17個間,每間有一個互助組,歸屬慶豐、魯豐等7個初級社。1957年魯西村進入高級社階段,七社合一,稱“七一社”,分24個生產隊,徐志才任社長,趙正第任書記,房錫華為主任。1958年正式成為行政村(生產大隊)。1978年在生產隊的基礎上演變為24個生產小組。1990年,從村莊規劃的角度出發,打破生產隊的格局,將全村劃為太平、保岳、望岳、華岳、汶陽、向陽、朝陽、文昌、文成、文明等10個小區。
村莊坐落於汶河北岸,當汶水之沖。圩牆首尾尖翹,戲樓高聳如桅桿,南閣北面一石沉重如碇,村寨便如巨型龍舟了。汶河在魯西村蜿蜒2340多米,若從上游嘶馬河村或下游馬家廟村看魯西,村寨便如舟行水中。村人皆熟悉水性,也懂得趨利避害。1957年,為防汶水淹沒良田,修築了260米長、2到3米高、l米厚的汶河大堤。同年引汶河水灌溉村西南占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
人們出而農耕,種植玉米、小麥與大馬等;人而貿易,經營門店、小攤和鋪面等,過著平靜而殷實的生活。
然天災-亦不是一座寨牆所能阻擋抵禦的。
張梅亭主編的《萊蕪縣誌》載:宣統二年(1910),“三月十九日,大霧,北風竟日,桑麥俱凍。四月二十六日,雨雹,長六十餘里,闊十餘里,麥禾糜爛,禽鳥多斃,樹為之童,屋瓦盡毀,魯西一帶,雹災尤重”。
民國五年( 1916),土匪一部侵擾魯西鎮。
亓因培為張嘉林所撰墓表中說:“(民國)十四年(1925)後,匪氛大熾,鄉民扶老攜幼,四處逃難,來魯鎮者,奚止數千家。君睹此慘狀,太息流涕,廢眠食者數日。乃邀請魯寨士商各戶,議修圩牆,異口同聲,願聽指示。不數日,而缺者補,殘者完,武器亦因之而備。適有土匪蜂擁而至,君以古稀之年,率眾登陴,指麾守衛,晝夜不懈。有時勢急,開槍斃匪,賊愈喪膽。一方居民賴以安全,鹹呼曰:此老寨主之力。”
1939年,日本人侵入萊蕪,在魯西安設據點,從此魯西不得安寧。碉堡在1945年時為八路軍拆毀。
魯西村廣人眾,地居要道,南來北往的客商、東行西去的官民多經此村,因而人們見多識廣,思路開闊,村人多以經商致富。清末民初,青龍街兩面錢莊、酒坊、藥店、醬園、麻行、衣鋪等,一應俱全。著名的字號,如順泰恆、義勝永等,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尤其是錢莊,民國初年,達到十來家,據說,當時萊蕪較大的錢莊,魯西占了三分之一。有名的三合酒店是由陳張王三家合開的,釀酒為業,生意興隆。幹得最為紅火之時,據說,井水即為酒水;後不慎失火,連燒了五天五夜,可見家業之大。劉家所開玉聚恆、玉盛恆糕點店,名氣很大,雖時有間斷,而今其後人又重操舊業,重整門面,而依然掛出先輩的名號。商業發達,使得富人富戶日益增多,可謂層出不窮。村中早年有民謠曰:玉勝恆自覺資本不少,算起來不值三角兩毛;張勝雲戴著金殼手錶,還不如亓琅軒一趟青島;據說,亓琅軒一趟青島的花銷,就是幾十大畝地。
1991年,結合村莊規劃,將原來丁字路上直通北門的南北路打通,使之北靠泰萊高速路,南達汶河,成為全村最寬闊的街道.從此代替了青龍街的商業中心地位,成為全村最繁華的街道。各種店鋪林立,衛生室、郵局、信用社等皆立於此街。現在的魯西集也在這條街上,集市上活躍著各種土產、副食、鞋帽、服裝、布匹等商品,是方下鎮最大的針織品集散地;另外,先前有騾馬市,現今成了豬羊市;1990年前,大馬是村裡的主要經濟作物,最多時占到1000多畝,因而從古即有麻市。
除商業外,種植業是魯西的另一大支柱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是全鎮的納糧大戶。1978年繳納了40萬公斤公糧,成為方下鎮的第一納糧大村;此外,1957年至1983年,村西南建成了170畝的蘋果園,品種有金帥、紅星、紅玉和伏魁等,豐產期達到350噸,遠銷外地。1990年以後,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種植西瓜,最多時占到全村土地的一半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西瓜種植大村。
殷實的家底使魯西人在接受現代文明上占儘先機。1950年,村中由李西儀、張丕烈、何方烈等人開設了魯西聯診所;1958年,該村在全公社第一個用電照明;1966年,有四台拖拉機開進了魯西,成為全縣第一個使用機械化的村莊;1977年,村民亓興蘭成為全村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的人,那時是一台14英寸的紅岩牌黑白電視機;1984年,該村擁有同樣的電視機60多台,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視村。
1967年至1978年,魯西曾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鍛鍊的基地,先後三次共接待40多人。
