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鳧橋

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王國,百姓們都靠打魚為生。 後來,魚鳧王打下了彭州,又帶人馬去打綿州。 後來,魚鳧王一來為了感謝魚老鴰搭救之恩,二來為了方便兩岸百姓的往來,就在馬壩河上修了一座橋,取名就叫魚鳧橋。

魚鳧橋,位於溫江城北約7.5公里萬春鎮魚鳧村境內,跨溫江與郫縣交界的馬壩河。傳說中,在離現在4000年前就有魚鳧(一種捕魚的水鳥)在此搭橋救魚鳧王,後魚鳧王為紀念魚鳧相救之恩,建魚鳧橋。但《民國版溫江縣誌》記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橋,為磚墩拱橋。時橋長3丈(10米),寬6尺(2米),平洞3孔。因鄰近古魚鳧城,故名魚鳧橋;在橋旁邊,有一個集市場鎮,因兩縣交界,物資交流活躍,生意比較興隆,場以橋名,叫做魚鳧場。相傳,魚鳧王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蜀三代蜀王之一,並在溫江現魚鳧城遺址建立都城,是古蜀發展最輝煌的時期之一。1966年重建魚鳧橋,為預製式拱橋,3孔,長8米,寬5米。為溫(江)郫(縣)公路的要道橋。

魚鳧架橋傳說

溫江萬春鎮境內有條馬壩河,在古時候硬是大得很,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王國,百姓們都靠打魚為生。在南邊的這個王國里,有箇中年人,既聰明又勇敢,漁民們都很佩服他,就擁戴他當了打漁頭。這個王國的大王兇殘貪婪,捐稅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惱火。打漁頭也忍不住了,心一橫,帶領老百姓推翻了那個大王,重新建立了一個王國。因為大家都是打魚的,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餵的魚老鴰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王國就取名叫魚鳧國,那個打漁頭當了大王就稱為魚鳧王了。
從此以後,漁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了,魚鳧王的心也越來越大了,想擴大自己的地盤。手下有人對他說:“大王,不如把河對面的地盤搶過來吧!”魚鳧王聽了就召集人馬,悄悄地開始練兵。一天晚上,突然就打過河去了。河那邊的人還沒有弄清楚是咋回事,就輸了。魚鳧王打了勝仗,接著又把現在郫縣那邊的犀浦、花園、德源占了。
魚鳧王每次回來,路過馬壩河,都要在河邊休息,所有的馬匹就跑到河邊喝水,一喝把河水都要喝乾。
後來,魚鳧王打下了彭州,又帶人馬去打綿州。綿州那邊十多個小王國聯合起來對付他,魚鳧王這回打了敗仗,帶起人馬拚命地逃,後面追兵跟著攆,直攆到馬壩河邊。當時馬壩河邊又沒有渡船,魚鳧王急得沒有辦法,誰知正在他危急之時,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一下子飛來滿天的魚老鴰,浮在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橋,他們趕緊從這橋上跑回去了。等到追兵攆攏,魚老鴰又飛了,沒法過河,只有退兵。
後來,魚鳧王一來為了感謝魚老鴰搭救之恩,二來為了方便兩岸百姓的往來,就在馬壩河上修了一座橋,取名就叫魚鳧橋。(選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成都市溫江卷》。舒國民收集。選編時,個別字句略有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