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家族

因此,我們說,馬家莊被燒搬到岸下居住的時間應在初修廟宇前20—30年。 其四、馬家人何時在此定居,並取名馬家莊。 當時,我祖二世馬得法參與了馬家莊戲樓的修建,此時,比重修觀音堂晚了87年。

安陽東傍佐馬氏家族遷徙考證
馬林恩
歷經年余,詢謨遺老,蒐集了一些東傍佐馬氏家族的資料,擬對有關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恭請諸位有識之士指教。
一、六百多年前,我祖從山西洪洞遷到河南漳德府安陽縣銅冶二里馬家莊。
1、 歷史上的馬家莊;
富家溝村民王景國、黃保的、宋山林、王生林、王天林、王明玉、程海計等十餘人講;
‘先祖代代口傳,馬家莊(今安陽縣銅冶鎮富家溝原址)原來不在觀音堂西側,而在其北岸之上。當年,馬家莊人丁興旺,勢力很大,叔伯兄弟十三人皆有武功,人稱十三馬武,也稱馬家十三太保。其時山東響馬順北溝而上,到山西搶劫,每次歸來時,所劫資財必須給馬家留下一部分作為買路錢,否則不得以過,山東響馬自然心中不悅。後來山東響馬有備而來而十三馬武並不知情,山東響馬以奉送資財為名,將馬氏兄弟拐到馬家莊北300米的地方(至今此地仍叫拐的地)打起來。另一部分人則從南溝上來,乘馬氏兄弟首尾不顧之機,放火燒了馬家莊。從此馬家兄弟才搬到岸下,就岸掏窯居住。這就是馬家莊和拐的地的傳言。’一九六三年秋,連降大雨,大水衝垮安李鐵路而泱及富家溝,災後村民移居北岸之上重建家園,在馬家莊遺址挖出了房基、灶坑,村民王明玉還挖出了三尺長的砂石門墩。充分說明馬家莊在北岸之上無疑。
現原富家溝東頭觀音堂有一石碑,碑文:“重修,大清國河南彰德府安陽縣銅冶二里,現在馬家莊,今有東頭白衣送子觀音堂一所,施地,馬朝、馬莊、馬門程氏、馬行----,參與重修者除程姓外,有馬成龍、馬成明、馬成春、馬成林、馬成玉等馬姓之人,重修時間為康熙五十七年。由此說明觀音堂西側為馬家莊,也印證了世代傳言,馬家莊被燒而搬到岸下掏窯居住之說。
至於馬成龍等人是否我族先人?以下的理由於以肯定的回答。(1)東傍佐馬氏家族輩字譜成、得、春、玉、騰、芳、耀、揚、文、明、永、慶、福、泰、延、昌,“成”為我一世祖。(2)從時間上考,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今2008年計290年,我族目前已繁衍至十二世,按世系代25---30年計正好是300年左右,從時間上也相吻合。(3)本族馬長海講;二十幾年前在銅冶煤礦工休期間,工友劉大有(富家溝人當時已近六十歲,現八十餘歲,已過世)講;你們馬家不簡單,馬家莊十三馬武鬥山東響馬,住宅被燒,搬到岸下掏窯,康熙五十四年搬到東傍佐。長海問;你咋知道?“觀音堂西邊有碑文記載。”然而時世滄桑,搬遷之碑卻難以尋覓。不過客觀現實亦可作證。馬成蛟為東傍佐繼世祖,康熙五十七年重修觀音堂者沒有馬成蛟,足以說明馬成蛟在重修觀音堂之前就遷到了東傍佐。
2、追根溯源,我祖何時從何處遷到馬家莊。
其一、據觀音堂碑文記載,重修時間為康熙五十七年,為了尋根,我們有必要探討觀音堂何時初修。
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統治,無論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把神作為主宰世界的唯一,都把自己的興旺發達、幸福安居寄託於神靈,因此對廟宇的修建都有一種虔誠之心,廟宇的建築一般要好於其他建築。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的觀音堂至今已近三百年,現在之所以坍塌,則是近五十年來人為破壞所致,如非人為破壞,從建築結構看,再延續100年都是完全可能的。由此可以說觀音堂的初修距重修不會少於250至300年。
其二、觀音堂為何人初修。
此地之所以叫馬家莊,就是馬家人首先在此定居,即使有他姓也一定在馬姓定居之後。因此觀音堂的初修唯馬姓無疑。
其三、馬家莊何時被燒而搬到岸下居住。
客觀地講,無論何人、何時、何等變故,被迫遷徙後的第一件事不應是建廟,而應是住所安定、維持生計。安定之後經過20---30年的休養生息,才可能考慮繁衍生子、人丁興旺、接續香火而建送子觀音堂。因此,我們說,馬家莊被燒搬到岸下居住的時間應在初修廟宇前20—30年。
其四、馬家人何時在此定居,並取名馬家莊。
富家溝王明玉講在北岸之上建房時挖出了馬家莊的房基、灶坑及三尺長的砂石門墩。三尺長的砂石們墩是什麼概念?有三尺長的砂石門墩必有高門大戶。有高門大戶,必有深宅大院。而高門大戶、深宅大院的建築,在以農業為主的明代(上述時間的累計以近600年,也就是到了明代),當時生產力相對底下的封建社會中,如此規模的經濟積累決非二、三十年,沒有兩、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由此,我們可以推定,馬家莊被燒之前馬家人已經在此定居了五十到八十年。
其五、馬家莊從何處遷來。
(1) 祖上言傳我祖從山西遷來。
(2) 依據其地理位置和當時的客觀環境,馬家莊不可能為明代以前的老戶。《元史、
五行志》記載,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十八、九次,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饑荒十五次,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九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通州劉五殺其子而食。種種災難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路降為州。就是到明朝,由於人糧銳減,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三千戶的州降為縣。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馬家莊人不可能在此生存,因此也就排除了明代以前馬家莊為老戶的可能,唯一應是明朝大移民的後裔。
據《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九《日之錄之餘》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今河北諸處,自兵後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寬閒之地,開種田畝”。朱元章曾諭戶部侍郎楊靖曰:“山東地寬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馬氏先人從山西遷到河南彰德府安陽縣銅冶二里之蓮花山下定居繁衍,並取名馬家莊。
如前所述,我祖無疑是洪武年間山西的移民,如再問從山西何處遷來,有記載的只能是遷澤、潞二州往河南彰德。唯一的說法只能是我祖乃平民百姓,非豪門權貴,是千百萬大移民中極為普通的一員。州、府、縣誌不可能將家家戶戶的遷徙一一記錄在案,此乃沒有文字記載的原因。能追根溯源到此,也算盡心盡力了。歸結一句話“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二、三百多年前,馬家莊馬姓陸續遷往東傍佐、石澗、李村。
1 、今天馬家莊已無馬姓之人,馬姓何時遷走?
