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垣遺址

1937年,北京燕京大學組織西北考察團,到該遺址進行考察。 1975年6月,北京大學學生張柏、何明、等七人,對遺址進行了調查。 1997年,省、縣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初步劃定了保護範圍。

一、地理位置
馬廠塬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邊牆村,地理坐標位置:東經102º85′065″~102°86′176″,北緯36°32′400″~36°32′957″。海拔高度高度1720~1810米之間。遺址東鄰馬場垣鄉團結村,南接川口鎮邊牆村,西距民和縣城約8公里,北鄰湟水,蘭西高速公路由東向西繞遺址北側穿越而過。遺址地處湟水下游南岸的河谷地帶,湟水南岸二級階地前緣。與湟水北岸甘肅省紅古區海石灣及蘭青鐵路隔河相望。該遺址因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沖刷,石頭溝將遺址分割為五個自然台地,為了便於研究和保護,人為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區域。遺址分為居住地和墓葬地兩部分。居住地在村莊的北部、西北部一帶,墓葬地則在村內村北及村西地區。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和墓地。
二、歷史沿革
1923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次發現,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又進行了詳細調查、測繪,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成為馬廠類型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文化關係的重要遺址。遺址總面積約182500平方米。從居住地的文化堆積及墓葬地中出土的隨葬品分析,該遺址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齊家文化居住遺址為主,還包括有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唐汪式陶器等多種文化遺存和辛店文化石棺墓地。文化堆積0.15~3米。遺址斷面暴露有灰坑,地面散布有大量陶片,馬廠類型有蛙紋、圓圈紋泥質彩陶壺和彩陶罐、雙耳盆、夾沙紅陶盆、罐、瓮等;齊家文化有泥質紅陶罐、雙大耳罐、折肩藍紋壺;辛店文化有夾沙紅陶罐、繩紋罐、鬲、豆、盆、瓮及彩陶壺、罐等,彩陶紋飾有雙鉤羊角形紋、連續回紋、S形紋、太陽形紋;唐汪式陶器有渦紋彩陶壺、夾沙紅陶罐等。還採集到石斧、石刀、骨針等生產、生活器物。
1937年,北京燕京大學組織西北考察團,到該遺址進行考察。1943年,安特生著《中國史前時期研究》(英文)發表,書中介紹了馬廠塬遺址的內涵。1947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進一步確定了遺址的文化性質,1948年,裴文中先生根據1947年在湟水流域的調查資料,發表《史前時期的西北》和《中國史前考古學報告》,介紹了馬廠塬遺址的相關情況,1949年,裴文中先生再一次到該遺址調查。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1974年12月,西北大學歷史學考古研究室王世和先生帶領考古專業到馬廠塬遺址進行調查。1975年6月,北京大學學生張柏、何明、等七人,對遺址進行了調查。1976年以後,省、地、縣考古專業人員對該遺址又進行了多次調查,並徵集到各類文物50多件。1982、1986年的兩次全省文物普查時,對該遺址又進行了複查,並在《青海考古記實》一書中,張德榮撰寫的《民和考古調查記》一文中進行過介紹。1987年7月12日,縣博物館對該遺址豎立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10月,在(乙)區,發現了一件特別珍貴的馬廠類型雕塑狗的彩陶壺。
1997年,省、縣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初步劃定了保護範圍。200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和縣博物館,為配合“馬平”高速公路建設,成立了“民和馬廠塬遺址考古勘探組”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探,並完成了《民和馬廠塬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報告》,最後“馬平”高速公路繞道而行。重要的是在這次調查勘探工作中,發現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平行條紋彩陶片,從而豐富了該遺址的文化內涵。2000年4月,該遺址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建設規劃項目,作為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加以保護。2005年3月該遺址的保護記錄檔案全部完成。2005年12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到該遺址進行考察。
三、價值評估
馬廠塬遺址是一處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並存的古遺址和墓地,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著名史學家尹達先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說:“中國近代考古學還是由於二十年代初河南仰韶和青海民和馬廠塬等地的考古發現,而正式步入它的里程”。1923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青海民和馬廠塬遺址調查時發現了古文化遺址和墓葬,並首次命名馬廠的考古學文化,著有《甘肅考古記》一書,向國內外介紹了馬廠塬遺址的重要發現,由此馬廠塬遺址以其獨特的古文化內涵成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命名地而聞名於世。由於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唐汪式陶器五種不同文化類型的遺址,而且其延續時間之長、文化堆積之後均居於青海地區史前各遺址之首。此外,該遺址既有古代聚落遺址,又有墓地,所以對研究黃河上游古代先民生產、生活條件、居住方式、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社會形態、經濟結構、喪葬習俗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也是研究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各文化內涵之間關係和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東以邊牆國小西面圍牆為界,南至邊牆村清真寺南邊從西向東流的小水渠為界,西以東垣村四社、五社之東的石頭溝為界,北面以邊牆國小以北台地的北台沿根部向西延伸到湟水河岸南邊為界,其中甲區和丙區為重點保護區,其餘地區為一般保護區。
建設控制地帶:東至邊牆國小東面圍牆為界,南至東垣村到邊牆村的鄉間公路為界,西至石頭溝以西,東垣村四社、五社村民莊廓為界,北至蘭青高速公路南側及以西湟水河南岸為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