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岩

馬祖岩

江西贛州市馬祖岩和江西鷹潭市餘江縣馬祖岩,均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曾於當地傳授禪經而得名,景色優美,名人題詠眾多。馬祖岩,因唐代道一禪師駐錫而名載史冊。馬祖岩位於江西贛州貢水東岸,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曾駐錫於此而得名。二十七年後,為虔州八景題詠詩文的蘇東坡來到虔州,深感“前詩未道出萬一”,但出於對已經過世的孔宗翰的尊重,他沒有為八景再吟詩,然而,又七年後,遇赦從海南返歸的東坡先生再次路經虔州時,他十步一歇地上了一回馬祖岩,在塵外亭上回首往事,感慨無限。馬祖岩景區位於天龍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處,山形似駿馬,氣勢雄偉,最初名為“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名為馬祖岩。

基本信息

江西贛州馬祖岩

基本信息

馬祖岩位於江西贛州貢水東岸,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曾駐錫於此而得名。宋代,馬祖岩就已成為贛州著名的遊覽勝地了,特別是在每年的九九重陽節,來馬祖岩登高的遊客可謂絡繹不絕。蘇軾、文天祥都雲遊過此處並賦有詩讚。明萬曆年間,僧人悟學和他的徒弟本慧在佛日峰建馬祖岩寺,香火始盛,延續數百年。馬祖岩有宋代以來的石刻6處,現存4處,屬市級文物。

現馬祖岩已被開闢為森林公園,園內林木鬱鬱蔥蔥,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是一個遊覽的好去處。

歷史淵源

馬祖岩,因唐代道一禪師駐錫而名載史冊。道一禪師(公元701-788),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故時號馬祖,唐憲宗賜謚大寂禪師。

據同治版《贛州府志》記載,道一禪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舐鼻,足有二輪文”。這位奇人,唐開元年間,習禪於南嶽衡山,師從懷讓和尚,而懷讓和尚是南宗始祖惠能高足,懷讓密傳南宗“心印”(頓悟之學),此後,作為南宗第三代宗祖的道一禪師,先後在福建建陽縣佛跡嶺、江西臨川、贛州水東佛日峰結廬傳經。

據明嘉靖版《贛州府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年(732)前後,馬祖率徒眾自臨川西里山南下,來此誅茅覓洞棲身修行。但在此時間不長,馬祖即率徒遷錫於城東北龔公山。明萬曆年間(1573-1620)悟學和尚攜徒本慧來此建寺,冠名曰:“馬祖岩寺”。

水東佛日峰,不過263米,卻是俯瞰贛州城的最佳處。佇立山巔,往西邊望去,繁華的城市溫柔地匍匐著,但見人家稠密,華舍連綿,城牆逶迤,門樓聳秀,船帆林立,貢水長流,三江如虹。在這裡,遠可窺孤郁的郁孤台、望闕台,近可見古天竺寺、江東廟,山上有茂林修竹、珍禽異獸,山下有村舍人家、田野阡陌,身邊有清澈流泉、芬芳野花……道一禪師置身此等仙境,自然快樂如神仙。或獨自面壁誦經,或率眾共拜南祖,或放歌于山野,或縱情於川谷。於是,這座普通的山峰被注入了靈魂注入了故事傳說,馬祖移居寶華山後迅即獲取了一個新名——馬祖岩!

