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機構

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組織,包括大學、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大學”一詞是從拉丁語“UNIVERSITAS”派生,大致意思是“教師和學者的社區”。大學的教學層次通常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研究生和本專科;其中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層次,本專科分為本科和專科兩個層次。教學方式主要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截至2015年5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獨立設定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

大學介紹

中國封建時代“大學”一詞除了指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外,還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根據文獻記載,大學作為一種具有高等教育職能的機構,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癢近是也”。虞舜時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鄭玄:“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以後夏朝的東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當時位於京師的最高學府。

皇朝帝國時代到了漢朝,中央設立太學,為最高學府,而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等供同齡學生學習的的地方官辦高等學校,相當於不同階級的公立大學,低階大學學業出色的學生可以進至高階大學學習。隋唐以後太學改為國子監,唐朝以後出現書院。書院可以分為大學部、國小部,有些並不嚴格區分,有官辦,有私立,不少是私辦官助。白鷺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等都是著名書院的代表。中國傳統的學校部分培養公共政治服務的官員仕人以及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偏重儒學人文教育。

另外,還有專門學科部或者專科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南朝宋時設有儒學館、玄學館、文學館、史學館,合併後分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唐朝的國子監設有律學館、書學館、算學館。明朝時設有專門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的四夷館。此外還有兼具人才培養功能的專門性的科研及套用服務機構,如醫學領域的太醫館等,天文曆法領域的司天監或者欽天監等。還出現過綜合性的學術研究機構,如南朝之宋朝設立的華林學省,相當於後來的中央研究院。

在中國古代,類似於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國學(稷下學宮、太學、國子監)

國立中央大學

以及後來的高等書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如虞舜之時,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不過,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和西方現代的大學存在差別,尤其官辦學校以培養治理政府的仕人及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學科上自然科學尤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個的傳統教育體系都面臨著轉型、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來,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譯成 “書院”等。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 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學制將學校分為“國小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等幾個等級,“高等學堂”和“大學堂”屬高等教育。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中國的現代教育才得以迅速發展。

北洋西學學堂(今天津大學)是中 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學,成立於1895年。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轉為效法美國的大學制度,延續至今。民國以後“大學”和“學院”等則成為正式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則為全蘇聯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逐步恢復中華民國的道路,使美國的大學教育模式成為華人地區主要的借鑑模式方向。

歐美

辭彙“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為“Universus”,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著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構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著一個特定的方向”。“Universum”是“Universus”的中性單數形式,同樣派生詞“Universitas”也指“一些個人的聯合體,社團”。在中世紀,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醫學等領域得到使用,比如在薩勒諾、巴黎和牛津出現的這種聯合體即是今天的大學的最初形式。今天的“University”這個詞可以追溯拉丁詞語,它首次被記錄下來是在大約1300年,當時就是用來指這種聯合體。在更早期,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學、數學、體育,這被一些人認為是歐洲大學的先驅。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從教會辦的師徒結合的行會性質學校發展起來的。在十一世紀時,“大學”一詞和“行會”一詞同樣被用來形容行業公會。

歐洲的大學主要有三種形式:

教會大學,學生和教師在一個校長領

1350歐洲的大學授課的情景

導下形成一種密切配合的團體,像巴黎、牛津和劍橋等大學。國立大學,由國王徵得教皇認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學,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薩拉曼卡大學。1088年在義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建立的波隆那大學,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所大學。而有“歐洲大學之母”之稱的巴黎大學,則是先由教師組織起來,之後再招收學生。

1810年,威廉·馮·洪堡建立柏林大學,將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等,這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這種模式在美國最早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所效仿,被世界各地的大學廣泛採用。

在近代中國和西方交流以來,所稱的西方的大學(英語:University,法語:Université,德語:Universit)早期被翻譯為“書院”等,後來才統一改稱“大學”。

其它地區

在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西北30公里的一座古城——塔克西拉,1980年正式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原因是早在西元前7世紀這裡已是該地區最早的高等學校所在地。

大學分類

編輯

•名稱區別

大陸普通高等學校分為本科和高職專科類別。

香港大學

本科的普通高等學校名稱通常為“××大學”、“××學院”、“××大學××學院”(獨立學院)或“××學院××學院”(獨立學院),如湖南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山東政法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等。

大學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通常名稱為“××專科學校”、“××高等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xx職業大學,如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濟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泊頭職業學院、天津職業大學等。

本科院校

中央直管副部級大學
地區學校
北京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重慶重慶大學
遼寧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吉林大學
山東山東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
陝西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江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湖北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中南大學
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廈門大學
廣東中山大學
浙江浙江大學
四川四川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教育部直屬大學
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北京大學 湖南大學
蘭州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南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華南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西南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陝西師範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同濟大學 南開大學 四川大學
天津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南京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浙江大學 重慶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長安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武漢理工大學

