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武學

【馮氏武學】是山東高密市馮義民先生在前人先賢研究經驗的基石上,經過自身三十年的浸潤與實踐,融多家武道之精髓,揭示出武學的本質與基本規律,進而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及理論技術體系,形成了以體用兼備為特徵,以完備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馮氏武學體系。

武學特點

始稱《終極搏殺術》,經過多年改革完善、科學取捨、知而後行免枉行,行而後知乃真知!所謂“一層功夫一層認識”,鉛華盡洗後,最終成就了當今武壇獨樹一幟的武學。該拳學以真傳意拳樁法為體,陰手綿勁禪掌為用,玄門道家丹功為養。立意高遠、象形取意、無形無相、拳禪一如;兼具姚氏意拳之霸氣、寧氏武禪之雅氣、佛山詠春之靈氣、現代搏擊意識於一身,尚功力、求靈變,講究動作迅速、身法敏捷、形簡意繁、技法刁鑽、變幻無窮。比太極柔、比八卦刁、比心意毒、比通背活、比形意整、比意拳凶、比芭蕾雅、比流星快;獨具“自然、簡明、圓融、實效、中庸”五大顯著特徵。短時間提升學員動手效率,立竿見影;技法簡捷不失高效,辛辣彰顯特色;首倡“以保命為前提,以抗暴為能力,以絞殺為終極”。訓練科學模式嚴謹,符合人體生理特點,迅速開發人體潛能。修習該拳學的根本目的首先是培養人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打造“文能素手發科,武能捨身臨陣”的氣概和能力。而將拳與道合,則能凝練出凜然無畏、誠中形外、從容中道、自強不息、圓融通達的大中華武術精神。

武學區別

【馮氏武學】與目前普遍流傳的傳統武術見招破招,乃至散打搏擊有很大的不同。她不講究套路、外形和招式,而是由古戰場傳統大槍和棍戰技法,演化而成的一門專攻技擊、追求養生、充滿理趣的拳學,動手突出陰手纏綿與擦衣出手、沾衣發力。該拳學實屬精研技擊、尤適合生死格鬥的傳統拳種。其技擊和養生的科學完善性在當今國內的新生代、新概念拳學中,都是絕對超前的。

【馮氏武學】是一門內外兼備的行為藝術,同時又是實戰中形、神、意、力保持高度統一的行為科學。簡言之,“法陰力陡, 體堅技全,身快手賴”就是其顯著特點 。所謂“神功只在天上游,人間難得見一見”非妄言,即指此道!作為中華原傳武學化腐朽為神奇的一朵奇葩,其技擊風貌盡顯反常規、非常規、超常規。出手矛劍手三陰指點睛,回手Ok手龍爪五道鉤拿穴。由於打法怪異詭詐,常誘使對手判斷失誤,造成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優勢。。

【馮氏武學】技擊唾棄世俗的“以不變應萬變”後發制人之消極,而追求“以善應萬變”的鮮活靈動。動手無處不顯危機四伏反常規,如步身運動“看似幽身飄襲無根,實則隨風搖曳松沉”;

【馮氏武學】是以大象無息、大息無聲、長通圓如、空靈體透,應物自然的拳學理論為指導拳意的總綱。她不僅強化了人在技擊中習慣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功夫,同時【馮氏武學】拳論又強調“習拳不得要旨,不能說有所得”,就是說【馮氏武學】是法法藏真,一法多變,法法相連,萬法歸一,相互衍生,互為轉換,得機得勢,方便自然,具靈氣於一身,使人有不可思議之妙趣,技擊養生別開洞天。同時【馮氏武學】不勞筋損骨,極重內養調理,反對吃苦練拙,倡導科學化、生活化,即練功生活化(並非生活練功化)。行走坐臥皆可練,生活就是練功!通過按法盤練,松筋拔骨,通絡活節,達至高度協調性、超常感應性、敏銳靈動性的三合一;通過內功的吐納、調息之法,使氣血相平,生精固本,達到五臟六腑的相生相養,從而產生延年益壽的效用。