名人題詠

蘇東坡詩

北宋孔宗翰建築石樓(今八境台),佇立樓閣,指點虔州八景時,目光在東面凝聚許久,水東的馬祖岩,馬祖岩上的塵外亭(時有五亭,塵外亭、雲端亭、駒岩亭、一憩亭、吸江亭)被他收入八景圖畫裡。二十七年後,為虔州八景題詠詩文的蘇東坡來到虔州,深感“前詩未道出萬一”,但出於對已經過世的孔宗翰的尊重,他沒有為八景再吟詩,然而,又七年後,遇赦從海南返歸的東坡先生再次路經虔州時,他十步一歇地上了一回馬祖岩,在塵外亭上回首往事,感慨無限。這回,面對贛州城內風景如畫,想到自己年過六旬,已是老邁之人,不必太多顧忌,於是,欣然寫下了《塵外亭》詩篇,這是他破例為虔州八景二度寫詩的唯一一首。

楚山澹無塵,贛水清可厲。

散榮塵外游,麾手謝此世。

山高惜人力,十步輒一憩。

卻立浮雲端,俯視萬井麗。

幽人宴坐處,龍虎為斬剃。

馬駒獨何疑,豈墮山鬼計。

夜垣非助我,謬敬欲其逝。

戲留一轉語,千載起攘袂。

文天祥詩

在蘇東坡前後,有無數文人騷客登臨馬祖岩,為之吟詠詩篇。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南宋狀元、贛州知府文天祥留下的詩篇,他數次登臨馬祖岩,或走上塵外亭追思蘇公丰采,或藉助江山遙寄文人情懷,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

禪關

秋風吹日上禪關,路入松花第一彎。

只願四時煙露少,滿城樓閣見青山。

塵外

半山風雨載江城,未脫人間總是塵。

中夜起看衣上月,清天如水露華新。

江西餘江馬祖岩

基本信息

江西省鷹潭市餘江縣馬祖岩位於洪湖鄉境內,在龍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處,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山頂石狀如馬,初名為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改名為馬祖岩。

歷史淵源

龍虎山前馬祖岩 佛儒文化共一山

馬祖岩景區位於天龍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處,山形似駿馬,氣勢雄偉,最初名為“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名為馬祖岩。馬祖(709-788),漢州(今四川)什邡縣人,姓馬,俗稱馬祖,唐開元年間著名高僧,為中國佛學六祖惠能再傳弟子,幼年出家,師事懷讓禪師,曾居此山岩洞中修定參禪多年,傳授北子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即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後形成派系,稱“洪州宗”。他和弟子白丈懷海禪師經過長期不息的修持,建立起中國式的禪門叢林制度,改變隋唐以前佛教徒不事生產、乞修的生活方式,以集體生產、集體從事農耕、同修互助的團體生活方式,開創禪宗寺院的規模。他們還改革禪宗教傳機峰轉語,將禪學與中國文化融合,使佛學平實化,並建立南傳禪宗曹溪頓教的風格,由此,馬祖道一在中國禪宗史上享有盛名,馬祖岩亦成為要不得名遐邇的重要佛教文化景觀。

馬祖岩像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顯出神奇、瑰麗之美。秀麗的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無數墨客騷人,跋涉千里,只為一睹她的風采。

主要景點

石碑石碑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盛讚馬祖岩“清淨幽渺”。此處山環十里,四面壁立,內多岩洞,其形各異,兩山對峙,呈環形,俯視數十丈,卯觀似接雲天,飛瀑流泉,經年不涸。進入山中,有一巨石豎立其間,名曰“把門石”,形態既莊又諧,遠觀近視,左瞧右看,各有不同感覺,零點可謂神奇。繞過“把門石”,忽現一湖,它三面皆岩,中耀圓湖,明清如鏡,人稱天鵝湖。沿湖岸蹬石級往東前進,突然岩出山腰,中空外懸,飛瀑自山頂飄下,如檐雨淙淙。除了鐵壁崖、關門石、嘯月台、穿崖 ,馬祖岩最引人入勝的景觀還有兩處。即:“一線天”和岱宗講堂。

