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九蓮燈

高平九蓮燈

高平九蓮燈是流傳在我省晉東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是高平民間舞蹈中民眾最熱愛的一朵藝術奇葩,老友婦孺都會他幾場,深深紮根與民眾之中。 高平九蓮燈形成,因無文字記載,難以究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高平縣誌》中記有:“上元,縣華燈,列爐煙火騰灼,蕭鼓喧鬧,群履丙夜嬉遊,三更乃止。十六日鄉城男婦走”光緒六年(1881)庚辰六月《高平縣誌》。“風俗”篇中記載:“上元的燈會,鄉婦洽游至城,必入署謁命婦,賜以花果,三日乃止”。“上元”即元宵,“花燈”九蓮燈也。說明當時九蓮燈已很盛行,起碼應在順治,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簡介

高平九蓮燈

高平九蓮燈是流傳在我省晉東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是高平民間舞蹈中民眾最熱愛的一朵藝術奇葩,老友婦孺都會他幾場,深深紮根與民眾之中。

歷史

高平九蓮燈形成,因無文字記載,難以究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高平縣誌》中記有:“上元,縣華燈,列爐煙火騰灼,蕭鼓喧鬧,群履丙夜嬉遊,三更乃止。十六日鄉城男婦走”光緒六年(1881)庚辰六月《高平縣誌》。“風俗”篇中記載:“上元的燈會,鄉婦洽游至城,必入署謁命婦,賜以花果,三日乃止”。“上元”即元宵,“花燈”九蓮燈也。說明當時九蓮燈已很盛行,起碼應在順治,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特色

高平縣上店上村老藝人張得仁(1913年生)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當時就流傳著“往前走,往後行,前面耍的是好花燈,琉璃燈,八角燈,圓禿轆轆西瓜燈,光禿碌碌白菜燈,後面跟著耍龍燈,映的滿街紅火火”的民謠。花燈指九蓮燈的前身,僅有現在九蓮燈的幾個舞蹈片段。隨著歷史的前進,民間藝人根據“八洞神仙為王母娘娘拜壽”,“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創編髮展而成。初時由八名男青年表演,他們以長稠結花包頭,臉抹白粉、腮繪寶劍、芭蕉扇、笛子、花籃、蓮花、拂塵等法器,身穿繡有桃子、秋葉、葫蘆等,有中式對襖、系裡絲絛,背插與腮畫法器相同的道具,分別代表呂洞賓、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鐵拐李、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洞神仙。到了四十年代後期,高平店上村改為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而鳳和村則全是女青年表演,均為青年妝。

夜幕降臨,舞者身穿彩衣,每人端倆盞相同的“花果燈”又有花燈和果燈之別,花燈有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燈;果燈是桃、石榴、梨及香瓜果燈。街上行進時,由“飛燈”引導,鼓樂喧天,列隊西行,游於街市。每到一表演場地,先由飛燈饒場一周,然後開始表演,表演結束後演唱民歌小調及高平秧歌及流行歌曲,隨之擺出吉祥的字樣,如“天下太平”、“歡慶”等。

過去,還有這樣的表演:擺完字後,置於後場的花果山等突然分開,噴放煙火,孫悟空帶小猴從中躍出,相互扑打嬉戲,行猴步,耍猴拳,搶吃鮮果,逗笑取樂,即興表演一陣後又退回花果山中,整個表演結束。在飛燈帶領下,吹響牛角,另換場地。

舞燈是九蓮燈的主要手段。燈的舞法包括:“溜燈”、“甩燈”、“對燈”、“分燈”、“饒燈”、“晃燈”、“轉燈”等,藝人將舞蹈燈表演得快如風,穩如鍾。五彩繽紛的花果燈,在燭光的映襯下,鮮艷奪目,映紅了表演者的張張笑臉,而身影卻淹沒在夜幕中。多變的舞步,時隱時現,飄飄欲仙,富有詩意。

傳統的跑場線路也十分豐富,有“溜場”、“跑場”、“倒搭勾”、“小穿花”、“雙進行”、“剪子股”、“蛇脫皮”、“分場”、“一窩蜂”等,可任意組合、變化、畫面多多,使整個場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高平九蓮燈的音樂伴奏基本上使用本村的“八音會”樂隊。鄉土氣息的音樂曲牌,熱烈火爆,高亢激越的打擊樂更增添了它的地方特色。這些民歌旋律優美、淳樸熱情,打擊樂粗獷豪邁,激越奔放,與舞蹈配合協調,渾然一體。

1987年山西省首屆藝術匯演,高平九蓮燈奪得最優秀的組台節目之一。

後有不看“九蓮燈”不算高平人

正月十四晚上,高平市街頭巷尾全是花燈,各式各樣,五顏六色,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觀燈的更是人山人海,窄窄的一條古城路聚滿了來這裡賞燈的人。可是還有人在市政府門前,一邊觀燈,一邊等待,期待著當天晚上即將上演的好戲———街頭表演“高平九蓮燈”。

老人小孩都愛看

一敲鑼,一打鼓,周圍的人馬上圍成一個圈,來自南城辦事處南陳村的村民們,就在市政府門前表演起了“九蓮燈”。十位年輕貌美的女子,身著粉、綠、紅三種色彩艷麗的服裝,手捧兩盞“九蓮燈”,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周圍的觀眾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彩聲和掌聲。小孩子們被迷住了,一步不落地追著看,而一些年紀較長的人看著看著就呆住了,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或許“九蓮燈”的美麗也讓他們喚起了兒時最美好的記憶。

一位來自小北莊的王女士笑著對記者說,每年元宵節,如果不看高平最傳統的“九蓮燈”,那可就算不上是高平人。

鳳和村“九蓮燈”最有名

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九蓮燈”在高平人心裡如此重要?據了解,高平的“九蓮燈”堪稱一絕,不僅僅因為它能張燈供人觀賞,而且還借彩燈表現生動的故事。高平“九蓮燈”,以鳳和村的燈最有名。相傳,它是根據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話故事創作而成,故又稱“花果燈”。

最早演出時共有9個演員,面部畫臉譜,手端9盞花果燈;因而謂之“九蓮燈”。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九蓮燈”表演人數增加到30至50人,男女都可參加,燈也不再限於花果燈,而是多種多樣,臉上也不再畫臉譜。眾多的演員表演精彩的舞蹈動作,謂之“跑場”,通過藝術造型,呈現出各種隊形圖案。舞蹈的形式有“串花”、“小翻身”、“蛇蛻皮”、“對花”等。演唱的曲調有“三朵花兒”、“太平調”、“上河調”、“四小景”、“混水龍”等。跑場一般分為四段,每跳一段舞,要唱一支曲,擺成一個字,如此反覆四次,唱完四段後擺出“天下太平”四個字。“九蓮燈”的樂器伴奏也有分工,跑隊形時用鑼、鼓等“武樂”,演唱時用二胡、笛子等“文樂”。據介紹,不少時代元素也運用到了“九蓮燈”這一傳統形式中,以展現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