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巷鎮

馬巷鎮

馬巷鎮 是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下轄的一個鎮。是“閩南四大古鎮”之一,數百年的商業重鎮,自古以來就有以“車輪滾滾,紙字千萬捆”形容馬巷“無商不富”的說法。總面積66.87平方公里,轄有34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8.776萬人,鎮內分三鄉、後亭、友民、五美四條街道。近年來,馬巷古鎮發生了許多大的變化,翔安火炬產業區的建設、大賣場的入駐、翔安首個房地產項目的開發等,都對經濟產生了強勁的推動作用,經濟的發展使城區面貌不斷更新。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別名舫山,宋朝、元朝及明朝均屬民安里,稱馬家巷、馬厝巷。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劃民安、翔風兩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設散廳,稱馬巷廳,隸屬於泉州府。

光緒年間,萬友正曾經為“馬巷廳”編寫過《泉州府馬巷廳志》18卷,為清代福建省地方方誌史料之一。

民國時期,全國實施“廢廳改縣”,廢除馬巷廳,理應改制為“馬巷縣”。但意外的是,當時馬巷廳並沒有被因此改制為“馬巷縣”,而是馬巷鎮改歸同安縣管轄,同安縣方面再派“馬巷縣佐”來鎮上治理。(縣佐類似今日“副縣長”,再派駐到馬巷鎮,故當時稱為“馬巷縣佐”)。

1955年10月,改設馬巷鄉,並歸馬巷區。

1956年6月,復稱馬巷鎮。

1959年2月,改設馬巷公社。

1961年9月,原馬巷鎮區稱馬巷公社(僅有五星大隊),歸馬巷區管轄。

1964年4月,原馬巷鎮區5個村劃歸馬巷公社。

1984年4月,馬巷公社更名後濱鄉,馬巷鎮恢復。

1987年,後濱鄉撤銷並劃歸馬巷鎮。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屬於同安區。

2003年10月設立翔安區,劃歸翔安區管轄。

行政區劃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鎮共轄34個社區,分別是五美社區、友民社區、三鄉社區、

後亭社區、五星社區、桐梓社區、後濱社區、瓊頭社區、陳新社區、井頭社區、城場社區、窗東社區、蔡浦社區、山亭社區、亭洋社區、鄭坂社區、後蓮社區、曾林社區、後許社區、沉井社區、黎安社區、內埯社區、埯邊社區、前庵社區、內官社區、何厝社區、洪溪社區、同美社區、西爐社區、趙厝社區、西板社區、市頭社區、朱坑社區、舫陽社區。

地理環境

馬巷鎮位於廈門市翔安區中西部。東與內厝鎮毗鄰,西臨東咀港,南連新店鎮,

北與洪塘鎮相連。面積66.87平方千米,人口8萬人。轄34個社區。鎮政府駐巷南路158號,距廈門市33千米,至泉州55千米。324國道、泉(州)廈(門)漳(州)高速公路經過轄區北部。

馬巷已有千年歷史,自明代中葉以來,就已經逐步形成貿易集市,到清朝乾隆年間,馬巷設定廳治時,更變成了店鋪林立,煙火萬象的巨鎮。也成為晉江、南安、同安的貿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也是廈門市東半部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可以說是三個中心的中心,同時也是閩南重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現有旅居3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10萬餘人。歷史沿革

1940年置馬巷鎮,1959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鎮。

交通

福廈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和翔安大道穿越馬巷鎮全境。

馬巷地圖馬巷地圖

馬巷別稱“舫山”,因其地形如船,故名。馬巷地處廈漳泉閩南金三角

腹地,扼泉廈交通之咽喉,東臨內厝鎮,北接新圩鎮和同安區洪塘鎮,南與新店鎮為鄰,西南面海,面積66.87平方公里,海岸線11.4公里,水陸交通發達,是廈門、泉州、漳州三市交通咽喉,泉廈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和翔安大道穿鎮而過,距泉州55公里,距廈門島內的高崎機場、火車站和東渡港半小時車程。

基礎設施

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介紹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介紹

馬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福廈高速鐵路、瀋海高速公路、濱海東大道、

國道324線、翔安大道、海翔大道等穿境而過,與其他主幹道路構成“四縱四橫”的路網、形成便捷、順暢的交通網路。福廈高速公路翔安收費站、翔安客運樞紐中心、火炬B型保稅物流園區、福廈高鐵客貨中間站均設定或選址在馬巷境內,使之成為貨流客流的集散地。此外,實現村村通硬質化道路,總里程約150公里。