【馮氏武學】不管是練還是用,都要求松、柔、慢、靜、快,尚意念而不尚拙力,切忌心勁。全體松空,濁氣下降,身乃輕靈。所謂:“松者不滯,空乃靈活,用力則滯,無力乃至純剛”。“動由靜中始,快從慢里來”。“靜如泰山,動若江河”。此所以尚意不尚力也。操法即是用法,手不離心,肘不離肋。手在何處,即從何處發手。每招每式,前後連貫,不可二起樓子。抻肩奪背,曲中求直,要求放長夠遠,但需曲蓄有餘,切忌硬接,硬架和硬夠。勁由腰脊發出,直通兩臂,訊息只在後腳蹬。沉腰坐胯,攏胸拔背,全身氣血隨之擁起,下灘,使全身之力,集中於一點(著力點),“此身好比五張弓,射箭發勁快如風”,走皮經勁,手順空當,見縫就鑽,擁錯帶還,因勢發手;遇剛則柔化,遇機則剛發。

【馮氏武學】形簡意繁,技法刁鑽。在撕搏中生動體現出修士猶如困獸、野性的發揮,鬥雞的張狂,氣勢襲人,使人望而生畏,攻擊中意如刀斧而力發於心,進退殳錯、退若揉食,攻守明確,步步為營。搏擊不蓄力,動中可隨意出手起腳,打擊無斷續,出手不停手,停手即結束。頭手肩肘臂膝腳具八擊連球,上下翻飛,曲直互用,斜進正取,正取則回變,長短互用,左右逢源,立體攻防,逗引埋伏,粘連疾進,極巧至妙,凌厲無比,在打擊力度上講究蓄滿而發絕的整體波浪力量及帶有極大殺傷力的穿透震撼性意識力量,但在打鬥中卻從不蓄力。一旦對手被擊中,有五臟六腑上下翻滾之感,痛苦萬分。在接手懂勁變化上講究在自身觸覺感應的自然帶動下隨曲就伸,任意轉換的活勁變化,而反對僵硬麻木失去柔軟變化的蠻力。

【馮氏武學】又要求每一個盤練者具有極高的品德意志修養及自我約束能力,即定力定性,如臨大敵靜如山嶽,動如山移,松靜自如,瀟灑安逸,而內在卻神動、意動、力量動,發力如山崩,炸力無間斷,意斷神尤連;就是說精神力量,體能力量及大地反作用力三者合一,由下而上,節節貫通,猶如海嘯,一氣呵成;如巨風卷樹,氣勢磅礴,勇不可擋,且驚炸抖彈,於面積之中求點位,形成強大衝擊波,與之一觸如同電擊。骨重肉精,點重身輕,如同大錘撞釘子,又似大夯墜大地!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這些古老的拳諺都形象精闢的強調了步法在實戰中的重要性。法門以步為先,獨【馮氏武學】的步法不叫步法,而稱步眼,即步法長上了眼睛。步眼稱九宮步,九步藏九腿,歌訣曰:圍追堵截顛、趟、躥,跑馬溜溜偷跪安,馬奔、馬踏馬驚炸,閃展騰挪九連環。步訣:天地任我行,鬼怪加幽靈。出手不見手,跑打一陣風。閒庭信步間,打人如走路。神行無影技,妙法在湧泉!信馬由疆,天馬行空,猛然間如瘋馬狂癲,野馬闖槽,突然爆發。九大步眼俗稱“鬼怪幽靈步”,其超常規特色驚世駭俗,她是【馮氏武學】體系中最大的亮點,也是【馮氏武學】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完全迥異於古今中外任何一門一派的步法模式。

世俗步法永遠離不開滑進步和跟進步兩類形式,打來打去仍是按擂台競技的模式適合於打陣地戰,笑到最後占儘先機的永遠是大級別大噸位,而【馮氏武學】撕搏正面打人反常規,閒庭信步,大氣磅礴,充分體現神在手前,意透敵背。與人較技時跑打一陣風,來去任從容。講究如猿兔,賽龍蛇鬼怪幽靈。在格鬥中強調“靈與不靈在於活,活與不活在於步,手腳齊到方為真”的靈動無滯的功夫。

