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花

馬藺花

馬藺,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木質化,粗壯,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纖維狀的老葉葉鞘。鬚根粗長,黃白色。葉簇生,堅韌,近於直立;葉片條形,長40-50cm,寬4-6mm,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套褶;無中脈,具多數平行脈。花莖先端具苞片2-3片,內有2-4花;花梗長3-6cm;花淺藍色、藍色、藍紫色,花直徑5-6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雄蕊3,花葯黃色;子房長3-4.5cm,直徑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葫果長圓柱狀,長4-6.3cm,直徑1-1.3cm,有明顯的6條縱棱,先端具喙。

基本信息

馬藺花

馬藺花
(《綱目》)

異名

劇荔花(《吳普本草》),蠡草花(《本草圖經》),馬楝花(《水東日記》),潦葉花(《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旱蒲花(《江蘇藥材志》)。

來源

鴦尾科植物馬藺的花蕾,植物形態祥"馬藺子"條。

採集

4月開花後,擇晴天採摘,曬乾或陰乾。勿沾露水,以免變色。貯藏乾燥通風處,以防霉爛。

採收加工

馬藺花:開花後擇睛日採摘,陰乾或曬乾。
馬藺子:8~9月份果實成熟時,割下果穗,曬乾,打取種子,除去雜質。
馬藺根、葉:8~9月份採收,曬乾。

藥材

乾燥花朵具花被6片,線形,長2.5~3厘米,直徑2~4毫米,多皺縮,頂端彎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藍紫色;雄蕊3枚,花葯多碎斷或脫落,有殘存的花絲,花柄長短不等。質輕,氣顯著,味微苦。以整齊、色紫者為佳。
產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等地。

性味

鹹酸微苦,涼。
①《本草述》:"味甘辛,氣平溫,無毒。"
②《山東中草藥手冊》:"鹹酸苦,微涼。"

性狀

乾燥成熱的種子為扁平或不規則卵形的多面體,長約5毫米,寬3~4毫米。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摹部有黃棕色或淡黃色的。種臍,頂端有合點略突起。質堅硬。切斷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質性;胚位於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以赤褐色、飽滿、純淨者為佳。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利尿。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氣,癰疽。
①《本經》:"去白蟲。"
②《別錄》:"療喉痹。"
③《綱目》:"主癰疽惡瘡。"
④《江蘇植藥志》:"治吐血,衄血,金瘡;又為利尿解熱藥;消癰腫及疝痛。"
⑤《河北藥材》:"利尿。治淋疾,解諸毒藥。"
⑥《山西中藥志》:"破宿血,養新血,斷血利,解毒。治腹中急痛,痔瘡,諸症齲食︷鶩吹戎ⅰ?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宜忌

《別錄》:"多服令人溏泄。"

選方

①治咽喉閉不通:馬藺花一兩,蔓荊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水調下一錢。(《聖惠方》)
②治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③治癰腫瘡癤:馬藺花二錢,馬齒莧一兩,蒲公英一兩。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面及鼻病酒皶:馬藺子花,杵,敷之。(《肘後方》)
⑤治偏墜疝氣:馬藺花二兩(蘿白子同炒),川楝子一兩五錢(橘核同炒),吳茱一兩(浸酒,炒),木香二錢(不見火)。為末,每服一、二錢,用好酒調,空心服。(《本草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