同時,瓊頭港為商漁港口,碼頭、漁港也可通往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新型商品批發市場、大型賣場應運而生,公共設施齊全,34個社區已從小康向寬裕型轉變,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日益完善。

馬巷現有翔安水廠和舫山水廠2座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0萬噸。1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5萬噸。

轄區內工業、農業和生活用電供應充裕,現有2座220千伏和4座110千伏變電站。

經濟概述

工業

2008年,翔安區園區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新增工業用地146.67公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億元。友達光電一期、輔訊光電、達運科技、竣凌電子、三航偉業和凱敏化工等項目建成投產。冠捷電子、均豪科技、榕興紙業等項目開工建設。火炬二期和巷北貢香城47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全面封頂。全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家,達129家,完成產值205億元,增長138%。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17億元,增長24%,實現出口交貨值131.5億元,增長302%,產銷率達99.3%。工業對GDP貢獻率達88%。友達光電、輔訊光電等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87.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3%。

馬巷鎮堅持以發展現代工業為重點,依託火炬(翔安)產業區和翔安綜合工業園兩大平台,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現已形成15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規模,其中火炬(翔安)產業區12平萬公里在,翔安綜合工業園區2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引進和發展,2009年轄區內有企業一千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0家,初步形成六大支柱產業,即以友達光電、冠捷科技為代表的光電產業,以ABB、許繼電氣、永紅電子、洪氏企業為代表的電工電子產業,以路橋翔通、三航偉業、台來塑膠為代表的建材產業,以天福茶葉、如意食品、興盛食品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以中國貢香城為基地、舫昌佛具為龍頭的貢香產業和以泓信纖維、寶格麗服飾為代表的經紡產業。

商貿業

馬巷位居閩南四大古鎮,歷來是晉江、南安、同安的貿易中心和物資聚散地之一,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除了新華都、佳事達、隨緣百貨、蘇寧電器等大型賣場入駐外,還有小商品城、商業走廊、商業街等形成一個中心商圈,更有萬家店鋪星羅棋布,在各個社區、開發區周邊形成一條商業鏈。興恆大酒店評為三星級酒店,實現馬巷高星級酒店“零”的 突破。錦繡祥安如期交房,央企萬科地產成功入駐,房地產業逐步發展壯大。2007年,馬巷鎮被省經貿委評為“福建省商業重鎮”。

農業

馬巷資源豐富,已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產業化不平迅速提升,共有1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家),如意食品、宏祥食品、昌友食品等3家企業榮獲“省級名牌產品”稱號。水產、禽畜養殖,蔬菜種植均頗具規模,種子種苗市場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

投資環境優越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已有千年歷史,千年馬巷千年情。馬巷歷來是廈門市東半部的經

濟、貿易、文化中心,也是晉江、南安、同安的貿易中心和物資聚散地,更是廈門、泉州、漳州的交通腹地,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運輸業、餐飲業、小商品貿易頗具規模。

新區成立以來,馬巷致力於環境建設,各項軟硬環境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最佳化,基本上適應了馬巷鎮前期、中期的發展和投資需要。如今,馬巷以基礎設施完善、投資政策優惠靈活,辦事程式簡便,服務高效,倍受投資創業者的青睞。

在硬體設施上,轄區內水、路、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鎮中心距廈門市33公里,至泉州55公里。瓊頭港為商漁港口,碼頭、漁港可通往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在軟環境上,馬巷鎮有常住人口8萬多人,外來人口4萬多人,勞動力充足,人流量大、客源充足,商機無限。鎮區金融機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初步形成網路,公安、司法、工商、稅務、土地等行政機構配套和指導性服務措施完善。

2006年9月30日掛牌成立全區首個鎮級“招商引資服務中心”,主要負責我鎮與招商引資有關的接待工作,接受投資者提出的各類投資政策及法規的諮詢,負責在談、在辦招商項目的跟蹤、落實,協助客商辦理工商、稅務、基建等相關手續,並協調解決客商需要服務的其他事項。據悉,已經入駐的共有廈門市華晟輪船有限公司、南泰船務有限公司、廈門銀城建築公司翔安分公司等35家企業。

發展強勁

馬巷鎮馬巷鎮

作為翔安新區開發建設的大前沿和主戰場,馬巷一直以來承擔著繁重的征地拆遷和海域退養任務,新區成立以來,共完成征地2.9萬畝,完成萬家村、山頭村、清泉村、雙溪湖村等4個自然村328戶居民的整體搬遷和61家企業13萬㎡的搬遷安置任務,海域退養3.5萬畝,現已形成15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規模。依託火炬翔安產業區和翔安綜合工業園區兩大平台,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友達光電及其配套項目、中華映管、廈華電子、東元電子等600多家企業落地投產,其中LG樂捷、ABB振維、亨東日立、聯安林德、寶鋼、夏迪亞思等6家企業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火炬翔安產業區2010年產值有望突破500億元。2006年鎮

