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 骶髂音[dǐqià])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相對而構成。關節囊緊張,並有堅強的韌帶進一步加強其穩固性,運動範圍極小,主要是支持體重和緩衝從下肢或骨盆傳來的衝擊和震動。在結構上屬滑膜關節,從運動方式上可看做屈戌關節或滑車關節。其大小個體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個人兩側也不盡相同。

基本信息

概述

骶骨的耳狀面在上位3個骶骨的側部,朝向後外,其前面較後面寬。髂骨的耳狀面朝向前內。相對的關節面之間間隙很小,關節面粗糙不平(這樣,使兩關節面密切相嵌,使關節面穩定性進一步加強)。

骶髂關節骶髂關節

骶骨的關節面覆蓋一層較厚的透明軟骨,髂骨關節面上的透明軟骨則極薄(僅為骶骨關節軟骨面厚度的1/3)。關節軟骨上可能覆蓋一層纖維軟骨(到青年時期,這些軟骨板緊密融合,關節腔甚至完全阻塞)。

結構部位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兒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結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連結。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線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常見疾病

骶髂關節炎

大多數的骶髂關節炎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許多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發病初期表現為骶髂關節炎,所以診斷出骶髂關節炎還是不夠的,應進一步檢查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如果是強直性脊柱炎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但是骶髂關節炎一般與坐骨神經不相關。
多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預後較好,只有少數人發展為完全性關節強直。應注意了解疾病的本質,增強抗病的信心,按照醫生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通常可用消炎痛、雷公藤製劑,但這類藥物常有副作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請中醫大夫就診,同樣需要看專科醫生,而且治療時間較長。
生活方面可注意幾點:睡木板床,不用枕或薄枕。堅持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活動,每日早晚各俯臥半小時,應注意工作姿勢,以利於防止畸形。

骶髂關節炎症狀

1、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3、其他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骶髂關節炎治療

是蜂針、蠟療、中藥內治和外治的聯合作用。即在蜂針治療同時,內服中藥和王漿以滋肝補腎,既補先天之不足使筋骨得以充養堅實,又調理周身氣血陰陽,使氣血得以融會貫通,循行有序,周流全身,進而從根本上消除瘀滯形成的內在因素;蠟療採用中藥提取物溶於皇脂蠟,刺激病變局部筋骨、肌肉、經絡、腧穴、皮部,激發經絡氣血運行,輔以中藥調理臟腑、氣血和中藥內服難以企及的局部筋骨和表層經絡腧穴,既可以加速氣血精微歸經,又彌補內服中藥的不足;對關節粘連融合的部位給予穴位或關節腔治療,使藥物直達病所,瘀滯消散。四種療法優勢互補,相輔相成,針對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破壞的病機病理,標本兼治,終使外邪得解,氣血精微充分濡養筋骨,關節面得以逐漸恢復平整,由於融合搭橋的關節最終恢復生理結構與功能,故該病的致殘率下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