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地名]

馬蘭[地名]

馬蘭(拉丁學名:)別名魚鰍串、泥鰍串等,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植株矮小,叢生。分布於亞洲東部及南部。具有極高都藥用和膳食價值。 多年生草本,馬蘭 (9張) 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臥,白色有節。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秋末開花,頭狀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弱而易脫落。莖直立,高30-80厘米。莖生葉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邊緣中部以上具2-4對淺齒,上部葉小,全緣。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直徑6-9毫米,總苞片2-4層。邊花舌狀,紫色;內花管狀,黃色。

介紹

一、

馬蘭:馬來西亞丁加奴州一縣。,海灘沙細鬆軟。為海龜上岸,居民收集龜蛋,遊客來此觀賞。地名

二、

位於新疆天山南麓

馬蘭村 馬蘭村

馬蘭:位於新疆天山南麓,軍事基地。因建設時遍地馬蘭花而命名。

三、

位於河南省滑縣老店鎮

河南省滑縣老店鎮馬蘭村地處太行山東麓,黃河故道,豫北平原地區,歷史上為春秋時衛國故地,《詩經·衛風》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根據村中出土的歷代商鋪捐資名單碑刻及滑縣地方志的記載,馬蘭村歷史上曾盛極一時。有著較多的文化歷史遺存。

村子布局格式

馬蘭村的街道保留了歷史的布局,分布呈“十”字狀,分東西南北四條主幹街道,在南北主街上有分別分出四條小街道,分別為前后街、大后街、王家街、董街。這八條街組成村落的基本框架,加上其他小的胡同,整個村落街道如同豆腐塊方正。村落外圍有零星分布的池塘,主要用於取土,蓄水,防洪,防禦的功能再外圍是用泥土夯築的圍牆,在四條主街的入口處設門樓防禦、瞭望。同時,村北有柳青河的支流,村東為通向外界的一條主要公路,這裡時至今日仍是一條交通要道,車流量很大。村落整體呈不規則的方形,由十字街中心沿街道向四周輻射。四條主街的末端附近均建有火神廟,關聖帝君廟,觀音菩薩廟等佛教道教建築,保佑村中居民平安。這些建築組合和諧,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佛道共尊的特點。

全村的功能分區十分明確,東街、南街是布市和衣市,商鋪林立;西街是家具、生產資料市場;北街是菜市及牲畜市場;古代的學堂(現在的中學、國小已移至北街)、戲園均在街心附近。另外在村落的東北部和西南部有果園和林場集中分布。

總之,馬蘭村是北方居民點形態的典型代表,從形態到功能上,極具特色。

民俗遊藝活動

馬蘭村歷史上商業繁盛,文化娛樂活動十分活躍。流傳至今的主要有花燈會、舞獅子、高蹺、秧歌。每年正月初一已過,村民們便自發把鑼鼓等樂器拿到廟宇或社火旁的空地上,開始訓練排演。從正月十五日上午至十九晚上,各個遊藝項目的演員在會首的帶領下遊街穿巷,吸引方圓幾十里的居民前來觀看。屆時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甚至臨街的房頂上也會有觀眾駐足觀看。晚上在十字街心有村民集資購買的煙花燃放活動,其他街道也會有較小規模的燃放活動。頓時五彩繽紛的煙花與花燈將整個村落染的奼紫嫣紅。

民間工藝品

虎頭鞋是童鞋的一種,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傳統的兒童服飾、鞋帽、玩具、包被等物件都是由母親們親手縫製的,她們把許多殷殷的期待,美好的願望都通過一些頗有象徵意味的團問世一針一線地納入孩子們的物件用品上。這種由母親親手製作的童鞋現在已經很少,但在馬蘭村仍有繼承,且特色鮮明,童鞋敦厚樸拙,色彩吉祥亮麗,極具浪漫色彩。

滑縣木板年畫

相傳滑縣木版年畫始於唐朝。明朝初期,山西洪洞縣韓朝英(1476~1537 年)遷居滑縣。此人心靈手巧,善刻精畫,巧妙地將本地人的風俗習慣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融入畫中,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木版畫風格。年畫從樣式、風格到內容都有獨特之處,題材多為民間信仰和祖先祭祀,甚至有詩經和奇特文字出現在畫面上,畫風新鮮且內容豐富。馬蘭村即是滑縣木板年畫的生產地之一。

民俗小吃

肉盒:

主料:冬粉,豬肉絲,大蔥

調料:鹽、香油、花椒粉。茴香粉

配料:麵粉、植物油

製作方法:將主料切碎,加入適量調料攪拌均勻,用麵粉做皮包餡,然後壓成餅狀,放入植物油中煎炸至深黃色後即可。

補翻(音):圓形餅狀,外緣厚而中間薄,色黃金色,做法:第一天將穀子放入水中浸泡,第二天早上用磨將將穀子磨成糊漿狀,加入鹽,香菜末,攪勻,用小勺取適量倒入專用的煎鍋里煎兩分鐘許,將兩個鍋里的餅並在一起在煎一分鐘許即可,可蘸辣椒醬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