【馮氏武學】在與人較技時,是在急速運動中調動對方的重心,破壞其穩定性與平衡感,使其處於無根無絮的狀態,造成其力無源而形滯,防不勝防,疲於奔命的被動挨打局面,而我乘隙摧之。此種技擊風格活潑地體現了【馮氏武學】追求技擊“技在先,擊在後”的鮮明特色,所以盤練【馮氏武學】要身隨步轉,步隨身換,身手步要自然流暢的和諧運動,以體現出【馮氏武學】閃展騰挪,躥蹦跳躍,吞吐沉浮的詭異技法。特別是槍在千里,人在眼前的驚打跑位:瞬間的搶手奪位過人打身後,常使對方大腦剎那空白,令人心有餘悸的後怕。當是百分之百的“馬快槍急”!

在【馮氏武學】中,只有霸氣縱橫,沒有“防守”一說,“寧思三分進,不思一分存”,世人不看又安能知曉,不求一試又如何相信?打人非“打鐵”,我非鐵匠,對方亦非“鐵塊”,就是說“得手、發力”無非“破壞”二字”。破門而入是前提,不能得手,談何發力?先打中,然後再是打重!

逼打中可變跑打,跑打中可套捆打,捆打中驚現跑打。動手時旋似陀螺飛轉,快如疾風卷雪,形似狸貓捕鼠,神如靈蛇驚變,意如橫旋迴流,力如炸雷崩空,瘋似困獸猶鬥。空靈體透,不至而至,鬼火一般的“燭影搖紅”!

【馮氏武學】意守湧泉,以邪入正。無論是盤練或動手,均另類無常,講究“滑捋纏帶、撣掛掃崩、掙擰裹鑽,兜提頓挫”16個字。精神與身體同步聚合,無論千手鉛錘,還是肘魔熊膀,包括隨形腿、搜襠腿的套用,皆呈弧形波浪運動(能攻善守手不丟,橫衝直撞圓中求),杜絕了大眾化搏擊術出拳踢腿後,由於發力剛猛,而反作用於自身,尤其是反衝大腦,震盪小腦的不衛生弊端。【馮氏武學】只問盤練,不問打法,無中生有,有機演變。從而在技擊中,能發揮出長通圓如的條件反射,隨心所欲的無法而為。打破了一般模式套路中“人為編造皆虛假”招術鍛鍊的庸俗化,也杜絕了大眾化拳擊、搏擊類肌肉力、爆發力震動後腦,而帶來的惡性後果。通過【馮氏武學】的步步修證,可使學者擁有在實戰中良質良能得到無限度超常自由發揮的徹底能力。

創新是客觀規律,奮鬥乃人生主體。總之,【馮氏武學】是在繼承先賢的清淨傳承後師法不泥古,潛心修煉,在可悟其道,通其理,能以形鑒真,以文觀法的基礎上,通過在實戰搏擊中不斷總結、探索、完善的一門技擊性超強的實戰絕學。【馮氏武學】運用樸素唯物主義做為拳學理論的根據,先後歷經三次重大改革,冗繁削盡留清瘦。在功法體系、具體拳技上精益求精,力求質量。反對習拳華為不實,玄虛迷信,空洞無物,求表無真,使後人修習【馮氏武學】時,習之有據,練之有方,目的明確,概念清楚。

【馮氏武學】為內外兼修功夫,動作簡易,純任自然,且前後連貫,動作活潑,步法以輕靈,左右同式,無局部僵重之態,乃技擊健身之優良拳種。但拳之學者,則在乎練,倘日以數千動,練之即久,不期功力而功自至。久練純熟,熟能生巧,由巧而變,由變而入妙,由妙而入化,則剛柔之功即成,體用之法兼備,揮手而力自出,隨心所欲,變化無端,無往不利。但需堅強毅力與恆心,如不專心致志,時練時輟,則功無進展,難有功成之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也。

武學要求

凡本門弟子,定要尊師敬長。恃強凌弱者停傳,心術不正、偷盜邪淫、為非作歹者,一律逐出門外。要講武德,不準出手見紅、任意傷人。我們的原則是自衛,不得已時還擊。不應有門戶之見,各家拳術各有巧妙之處,應廣學各家之長,切忌自我炫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