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振墓

一次,馮到趙家,偶然看到壁上有《梅花詩》,一時興發,揮筆寫成百首。 墓地景觀馮子振死後,葬鈴山岩下龜祖墓。 岩下龜,背靠巍峨鈴子山,危岩峻峭,一壁為屏,氣勢橫亘。

人物介紹

馮子振(約1253~1348),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散曲家、詩人、書法家。湘鄉縣人,自幼勤奮好學,47歲登進士及弟,大器晚成。官至丞事郎,集賢侍制。博通經史,文名遠播,才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生性嗜酒,每於酒酣耳熱時,令兩三人濡筆蘸墨,伏案即作。馮與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為文字交,楊州《漢壽亭候祠碑記》,即由蘇昌齡起句,子振脫筆,趙孟頫書寫,後人譽為“三絕”。一次,馮到趙家,偶然看到壁上有《梅花詩》,一時興發,揮筆寫成百首。後來,趙孟頫陪同僧中鋒和尚來訪,馮將百首詩奉閱,那知僧中鋒也詩興不淺,立即奉和百首,趙孟頫讚嘆不已。堪稱“雙絕”。清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葬墓結構

馮子振墓為典型的湘中湘鄉風格葬墓,中心為墳冢,兩邊墓邊界。墓碑立於墳冢後側居中,邊界兩距離祭祀台位置有墓志銘及文物保護說明。
一杯黃土,埋葬了一朝文豪;一叢芳草,掩沒了一代風流。百樹梅花,百梅詩詠,傳播著萬古芳名。
七百多年過去了,世間曾發生多少滄桑變幻,而馮子振所創造的《梅花百詠》卻仍然為人們所傳頌。墓廬有遭毀的磨難,珍寶有被盜的劫數,唯這文化精華卻毀之不滅,盜之不失,因為它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創造;世間只有創造,才是永恆不朽的豐碑。

墓地景觀

馮子振死後,葬鈴山岩下龜祖墓。他生前曾手書:“山田故居,岩下祖墓”。岩下龜,背靠巍峨鈴子山,危岩峻峭,一壁為屏,氣勢橫亘。前對油榨山,林木蓊鬱,形如榨木,撞擊有聲;左為蛇形山,山勢逶迤,草木茂盛,宛若長蛇;右為龍形山,山體蒼莽,如龍奔走,房屋成簇,花木相映;中為岩下龜,龜頭長伸,馮子振正葬龜頭上,龜背圓拱,數幢房屋座落龜尾;龜背梯土層疊有致,儼然龜甲上的圖紋。兩道泉水溝沿龜背涓涓而下,在龜頭口交匯成溪,潺潺流入小河;兩壟梯田自龜背兩旁層層而上。小溪口蛇形山與龍形山相峙成谷,如龍蛇頭默然相視,整個山勢組成一幅龍蛇護龜圖。

歷史

馮子振卒於元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後葬於此。明末年,墓曾被兵戰毀壞。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被盜,1991年又被盜,但未全部破壞,1997年馮氏後裔進行了修復。此墓於1988年由雙峰縣(雙峰縣原屬湘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化保護單位,1994年12月22日再次審定公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