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喪歌

土家族是一個快樂的民族,他們的娛樂精神不僅表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就連最莊嚴肅穆的喪葬活動都不乏娛樂的元素。土家族喪葬活動除了一般的祭奠儀式之外,還有鬧喪這種獨特的地域色彩。而且這種鬧喪的習俗古已有之,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得以完整地傳承。《隋書·地理志》記載:蠻人“始死,置屍館舍,鄰里少年多持弓箭,繞屍而歌,以箭扣弓為節,其歌詞說平生事”。而《夔府圖經》也說:“父母初喪,顰鼓以道哀……”這種把哀事當喜事來辦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土家族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生命觀念,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既娛人,也育人。

風俗簡介

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鬧喪歌是土家族苗族莊嚴肅穆的喪葬過程中的一種不乏娛樂活動,土家族喪葬活動除了一般的祭奠儀式之外,還有鬧喪這種獨特的地域色彩。而且這種鬧喪的習俗古已有之,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得以完整地傳承。
藝術特色鬧喪歌進行中,辦喪葬主人家的院壩的上空瀰漫著焚燒紙錢的煙霧,兒孫們的臉上還掛滿淚痕,一場莊重的祭奠儀式剛剛在法師的主持下完成。此時,整個山寨都還沉浸在哀傷與悲痛之中。
承著鑼鼓緊一陣慢一陣地敲了起來,錯落有致的鼓點讓悲傷的夜晚多了幾分娛樂的色彩,周圍的空氣慢慢地變得活躍起來。幾名本土的鬧喪歌手隨著鼓點的節奏放開了喉嚨開始了整夜的歌唱。鬧喪歌手們沒有進行刻意的裝束,也沒有搭建用於表演的舞台。一切都是在隨意中按照預定的程式進行。他們穿著平時勞動的灰色或黑色的衣服,倒與此時這種悲傷的氛圍有些協調。
這是一場極富地域特色的喪葬表演。鬧喪歌手們此時演唱的是土家族的”勸孝歌”:
白日裡,怕兒啼,沒有一時把兒離。
到晚來,娘最苦,屙屎換片娘為主。
誆兒睡,娘落枕,方才睡著兒又醒。
或拉屎,或屙尿,不嫌臭氣將兒抱。
娘睡濕,兒睡乾,恐怕兒啼心不安。
臥床兩邊都濕了,雙手抱兒在胸前。
... ...
二雙親,苦受盡,吞聲忍氣暗傷神。
學董永,盡孝賢,賣身埋葬二雙親。
這段孝義聽過後,從今要做賢孝人。
這是鬧喪歌的一首,所要表達的內容已經不言而喻。

相關信息

土家族的先民是古代巴人。巴人是一個熱愛舞蹈的民族,據《夔府圖經》記載:“巴人尚武,擊鼓跳歌以興哀。……父母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土家族的跳喪可以看作是宏大的原生態舞蹈。點燃燭火,焚燒薰香,在神位前擺上淨茶、淨酒一杯,米粑或其他貢品三盤,用簡單的道具作舞台背景,在燭光搖曳之下,煙霧繚繞之中,鈸、鐃、鼓等響器敲出鮮明的節奏,眾人在掌壇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最具原始意味的舞蹈,擊掌、踮腳、鏇轉等簡單的舞蹈動作在收縮與舒展中展示出身體的曲直、野性、力量和激情,再現了古代巴人偉岸的身軀與不屈的精神。
藝術來源於生活。土家族的跳喪舞就是對生活場景的再現,對自然世界的再現。當然更多的是對與他們和諧相處的山間動物的模仿,比如“猛虎下山”、“牛擦癢”、“犀牛望月”、“金猴偷桃”、“鳳凰展翅”等。這種集音樂、歌唱、舞蹈為一體的表演形式被譽為“東方迪斯科”,簡直就是一道視覺的盛宴。

透過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碎片,讓我們窺見了居住在中華大地的土家族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豁達的民族風格。即使在面對生與死的時候,也表現出一種超然與灑脫。

生亦快哉!死亦快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