中科院直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

工信部直屬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交通運輸部直屬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國家民委直屬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3]

省部共建大學

(1)省、教育部共建

名稱 序號 共建省(區) 共建高校 共建時間
省、教育部共建 1 河南省 鄭州大學 2004年2月23日
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大學 2004年3月9日
3 雲南省 雲南大學 2004年3月11日
4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大學 2004年3月18日
5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大學 2004年3月24日
6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石河子大學 2004年5月24日
7 西藏自治區 西藏大學 2004年9月3日
8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大學 2004年11月3日
9 青海省 青海大學 2004年11月24日
10 江西省 南昌大學 2004年12月3日
11 貴州省 貴州大學 2004年12月23日
12 山西省 山西大學 2005年5月13日
13 河北省 河北大學 2005年11月10日
14 海南省 海南大學 2007年11月21日
15 河南省 河南大學 2008年10月17日
16 甘肅省 西北師範大學 2009年3月16日
17 陝西省 西北大學 2009年3月21日
18 浙江省 浙江工業大學 2009年6月8日
19 陝西省 延安大學 2005年6月9日
20 吉林省 延邊大學 2005年9月7日
21 湖南省 湘潭大學 2005年12月12日
22 江西省 井岡山大學 2007年10月19日
23 天津市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2012年3月7日
24 廣東省 汕頭大學 2012年6月29日
25 浙江省 寧波大學 2012年10月8日
26 福建省 福州大學 2012年10月14日
27 重慶市 西南政法大學 2012年10月24日
28 江西省 江西師範大學 2012年10月30日
29 福建省 福建師範大學 2012年11月24日
30 黑龍江省 黑龍江大學 2012年11月28日
31 上海市 上海大學 2013年4月18日
32 湖北省 湖北大學 2013年7月18日
33 安徽省 安徽大學 2013年7月19日
34 四川省 西南科技大學 2013年8月7日
35 雲南省 雲南師範大學 2013年12月9日
36 安徽省 安徽師範大學 2013年12月9日
37 山東省 山東師範大學 2014年3月25日
38 山東省 濟南大學 2014年3月31日
39 北京市 首都師範大學 2014年4月4日
40 江蘇省 江蘇師範大學 2014年9月12日
41 河北省 燕山大學 2014年11月26日
42 河北省 河北工業大學 2014年11月26日
43 河北省 河北師範大學 2014年11月26日

註:以上內容來自教育部網站[4]

(2)省政府主導、教育部共建高校

序號 共建單位 共建高校 共建時間
1 江蘇省、教育部、審計署、財政部 南京審計學院 2011年8月30日
2 江蘇省、教育部、國家氣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年6月15日
3 遼寧省、教育部、財政部 東北財經大學 2012年4月27日
4 江西省、教育部、財政部 江西財經大學 2012年5月15日
5 山東省、教育部、財政部 山東財經大學 2012年8月23日
6 北京市、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 北京電影學院 2013年3月13日
7 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 江西理工大學 2013年6月20日
8 湖北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 武漢科技大學 2013年11月14日
9 遼寧省、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2014年12月5日

註:以上內容來自教育部網站[5]

