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鰓金龜

馬鈴薯鰓金龜

昆蟲名,為鞘翅目,鰓金龜科。分布在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河北、山西、陝西,東起渤海灣,西至青海、西藏。寄主於馬鈴薯、油菜、豆類等農作物。以幼蟲食害馬鈴薯地下部分及各種蔬菜苗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4.2—17.4mm,寬7.2—9.5mm。體中型,較狹長。頭面、腹部腹面深栗褐色;唇基、口器、觸角、小盾片、鞘翅、臀板及足淡黃褐色;胸部腹面栗褐色,前胸背板兩側及盤區呈三道黃褐縱帶,盤區深栗褐色。頭部密被粗糙具長毛刻點,額中部常陷下成一短縱溝,頭頂後頭間有橫脊可見。前胸背板較長,密布具長毛刻點,盤區側方由灰白絨毛構成斜帶,四緣有框線。鞘翅狹長,密布長毛刻點,端部略疏,縫肋及I—W縱肋清楚,緣榴闊。腹部每腹節被乳白毛帶,末腹板光滑。雄蟲腹下有明顯中縱溝。足較纖弱,中、後足股節後部有粗強刺毛;前 足脛節外緣3齒,內緣距發達。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略呈管狀,末端扁。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28—32mm,頭寬4.3—4.8mm。頭部前頂剛毛每側2根,後頂剛毛每側1根,額中剛毛每側2—3根。刺毛列由針狀刺毛組成,每列12—13根,前半部彼此平行,毛尖相遇,後半部兩刺毛列岔開呈八字形;毛列前端不達鉤狀剛毛群的前緣,約在覆毛區的1/2處。

生活習性

河北壩上地區1—2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6月中旬開始化蛹,成蟲、於7月份羽化,交配後10天開始產卵,卵期約13天,7月中旬開始孵化幼蟲,9月上旬進入3齡,於11月中下旬下潛至1m左右深土層越冬。翌春4月底5月初上升至表土層活動為害。少數幼蟲第二年不化蛹,繼續為害,並以3齡蟲態進行第二次越冬,至第三年6月中旬開始化蛹,完成發育。

防治方法

加強預測預報

由於蠐螬為土棲昆蟲,生活、為害於地下,具隱蔽性,並且主要在作物苗期猖獗,一旦發現嚴重受害,往往已錯過防治適期。為此,對此類害蟲必須加強預測預報工作。調查的時間一般從秋後到播種前進行。調查的方法是分別按不同土質、地勢、水腮條件、茬口等選擇有代表性地塊,採取雙對角線或棋盤式定點,每10000m2—3個樣點,每點查1m2,掘土深度30—50cm,細緻檢查土中臍增及其它土棲害蟲種類、發育期、數量、入土深度等,分別記入調查表中,統計每m2中蠐螬平均頭數,以遼寧省的防治指標衡量,1頭/m2為輕發生,1—3頭/m2為中等發生,3頭以上/m2為嚴重發生,必須採取防治措施。

農業技術措施防治

一是對於蠐螬發生嚴重的地塊,在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不僅能直接消滅一部分蠐螬,並且將大量蠐螬暴露於地表,使其被凍死、風乾或被天敵啄食、寄生等,一般可壓低蟲量15%—30%,明顯減輕第二年的為害。二是合理安排茬口。前茬為豆類、花生、甘薯和玉米的地塊,常會引起蠐螬的嚴重為害,這與蠐螬成蟲的取食與活動有關。三是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廄肥。金龜子及其他一些蔬菜害蟲,如菠菜潛葉蠅、種蠅等,對未腐熟的廄肥有強烈趨性,常將卵產於其內,如施入田中,則帶入大量蟲源。而腐熟的有機肥可改良土壤的透水、通氣性狀,提供土壤微生物活動的良好條件,使根系發育快,苗齊苗壯,增強作物的抗蟲性,並且由於蠐螬不喜食腐熟的有機肥,也可減輕其對作物的為害。四是合理施用化肥。碳酸氫銨、腐植酸銨、氨水氨化過磷酸鈣等化學肥料,散發出氨氣對蠐螬等地下害蟲具有一定的驅避作用。五是合理灌溉。土壤溫濕度直接影響著蠐螬的活動,對於蠐螬發育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15%—20%,土壤過乾過濕,均會迫使蠐螬向土壤深層轉移,如持續過於或過濕,則使其卵不能孵化,幼蟲致死,成蟲的繁殖和生活力嚴重受阻。因此,在蠐螬發生區,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對於灌溉要合理地加以控制。六是在溫室、溫床、大棚等保護地里,由於氣溫高,幼苗又集中,往往受害早、受害重。應及早發現蠐螬的活動並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藥劑防治

要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愛卡士乳油10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30%敵百蟲乳油5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或灌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