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涼縣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定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高涼縣

概況

漢武帝派兵打敗了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涼縣是粵西地區最古的縣。
東漢末,兩陽屬東吳統治範圍。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將高涼縣從漢時的合浦郡分出,設為高涼郡,轉由廣州管轄,下統三個縣:安寧縣(今陽江市區及其東部)、高涼縣(今陽東縣北部地方)、西平縣(今陽東縣白沙鎮、江城區埠場鄉、平崗鎮、陽西縣程村鎮鄰近部分地區)。兩陽由縣升郡。
南北朝時,兩陽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涼郡從廣州分出,連同杜陵郡、寧康郡、陽春郡等合設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從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轄今陽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陽江由郡升格為州,下管郡,郡管縣,歷時122年,是祖國南疆的交通要衝、軍事重鎮。
一、高涼郡縣名字的由來
《輿地紀勝》云:“高涼山在廣東茂名縣東北。本名高梁山,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改梁為涼。漢高涼縣蓋置於山下。”文中的“茂名縣”,即今天的高州市。高州市曹江鎮有一座高山,名叫高涼山。此山雄偉壯麗,風景優美。山中奇珍異果,清泉怪石,遠近聞名。古代藉助於這座名山的稱呼,在山下建立郡縣,取名高涼郡(縣)。這是“高涼”名字由來之始。
《茂名縣誌》(清光緒版)載:“高涼山在縣北五十里,高百餘丈。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因名。高涼郡名本此。”《縣誌》又載:“山半有高涼庵,祀冼夫人。庵後有大石一片,高七八尺,曰觀音石。有栗樹,大可合抱,結實離離,珍味獨異,秋風起摘,其名曰高涼風栗。庵右有井,泉極清冽。前有大石豎起,劃然中分,曰試劍石。山之過峽名馬鞍坳,有石卓立山麓,方廣尋丈,上有大字數,石黑字白,皆古體不可識,遠望之則字勢飛舞險勁,亦奇蹟也。”
從以上的歷史資料可見高涼山風景獨特,遠近聞名,因取名高涼,故山上山下的許多景點也以“高涼”冠名,如古建築冼太廟稱“高涼庵”、古栗樹稱“高涼風栗”等等。因此可以認定,高涼郡名是因高涼山而名,“高涼山在茂名縣北五十里”,即今之高州市曹江鎮銀塘村境內。
二、高涼郡縣的設定及其演變
(一)漢晉時期的高涼郡縣設定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高涼縣,縣治於高涼山下的良德坡(今高州市東岸鎮)上。
三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涼縣置高涼郡,郡治思平(今恩平縣),高涼縣治良德。又置高興郡,郡治廣化(今陽江西北)。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高興郡併入高涼郡,郡治安寧縣(今陽江西部)。
從漢至晉,先設高涼縣,後設高涼縣郡。郡治先後設于思平、廣化及安寧縣,但良德一直為高涼縣治。這是高涼縣、郡設立的初期階段。
(二)南朝時期的高涼郡縣設定
宋:高涼郡治從安寧遷至思平縣。
齊:高涼郡治從思平遷回安寧,高涼縣治仍於良德。
梁:高涼郡治從安寧移至高涼縣,治良德。
大寶元年(550年),安寧縣改為高涼縣,高涼縣治移至安寧。
陳:永定二年(558年),高涼郡治遷至安寧。
南朝時期,高涼郡、縣治所遷徙頻繁。宋齊期間,高涼郡治先後在安寧及思平之間轉輾相遷,至梁時又遷至良德,陳時再回遷安寧。這時期,良德先後為高涼縣治和高涼郡治。這是高涼郡縣設定的第二階段。
(三)隋唐時期的高涼郡縣設定
隋:廢郡為縣,高涼郡改高涼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高州改為高涼郡。電白縣屬高涼郡,良德縣屬永熙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郡改州,廢高涼郡。六年(623年),復置高州,電白、良德隸屬高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高州為高涼郡。
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復州,高涼郡復為高州。至此,結束高涼郡縣的行政建制歷史。
隋唐時期,州、郡、縣三級行政區的設定更替頻繁,關係錯綜複雜,其間經歷了三個時期:首先是廢郡為縣;其次是廢州改郡;最後是廢郡復州。至乾元元年(758年)撤銷郡制,高涼郡改為高州後,高州地區不再實行郡級建制。
三、高涼郡與電白郡的關係
(一)南朝時期電白郡的設定及與高涼郡的關係
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從高涼郡析置海昌郡,轄地為今電白縣樹仔鎮和電城鎮,郡治在寧化縣(今電白縣樹仔鎮莘陂村)。
梁:大通中(528年),析高涼郡置電白郡,轄地為今高州市東北部及電白縣西北部,郡治在今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同年置連江郡,轄地為今電白縣馬踏鎮,郡治在今馬踏鎮祿岳村。又置南巴郡,轄地為今電白縣麻崗鎮,郡治在麻崗鎮麻崗村
綜上所述,元嘉十五年(438年)前,今電白縣地域全部屬高涼郡境。但從元嘉十六年開始,在高涼郡內先後析出小郡共12個,其中設在今電白縣境的新置郡有4個。至南朝末,在今電白縣境內,同時為電白、海昌、連江、南巴等4郡分治,因此,在今電白縣境內不再是高涼郡的地域範圍。這時期,高涼郡與電白、海昌、連江、南巴郡是同時存在的平等關係的郡級行政單位,它們之間沒有隸屬關係。
(二)隋唐時期電白郡的演變及與高涼郡的關係
隋初,高涼、電白、海昌、連江、南巴等郡的地域範圍不變。
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縣。海昌、電白二郡合併為電白縣,廢南巴郡為南巴縣,廢連江郡為連江縣。電白、南巴、連江縣治在原郡治所在地。
大業二年(606年),南巴併入連江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郡。高州改為高涼郡,電白、連江縣屬高涼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高州。天寶元年(742年)廢高州改高涼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高州。至此,高涼郡的行政建制正式結束。在唐代,電白縣先後隸屬高涼郡和高州。
綜上所述,隋朝建立後,撤銷郡級建制,改郡為縣。電白郡改為電白縣。大業年間,撤銷州級建制,將高州改為高涼郡,電白縣才復屬高涼郡。今電白縣從元嘉十六年(439年)開始先後從高涼郡析出海昌、電白等4個地域獨立建郡後,析出的各郡行使各自獨立的郡級行政職權,不再歸屬高涼郡,其間經過168年。直到大業三年(607年)將高州改為高涼郡後,今電白縣地域才重歸高涼郡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