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鎮

馮村鎮

馮村鎮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鐵鐮山南麓,南與埝橋鄉接壤,北與段家鄉毗鄰,東與許莊鎮相連,西臨洛河與蒲城縣龍陽鎮相望。 轄區東西長約10.5 公里,南北寬約6 公里,國土面積45.5餘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62 萬畝。全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28 個自然村,91個村民小組,農戶5900 戶,人口2.61萬人。素有“中國溫室黃瓜之鄉”美譽。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因唐代馮翊將軍墓建於村西北原上,故名馮(ping)村,後通稱馮村。

1961年由埝橋公社分設馮村公社,1983年改設馮村鄉。

2000年5月,經陝西省民政廳批准,馮村鄉撤鄉建鎮。

境內有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先生設計,上世紀二十年代修建的洛惠渠系,有陝西省重點工程二期抽黃工程乾渠東西橫貫全境。

介紹

馮村鎮位於大荔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鐵鐮山南麓,南與埝橋鄉接壤,北與段家鄉毗鄰,東與許莊鎮相連,西臨洛河與蒲城縣龍陽鎮相望。轄區東西長約 10.5 公里,南北寬約 6 公里,國土面積45、5餘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62 萬畝。境內有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先生設計、上世紀二十年代修建的洛惠乾渠,更有陝西省重點工程---二期抽黃總乾渠橫貫全境。全鎮轄馮村、楊家莊、新莊、仁莊、榆村、張家窪、賀家窪、雷寨、平王、南堡、船舍、黨川、嚴莊13個村民委員會,28 個自然村,91個村民小組,農戶5900 戶,人口2、61萬人。

馮村鎮是大荔縣西北部的經濟和商貿重鎮,境內歷史悠久的洛惠乾渠和二期抽黃總乾渠橫穿東西,西韓鐵路檫邊而過,大(荔)火(車站)公路縱貫南北,許(莊)馮(村)公路連線 108 國道,大蒲公路穿境而過直達西禹高速,交通快捷,區位優勢明顯。

近兩年來,以設施農業、時令水果 、紅棗等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和具有比較優勢的食品機械、建築業等特色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地理位置

馮村鎮居關中平原東部,地勢北高南低。鎮區北部屬鐵鐮山西段,南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 轄區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地域光熱資源豐富,全年太陽總輻射為 125.80 千米/ cm2 ,年日照總時數為 2385.2 小時,年均降雨量 555.1 毫米,年均氣候 13.4 C°,全年無霜期 214 ≥天,可充分滿足糧棉果菜的生長需要,農業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制。 鎮區水利條件優越,排灌沒施齊全,渠井雙保險。洛惠渠東西橫貫全鎮 10.5km, 西乾一支渠縱跨 5km, 可供灌溉用渠15條,可灌面積4.5萬畝,西乾抽水站5座,裝機容量 50km,可灌6200畝,洛河過境3.8km ,建有抽水站2座,裝機容量15km ,可灌面積5000畝。全鎮共有可利用機井 95 眼,排水渠道 19 條(包括支毛溝),全長約 50km 。排灌設施齊全,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全鎮生活用水為段家鄉水源地引來的優質礦泉水。

農業

馮村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也是渭南市設施農業的發源地。近兩年來,該鎮通過內引外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了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鎮基本形成了“西棚、東果、鐮山林牧”的產業格局。該鎮率先引進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日光溫室大棚。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設施農業得到迅猛發展,栽培面積達5600 多畝,其中溫室黃瓜3300 多棚,年產值3100 萬元,形成了洛河沿線“多村一品”的十里無公害溫室黃瓜產業帶,成為全縣乃至全市最大的高效設施農業集群產區,產品在西北、華中、華北等大中城市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萬畝中早熟蘋果、冬棗等時令水果暢銷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

該鎮大力發展中早熟特色時令水果1 .48 萬畝,中早熟蘋果、梨、桃、冬棗等優質果品暢銷經濟發達城市,並遠銷俄羅斯等歐亞國家,形成了果業生產新格局。轄區先後建起了雷寨優質蘋果、新莊優質雜果、楊家莊千畝冬棗示範園,果業年產值 3700萬元。

畜牧

該鎮畜牧業以華秦牧業和鐮山牧業公司為龍頭的養殖業發展較快,全鎮新建養殖專業村 2 個,養殖小區 20 多個。其中仁莊村投資 35 萬元,建成規模為100餘頭的奶牛養殖場一個,為養殖戶提供飼養、機械化擠奶等服務,所產鮮奶均以“定單生產”被銀橋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部收購。截止2007年全鎮奶牛存欄185 頭,生豬存欄8500 只,籠養雞8.36 萬隻。其中以鐮山牧業為龍頭的養豬業,引進國內優良品種,並大規模地實施更新換代,把全鎮的良種豬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成為渭北地區最大的良種豬繁育交易中心。

炊事機械加工:以“陝西大荔炊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炊事機械製造工業初具規模化、集群化,年產值達1.1 億元。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多達十大類、 45 個品種,生產的和面機、饅頭機等炊事機械系列產品馳名全國,在東北、華北、中原、西北、西南十三省、市(區)享有聲譽。