一線天

因它“兩峽立,約數百仞,一線中分,日唯午見”得名,前人描述道:澗水下流,不敢俯睇,鳥跡不經,陰見逼人,若有奇鬼怪物處其中,稱幽、奇、險、秀也。歷代文人騷客到此賦詩填詞,宋代羅念閹留下對句:“斷壁畫開天一線,層岩清灑兩千行。”元代書法家趙孟俯寫道:“醯雞舞瓮中,井蛙居坎里。莫作一線看,開眼九萬里。”並在石上鐫刻“別有天”三個大字。明代第43代天師張宇初的《宿馬祖岩》詩寫道:“鑿開蘭若,棲禪結上方。燃燈聞佛馨,聽雨宿僧房。古樹岩雲合,幽花澗瀨長。素耽坡谷輩,了無幻中忙。”清代廉訪使翟風翥描繪馬祖岩:“絕壑危岩在沓沓,幽林古洞穴深深。溪橋新月山漳出,九夏清商欲奏金。”

岱宗講堂

馬祖道一禪師即在此講授禪經,當時全國眾多名山寺院的方丈雲集此地,學成歸去擔綱主持,據說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前,曾於此聆聽經法。岱宗講堂講佛學,也講儒學,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講堂上懸“中和”匾額,教法上沿襲“白鹿書院”教規,培養了大批門徒。宋代儒家心學大師陸九淵曾臨堂宣講過“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點。

瀑布瀑布

香爐峰

馬祖岩景點之一,位於馬祖岩北十公里,平頂圓體,形似香爐而得名。香爐峰巍然屹立,四周被水庫所環繞,山腰有岩洞,洞內為春秋戰國岩墓,這裡有仙人洞、仙人廟、千丈坡、試膽壁、仙女池、黃牛嶺、棋盤石,上面有泉水、小竹林、古寺遺址,登上頂峰低瞰,千山競秀,白雲悠悠,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明代黃應之《游龍虎山、香爐岩》贊曰:“春煙漠漠雨溟溟,鎖斷香爐萬紉青。此日誰舟看不足,何時攜杖扣岩扃。”據徐霞客《江右日記》記載:“……過香爐峰。其峰迴亘三疊,南西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

香爐峰香爐峰

天鵝湖

位於洪豪公路旁,距206國道1.5公里,距仙水岩3公里,距320國道約9公里,景點包括古村屋、小馬祖岩、萬山岩、千佛洞、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等10多處(其中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涉足於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禧九年十月到此一游,並在日記中記下了這裡的岩洞、寺院等;清代乾隆帝登保家峰吟詩抒情,故事至今流傳在民間;著名禪師馬祖曾到此講經,引來許多僧人在長約半里、連成一片可容納千人的岩洞中築屋為居,至今石壁上還有當年僧人鑿留下的圓印。保家峰下的天鵝湖碧波蕩漾,傍晚彩虹出現於水天之間,蔚為壯觀。被人譽為“南方的莫高窟。”

洪五湖洪五湖

洪五湖

位於馬祖岩北1公里處,320國道旁,面積37平方公里,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兩部分。洪湖水庫總庫容1326萬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畝,是白塔渠水量的調節水庫,湖水潔淨明亮,清澈澄碧,猶如一面明鏡嵌在綠林之間,藍天白雲、山水樹林、飛鳥行人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微風拂過,湖水波光粼粼,一派人間仙境。五湖水庫總庫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畝,因山勢走向形成五個相連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湖面遼闊,山環水繞,煙波浩淼,坦蕩無際。中有小島隨水位升降漲落,時大時小。庫區氣候宜人,雨量豐富,植物茂盛,隨季節的更替,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有詩讚曰:“五湖水庫波瀲灩,一年四季時時鮮。唱起山歌湖邊走,如在畫中逛公園。”水庫北端建有主壩,高42.3米,長1150米,雄偉高峻,蔚為壯觀,置身壩上,鳥瞰全景,水天一色。庫區魚類豐富,鳥類眾多,鶴雁成群,周圍果園飄香。在柔軟的沙灘上漫步、嬉戲,泛舟游泳、垂釣捕撈……真可謂人間仙境。

馬祖岩馬祖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