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麗特·米德

at a a

簡介

馬格麗特·米德誕生在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母親則為爭取婦女權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處奔走。米德在學生時代已經與羅塞‧克里斯曼(LutherCressman)結了婚,1926年認識心理學家裡歐‧福群(LeoFortune)後不久,便與克里斯曼分手,1928年10月正式與里歐在紐西蘭結婚,但二人在1935年7月亦告離婚,1936年米德與人類學家格列高里‧貝特森(GregoryBateson)在新加坡結婚,開始第三度婚姻,並於1939年12月誕下女兒凱薩琳。

生平

米德二十三歲取得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在研讀人類學博士學位五年後,決定走出教室去從事田野工作,原意選擇南太平洋群島的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文化作研究對象,希望在他們的古老習俗及傳統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蝕消失前作出觀察紀錄,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法蘭茲‧鮑亞士(FranzBoas)教授卻因其地偏遠危險而反對,二人終協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Samoa)研究,因當地有一所美國海軍基地,米德可以隨時求助。
米德根據薩摩亞的田野研究資料,於1928年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探討了正值青春期的薩摩亞少女的性和家庭風俗,針砭美國社會對待青少年的方式,轟動一時。在她的觀察中,薩摩亞社會沒有什麼不良青少年,因為薩摩亞人不要求青少年服從任何清規誡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規證明自己的存在。當然,由於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親身參與薩摩亞人只準男性參加討論政治、宗教、經濟的聚會,使她對整體社會的運作體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
後來米德再以《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andTemperamentinThreePrimitiveSocieties,1935年)一書,對西方社會中的“性別”議題投下炸彈,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女權運動者,成為現代女性主義的重要支持因素。。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紐幾內亞,米德以這書奠定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在米德的筆下,阿拉佩什(Arapesh)是個“陰性”社會,理想的人恰恰符合西方社會對於理想女性的想像,“阿拉佩什男子並沒有養成對女子頤指氣使的習慣,也沒有要求女子對他們唯命是從。在他們的觀念中,男女之間不存在天賦的差異。……理想中的男子應該具有和藹可親、慈愛友善的秉性。而蒙杜古馬(Mundugumor)人卻走向另一極端……無論男女,文化強調他們都應具備一種勇猛剛強的性格特徵(宛如我們所說的男子氣),以至完全摒棄了那種溫柔的特徵(即我們通常認為女子天賦的秉性)。”

著作

1928年[1975年]--《薩摩亞人的成年》
1930年--《紐幾內亞兒童的成長》
1930年《馬努阿的社會組織》
1932年--《ThechangingcultureofanIndiantribe》(一個印地安部落的文化變遷)
1934年《海島人的親屬關係》
1935年【1963】--《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1937年【1961】--《Cooperationandcompetitionamongprimitivepeoples》(原始社會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1940年《社會變革與文化指令》
1942年--《巴里島人的特質》(與貝特森合著)
1942年《美國見聞》
1942年《自覺問題的人類學論據》
1942年【1967】--《Andkeepyourpowderdry:ananthropologistlooksatAmerica》(一位人類學家觀察美國)
1949年--《Maleandfemale:astudyofthesexesinachangingworld》(兩性之間:變遷世界中的性研究)
1964年--《Continuitiesinculturalevolution》(文化革命中的延續性)
1965年--《Family》(家)
1969年--《AninquiryintothequestionofculturalstabilityinPolynesi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