魯西人口密集,教育發達。清光緒初年,張嘉林曾設館授徒。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全縣最早的魯西鎮初級國小成立,亦為張嘉林創建,並自任學董。首任教師為秀才李文環。初招學生一個班約30人,開設修身、國文,算術、練字(高年級有作文、史地),倡行新式教育,校址在原官房。後為日本人燒毀。現村中仍於原址魯西國小,為三層樓房;村西並設魯西聯中。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0考出大學專科以上學生200多名。畢業於山東中醫大學的張同震是村里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西一度成為萊蕪28個道會門之首“硬拳道”的總宮,亓象德為總宮長。硬拳道前身為紅槍會,本為保家護院,後發展最大時涉及90餘村,曾達萬人。先曾抗日,後則投敵。1947年亓象德於鄆城被人民政府處決。硬拳道在萊蕪影響躍達20年,其餘部於1948年解放濟南時隨吳化文起義。
萊蕪地區有了0黨組織的活動以後,魯西村成為一個重要活動地點。1933年9月至1935年10月,文成書局成為0萊蕪縣委的第一個秘密聯絡點。今遺址尚存。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於鬥爭之中,歷史上還出現了陳莪生等至少32位革命烈士。1947年,萊蕪戰役中,村中義泰永酒店的店員江懷樹用步槍擊落了-的一架飛機。他的事跡陳列在萊蕪戰役紀念館中。
魯西特殊的文化歷史積澱,使之成為名人輩出之地。清鹹豐、同治年間寨主,五品郎附貢生張禹坪,為當時縣內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張博泉,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商學士,工於書法,精於顏體,據說“濟南火車站”便是他的墨跡。亓子久,北閥時期的-步兵少校。亓耀輝,早年留學日本,曾解救過28名紅槍會會員。劉眾前,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王汝林,原為毛澤東著作出版委員會軍事組成員,少將軍銜。張西鐸,曾任福州軍區某軍政委。白秀成,曾任廣東省委組織部部長。陳俠,曾任杭州市委書記。張魯堂,曾任山東省化工廳廳長。亓象岑,徂徠山起義領導者之一,第一任山東省糧食廳廳長。李漢英,曾任濟南鐵路局第一任局長。張淦臣,濟南軍區裝甲兵原政治部主任。亓秉鋒,現居美國,歷史學博士。
走進魯西,隨處可見百年老屋與古樹、舊物,隨處都有傳說與故事。這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的村莊。該村隸屬於皎平渡鄉大蕎地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5公里,距離鄉政府16公里。國土面積0.9平方公里,海拔2610米,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40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5畝(其中旱地165畝),人均耕地1.4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18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全村有27戶通自來水,有16戶飲用井水,有2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2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6公里。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萬元;畜牧業收入8萬元(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牛4頭);林業收入0.1萬元;工資性收入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5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其中在省內務工20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27戶,鄉村人口123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58人。其中農業人口120人,勞動力8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

到2008年底,全村農村合作醫療119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瓦房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皎西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人,其中小學生1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5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