據富家溝戲樓碑文記載,嘉慶十年【1805】東傍佐堆金窯頭牛國柱施錢二百五十千文,在馬家莊馬姓之地的富家溝修建了一座戲樓。當時還有一個頗具哲理的傳言。東傍佐牛國柱在馬家莊之地的堆金窯(煤礦)紮實賺了一把,為了感謝地主,便於馬家莊與東傍佐的交通往來,欲在馬家莊之地的富家溝修一座橋。而馬家莊人則認為,歷朝歷代土地是農民的命,東傍佐與馬家莊毗鄰,東傍佐的地已經種到了馬家莊的溝南岸,一溝之隔便是馬家莊,如果再架一座橋,兩岸交通是方便了,但方便了交通也就方便了種地。日後東傍佐的大戶、首富一遇機會就可能把馬家莊的地買下。屆時馬家莊沒有了耕地,自然就斷了生路。於是斷然拒絕了牛國柱的修橋之意。最終協商修一座戲樓,隔三差五唱場戲,也不失一美舉。因此牛國柱就在馬家莊之地的富家溝修了一座戲樓。可惜1963年秋,連降大雨。戲樓西五百米的安李鐵路,路基大壩涵洞淤塞,屯集之洪水衝垮鐵路,洶湧之洪流瞬間將戲樓捲走。災後富家溝村民取石建房,又從河溝挖出了戲樓之碑,如今戲樓不見,而碑文尚在。當時,我祖二世馬得法參與了馬家莊戲樓的修建,此時,比重修觀音堂晚了87年。這次修戲樓為什麼只有馬姓一人,而王姓、程姓居多,馬姓哪裡去了?其他碑文佐證,馬姓因多種原因大部分已經遷走。一是富家溝劉大有等人以前見過康熙五十四年馬姓遷東傍佐的石碑。二是東傍佐白衣大士廟碑文記載,道光四年【1824】馬氏家族三世馬春安、馬春吉,四世馬玉林、馬玉辰參與了白衣大士廟的重修。其時,比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觀音堂晚106年。說明東傍佐馬氏一支繼世祖馬成蛟在觀音堂重修之前,就遷到了東傍佐。到道光四年【1824】已經繁衍到第五代,四世馬玉林、馬玉辰當時的年齡也因在25—30歲,因為一個未成年人不可能參與廟宇的建築,如果他們的年齡在25—30歲,第五代的誕生則是完全可能的。按世系代齡25—30年計,五代人的繁衍時間應在130年左右。由此可以確立馬成蛟康熙五十四從馬家莊遷東傍佐是可信與客觀的。
2 世代言傳東傍佐、石澗、李村馬氏同宗、同祖一家人。
3 石澗、李村馬氏繼世祖為何三人。
石澗、李村馬氏譜記載,繼世祖馬得金、馬得銀、馬得禮三人。一般情況家譜的繼世祖為一人,為什麼此譜為三人?極有可能其譜的續修時間已經到了其曾孫或玄孫時代,因為一般情況孫對祖的情況應該了解,到曾孫或玄孫時,如上輩沒有文字記載或言傳,就有可能淡忘。因而續譜之時就不知“得”輩之上還有“成”輩,更不知“成”輩先人世居馬家莊,無奈只能以已知的“得”字輩續譜。這就形成了石澗馬氏譜非一人始祖,三位“得”字輩並列為一世始祖既成之故。如不是東傍佐馬氏族人尋根問祖,找到碑文依據,此誤很難澄清。
4 至於石澗“得”字輩的遷徙時間,我認為應該在嘉慶十年的前20—30年左右。
理由是:(1)嘉慶十年修戲樓時眾多參與者中馬氏家族只有馬得法一人,說明修戲樓時馬氏家族的其他成員已經遷走。(2)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嘉慶十年【1805】計87年,按世系代齡25---30年計,“成”字輩理應全部去世,“得”字輩的人也五、六十歲了,遷徙的人員年齡不應是晚年,而應是壯年。
5 馬成龍、馬成春、馬成林、馬成明等其中一、二人應該是石澗馬氏的繼世祖。
因為東傍佐馬氏是馬成蛟的後裔,如無其他資料證明,石澗馬氏應該是馬成龍、馬成春、馬成林、馬成明等人的後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