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絨藜鏽病

駝絨藜鏽病

駝絨藜鏽病,葉背面產生近圓形殖斑,粉狀,直徑約1mm。黃褐色至銹色,為病原菌夏孢子堆。後期孢子堆多為銹褐色,為病原菌冬孢子堆。

病害症狀

葉背面產生近圓形殖斑,粉狀,直徑約1mm。黃褐色至銹色,為病原菌夏孢子堆。後期孢子堆多為銹褐色,為病原菌冬孢子堆。

病害病原

為擔子菌亞門優若黎單胞鏽菌(Uromyces enrotiae Trany)。夏孢子橢圓形、卵圓形,單胞,淡黃色,壁有細刺,大小21-32微米×16-21微米。冬孢子球形、橢圓形,黃褐色,大小16-24微米×15-22.5微米。青海發現的駝絨黎鏽病,系由優若黎柄鏽菌(Puccinia bunzettii Griff.)引致。為同主寄生鏽菌。其性子器、銹子器階段也寄生在駝絨黎上。

病害分布及危害

鏽病是駝絨藜上重要病害,我國在新疆發生嚴重,在青海、內蒙古也有發生。

防治方法

注意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並加強田間管理。藥物治理方法尚待研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