(3)省、其他國家部委共建高校

共建部委省份名稱類型地點
交通運輸部重慶重慶交通大學工科重慶
上海上海海事大學工科上海
江蘇南通大學綜合南通
山東山東交通學院工科濟南
湖南長沙理工大學工科長沙
福建集美大學綜合廈門
文化部北京中國戲曲學院藝術北京
北京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北京
浙江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杭州
上海上海戲劇學院藝術上海
廣西廣西藝術學院藝術南寧
江蘇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南京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山西中北大學工科太原
吉林長春理工大學工科長春
江蘇南京郵電大學工科南京
江西東華理工大學工科南昌
江西南昌航空大學工科南昌
湖南南華大學綜合衡陽
廣西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工科桂林
重慶重慶郵電大學工科重慶
陝西西安郵電大學工科西安
河北河北科技大學工科石家莊
河北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 工科 綜合 廊坊 唐山
四川西南科技大學工科綿陽
河北石家莊鐵道大學工科石家莊
黑龍江 哈爾濱理工大學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理工科哈爾濱
水利部湖北三峽大學工科宜昌
河南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工科鄭州
河北河北工程大學工科邯鄲
江西南昌工程學院工科南昌
浙江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工科杭州
農業部甘肅甘肅農業大學農業廣州
湖北長江大學綜合荊州
湖南湖南農業大學農業長沙
廣東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廣州
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農業哈爾濱
河南河南農業大學農業鄭州
河北河北農業大學農業保定
安徽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合肥
山西山西農業大學農業晉中
山東山東農業大學農業泰安
江西江西農業大學農業南昌
遼寧瀋陽農業大學農業瀋陽
國家林業局湖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綜合長沙
雲南西南林業大學林業昆明
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農業呼和浩特
福建福建農林大學農林福州
南京南京林業大學林業南京
河南河南農業大學農業鄭州
安徽 浙江 安徽農業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農業 合肥 臨安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江西東華理工大學工科南昌
湖南南華大學綜合衡陽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湖南南華大學綜合衡陽
中國科學院上海上海科技大學工科上海
國家稅務總局吉林吉林財經大學財經長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遼寧 江蘇 瀋陽建築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工科 瀋陽 南京
國家海洋局遼寧大連海洋大學農業大連
上海上海海洋大學農業上海
廣東廣東海洋大學農業湛江
浙江寧波大學綜合寧波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江蘇江蘇科技大學工科鎮江
三大石油公司四川西南石油大學工科成都、南充
黑龍江東北石油大學工科大慶
陝西西安石油大學工科西安
遼寧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工科撫順
湖北長江大學工科荊州
重慶重慶科技學院工科重慶
江蘇常州大學工科常州
廣東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工科茂名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遼寧瀋陽理工大學工科瀋陽
陝西西安工業大學工科西安
中國包裝總公司湖南湖南工業大學工科株洲
國土資源部四川成都理工大學工科成都
江西東華理工大學工科南昌
河北石家莊經濟學院財經石家莊
國家糧食局河南河南工業大學工科鄭州
江蘇南京財經大學財經南京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昆明
廣西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南寧
青海青海民族大學民族西寧
貴州貴州民族大學民族貴陽
湖北湖北民族學院民族恩施
西藏西藏民族大學民族西藏
內蒙古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通遼
遼寧 河北 大連民族學院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民族 師範 大連 承德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徽安徽理工大學綜合淮南
河北華北理工大學綜合唐山
河南河南理工大學工科焦作
黑龍江黑龍江科技大學工科哈爾濱
遼寧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科阜新
陝西西安科技大學工科西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川成都中醫藥大學醫藥成都
江蘇南京中醫藥大學醫藥南京
湖南湖南中醫藥大學醫藥長沙
國家菸草專賣局河南鄭州輕工業學院工科鄭州
國家氣象局四川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工科成都
國家統計局陝西西安財經學院財經西安
國家鐵路局遼寧大連交通大學綜合大連
甘肅蘭州交通大學工科蘭州

[4]

專科院校

共建部委省份高校名稱高校類型地區
民政部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工科長沙
重慶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綜合重慶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江西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財經南昌
浙江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經杭州
國家旅遊局浙江浙江旅遊職業學院財經杭州
商務部江西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財經南昌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湖南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工科長沙
法務部浙江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政法杭州

特殊院校

軍隊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司法院校

獨立學院

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等。

民辦大學

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民辦高校

本科類:如北京城市學院、仰恩大學、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南昌理工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翻譯學院、武昌理工學院、西京學院、山東英才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成都東軟學院、西安外事學院、廣東培正學院、上海建橋學院、上海杉達學院、南昌工學院等。[6]

大學專科類:如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海南科技職業學院、重慶民生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四川三河職業學院、四川電子機械職業技術學院等。

其它高校

國家開放大學[7]

•名稱區別

紀念性命名

中山大學、逢甲大學(台灣)、星海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

地域性命名

東北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西南大學、西北大學、東華大學、南華大學、西華大學、北華大學等

省份、城市名稱命名

四川大學、鄭州大學、溫州大學、南通大學、揚州大學、煙臺大學、青島大學、臨沂大學、聊城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吉首大學、大理大學、長沙大學、江蘇大學、山西大學、江西大學

學校等級

編輯

•副部級大學

北京(7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天津(2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陝西(3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山東(1所):山東大學

東北(3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甘肅(1所):蘭州大學

上海(3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

江蘇(2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湖北(2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1所):中南大學

浙江(1所):浙江大學

安徽(1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1所):廈門大學

廣東(1所):中山大學

四川(1所):四川大學

重慶(1所):重慶大學

•副大軍區級大學

湖南(1所):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廳局級大學

除去32所副部級的所有公辦本科院校,包括211和部分985院校

•副廳局級大學

高職高專院校

•其他

民辦高校一般情況不看行政級別

辦學類型

編輯

普通高校從類型上分為:綜合、工科、師範、農林、醫藥、語言、政法、體育、藝術等。

•綜合類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

上海財經大學(3張)

