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次諧波效應

單一頻率的基頻波入射到非線性介質後,由於高次非線性電極化係數的耦合效應而產生頻率為入射光波(基頻波)的三倍、四倍甚至更高倍的光波輻射,這種非線性光學現象稱為高次諧波效應,產生的光波稱為高次諧波。

高次諧波效應(higher harmonic effect)


實驗的歷史與主要發展方向
1962年首次在二氟化鈣晶體中,對紅寶石的6943Å雷射譜線進行三倍頻獲得2314Å的三次諧波。高次諧波通常是逐次利用低階的非線性電極化項而產生的。例如1.06μ的基頻波先由磷酸二氫鉀倍頻;再用磷酸二氘鉀倍頻而獲得四次諧波——2661Å的紫外光;最後再以高壓氣體進行五倍頻得到532Å的相干輻射,這相當於1.06μ的基頻波的20次高次諧波。在準分子雷射器及1971年氫分子真空紫外雷射器製成之前,高次諧波技術是獲得相干真空紫外光波的唯一有效方法,它可望發展成為實現相干X光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