民營經濟

建材工業:歐式門窗、機制環保磚等建築材料生產已初具規模。機制磚廠已發展到 5 個,從業人員 310 人,年產機制磚 4810 萬塊,產值 700 余萬元。

棉紡加工:以“經綸四方”棉紡公司為龍頭,全鎮棉紡加工企業已發展到 5 家,年加工原棉105餘萬噸,加工成品皮棉40餘噸,棉籽6噸,年產值達150餘萬元。

民心工程

近兩年來,馮村鎮黨委、政府從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千方百計跑項目、爭資金,重點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移民開發、退耕還林、通村道路、人畜飲水、小城鎮建設等“民心工程”,累計投資3200多萬元,襯砌渠道82.8千米,修復抽水站6座,鋪設暗管48.2千米,鋪修道路37.3千米,改造農網35.6KM,解決了1.2萬民眾的人畜飲水困難,退耕還林7321.3畝。同時實施了衛生院健康工程、中學公寓樓、党家窯扶貧搬遷等工程,切實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民辦實事贏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民眾的一致好評。

小城鎮建設工程:我鎮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步伐,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依託產業,突出特色”的原則,切實做好馮村小城鎮建設規劃、設計和開發工作。多方籌資1000餘萬元,實施了街道拓寬、街房改造工程。新建了國、地稅大樓、中心醫院門診大樓、電訊支局大樓、公安、工商部門宿辦樓、政府綜合服務樓;新建了馮村農貿市場,加快實施了城鎮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小城鎮的聚合輻射功能已初步形成,同時也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提升了城鎮化建設水平,一個嶄新的、高起點、現代化的小城鎮正在崛起。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鎮黨委、政府全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加快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教育質量明顯提高,邁入了全縣先進教育行列;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規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成績顯著,連年被評為“綜合服務模範鄉鎮”。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取消“兩稅”,實現了農民“零負擔”,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依法推行了村級規範化管理,圓滿完成了第六次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全面推行依法治鎮方略,深入開展“四五”、“五五”普法教育,切實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及時消除了各種不穩定因素,創建“平安馮村”成績顯著。

現任領導

馮村鎮—— 一顆耀眼的明星鄉鎮正在大荔崛起,開拓奮進,政治穩定,民心淳樸,經濟繁榮,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馮村鎮領導分工

馮村鎮 馮村鎮

薛九運: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楊成林: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項目工作,聯繫信用社。

王國民: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協助書記分管老幹部、政協、關工委工作。

楊 輝:黨委副書記,負責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分管組織、宣傳、婦聯、共青團、新農村建設及黨政綜合辦公室,負責機關內務;主持機關黨支部工作。

朱碧芳:紀委書記,負責紀委全面工作;負責綜合治理、社會穩定工作及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工作,分管穩定辦、綜合辦、經管站、信訪室;兼管社會事務工作,分管民政、殘聯、文化、體育、衛生,聯繫郵政、電信、聯通、移動、工商所。

王生金:副鎮長,負責農村經濟發展工作;分管農業、水務、電力、統計、土地、農機、林業,聯繫國稅所、地稅所。

周立新:副鎮長,負責計畫生育工作;分管計生辦、教育、果業、畜牧,聯繫國中、教育組。

劉玉民:武裝部長,負責武裝工作;分管交通、民兵、司法、輔警,聯繫法庭、派出所。

楊永明:工會主席,負責工會工作;分管環保、企業、安檢。

楊根成:黨委委員,副主任科員,協助鎮長分管項目、招商引資、移民、扶貧工作、支農整合資金項目建設辦公室。

譚成太:黨委委員,協助黨委、政府分管工業經濟。

成績

該鎮成績顯著,連年被評為“綜合服務模範鄉鎮”。鎮黨委、政府先後被市、縣委授予“五個好黨委”、“發展特色農業先進鄉鎮”、“四大產業示範鎮”、“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項目建設先進集體”、“計生綜合服務模範鄉鎮”等榮譽稱號。

馮村鎮轄馮村、楊家莊、新莊、仁莊、榆村、張家窪、賀家窪、雷寨、平王、南堡、船舍、黨川、嚴莊13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91個村民小組,5900戶,25052人,耕地總面積4.55萬畝。

相關新聞

馮村鎮有了音樂噴泉

馮村鎮 馮村鎮

農村也有了音樂噴泉,2016年元月19日晚上,在馮村鎮新建的文化廣場,音樂噴泉隨著音樂的節拍忽高忽低變換形態,一會如少女般翩翩起舞,一會“金蛇狂舞”,一會“蜻蜓點水”,到了高潮,噴泉猶如“排山倒海、勢如破竹”之勢,給休閒的人們帶來無比美好的遐想,成為當地民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馮村鎮 馮村鎮

馮村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為活躍農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升鎮區的綜合品味,建成了69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裝了景觀標誌石,建成了大荔縣農村首家音樂程控噴泉,修建休閒綠化廊架2個、安裝中國紅景觀燈18盞、健身器材一套,並全面實施了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吸引了周圍民眾來這裡跳舞、唱歌唱戲、健身鍛鍊,讓農村人也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受到民眾稱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