•工科類

華中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

•師範類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

•農林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

•醫藥類

中國藥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

•語言類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

•財經類

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內蒙古財經大學、雲南財經大學等

•政法類

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

•體育類

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等

•藝術類

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

•民族類

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

能源電力:華北電力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華僑:暨南大學

軌道交通行業:西南交通大學

IT行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煤炭行業:中國礦業大學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

水利水電:河海大學

海洋科學:中國海洋大學

大氣科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8]

海洋運輸:大連海事大學

藥學:中國藥科大學

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3張)

農業: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林業生態: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橡膠行業:青島科技大學

化工: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廈門大學

石油科學:中國石油大學

冶金行業:東北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審計:南京審計學院

稅務:吉林財經大學

質量監督:中國計量學院[9]

紡織:東華大學

舞蹈教育:北京舞蹈學院

戲曲教育:中國戲曲學院

戲劇藝術:中央戲劇學院

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

出版印刷:北京印刷學院

美術:中央美術學院

傳媒行業:中國傳媒大學

輕工業:陝西科技大學

大學之最

編輯

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

亞洲高校第一樓--復旦光華樓(5張)

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北京大學

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復旦大學

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暨南大學

海拔最高的大學:西藏大學

中國地理位置最東的大學:佳木斯大學

中國地理位置最南的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中國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學:喀什大學

中國地理位置最北的大學:黑河學院

中國第一所獨立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大學聯盟

編輯

常青藤聯盟

常青藤聯盟是指由美國東北部的八所歷史悠久、教學科研能力一流的大學組成的大學聯盟。這些大學都是國際一流的大學,且都擁有幾乎和美國同樣長的歷史。它們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

泛常青藤學校

泛常青藤學校又稱廣義常青藤學校或新常青藤,指的是除了上述八所學校以外,美國其它的一些能與常青藤匹敵的院校。它們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諾特丹大學、紐約大學、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維吉尼亞大學、威廉瑪麗學院等。

公立常青藤

公立常青藤指的是一些美國最頂尖的公立學校。它們既擁有能與常青藤學校媲美的科研實力,又讓學生享受相對低廉的學費。它們包括:密西根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威廉瑪麗學院、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普渡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邁阿密大學(牛津)等,以及加州大學系統的伯克利、洛杉磯、聖迭戈、聖巴巴拉和戴維斯五所分校。

著名文理學院

歐美有很多隻提供精英本科教育而沒有研究生院的小型高等教育院校,或者男女分離的傳統院校。其中著名的包括:阿莫斯特學院、威廉士學院、明德學院、斯沃斯莫學院、科爾蓋特大學、華盛頓李大學、布林茅爾學院、威爾斯理學院、衛斯理安學院、哈伍福德學院、巴納德學院、巴克奈爾大學等。

八校聯盟

其成員皆為澳大利亞歷史悠久、享譽國際的頂尖研究型大學。澳大利亞八大名校更被普遍公認為是澳大利亞版的常春藤聯盟,在南半球與環太平洋地區始終位居領導地位,更享有澳大利亞政府將近七成的教育和研究預算。他們包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西澳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阿德萊德大學、莫納什大學、昆士蘭大學。

英國G5學校

G5學校是英國頂尖大學的標誌,由英國最好的五所大學組成。它們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英國羅素集團

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成立於1994年,由英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有24所大學。該聯盟被稱為英國的“常春藤聯盟”,代表著英國最頂尖的大學。

九校聯盟

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高校聯盟,2009年10月啟動,聯盟成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共9所高校。

卓越大學聯盟

是由9所工業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直屬的985工程大學組成的高校聯盟。其成員包括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和同濟大學,這九所以理工科為特色的國家“985工程”一流大學,組成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聯盟”(簡稱“卓越大學聯盟”)。

1基本信息

•1.1辭彙出處

•1.2基本釋義

•1.3意義

•2發展歷程

•2.1起源

•2.2中國

•2.3歐美

•2.4其它地區

•3大學分類

•3.1本科院校

•3.2專科院校

•3.3特殊院校

•3.4獨立學院

•3.5民辦大學

•4學校等級

•5辦學類型

•6大學之最

•7大學聯盟

•7.1常青藤聯盟

•7.2泛常青藤學校

•7.3公立常青藤

•7.4著名文理學院

•7.5澳大利亞八校聯盟

•7.6英國G5學校

•7.7英國羅素集團

•7.8九校聯盟(C9)

•7.9卓越大學聯盟(Excellence 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