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08年突破2億元,2009年財政總收入22577萬元,契約利用外資876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56萬美元,契約利用內資4.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13元。

發展思路

現狀:外來人口湧進古老鎮區

車水馬龍,人潮湧動。很多翔安人說,在翔安區,真正能用這八個字形容的,只能是馬巷鎮。

馬巷鎮在翔安區各鎮街中的面積並不算大,但卻匯聚了翔安區9萬多的戶籍人口——這個全區人口最密集的鎮,托起了翔安最繁華的商圈。在巷西路開了12年雜貨店的羅先生這兩年敏銳地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操著外地口音,來店裡買東西的客人明顯多了。羅先生眼中的這種變化,體現在了翔安區新近出爐的一份統計報告中。這份報告顯示,2012年馬巷鎮的外來人口達10萬之多,首次超過戶籍人口,2012年該鎮的總人口已近20萬。

變化的背後,實際上是2003年以來馬巷鎮周邊翔安工業園區的崛起。古鎮,已經悄然告別了男耕女織的時代,而開始被打上“工業強鎮”的標籤。記者了解到,2012年馬巷已形成18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其中火炬(翔安)產業區的絕大部分就紮根在這裡。

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走幾步就能遇到一個“外地人”。有人開玩笑說,這兩年,紛至沓來的外來人口,帶來了各自的文化,馬巷,已不是“馬巷人的馬巷”,而是“全國人民的馬巷。”

問題:舊鎮改造遭遇現實難題

馬巷鎮馬巷鎮

在馬巷鎮黨委書記蔡清發的辦公室里,有一幅巨大的翔安地圖,上面用紅線清晰地標示出馬巷的地理位置。據鎮裡工作人員稱,每當閒下來的時候,蔡清發常常會拿著筆在地圖上比比劃劃——為馬巷鎮的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是他最頻繁思索的問題。

馬巷自古以來的繁華,是馬巷的特有優勢,但同時也成為馬巷擺脫舊城桎梏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雖然中心鎮區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由車多、人多帶來的衛生問題也不容小覷。不僅如此,在狹窄的商業街上,多年來形成的業態並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日益呼聲漸高的舊街改造,街市上的一些經營業者卻沒有太多的熱情。昨天,五甲尾一家品牌服裝店的老闆徐先生說,由於顧客多,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而改造,則意味著“大動干戈”,意味著他們的經營將遭受“陣痛”。

事實上,馬巷鎮的決策層,對舊鎮改造秉持的也是極為謹慎的態度。的

確,把舊鎮改造成新城,遠比“白紙繪藍圖”艱難。

對策:拓展東西兩側分流城區人群

古老的城區,依舊人流如織——昨天,記者站在馬巷鎮政府辦公樓的頂層上,鎮區的全貌盡收眼底。這時,蔡清發自豪地向記者指出了另外一道風景。

這道風景,便是馬巷老鎮區東西兩側以不斷崛起的高樓為背景的嶄新城區。破解舊鎮改造難題,馬巷鎮提出了“先兩邊後中間”的發展思路。

往東看,“錦繡翔安”等高檔小區已拔地而起,現代化農貿市場建設加快推進,高檔次的精品商業街初具雛形,看中未來的商業氛圍,SM等商業巨頭正邁出入駐的步伐;往西看,藍灣尚都、黎安小鎮等樓盤廣受關注,馬巷中學、馬巷中心國小、同民醫院等配套項目已經布局,閩南童謠文化中心、渡橋公園建設箭在弦上。

拓展東西兩側的戰略,讓馬巷鎮的發展,走出了狹窄的胡同。蔡清發說,把老鎮區的東西兩側先發展起來,將大大分流中心城區過密的商業和人群,此舉,也為他們今後集中精力把舊鎮區提升改造為新城區創造了必要條件。

方向:舊鎮改造將以保護為前提

巷西路上的一處集體出租房,昨天又接收了3名來自湖北的技術工人。他們在到工廠報到之前,把馬巷鎮的“城隍廟”先逛了一遍。小盧說,馬巷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地方,他們一來就喜歡上了這裡。

這裡不僅有福建省惟一設在鎮上的“城隍廟”,還有分爐遍布台灣各地的“池王宮”,以及至今還能聽到朗朗書聲的“舫山書院”……其實,當舊城改造提上日程,很多地方的決策者都必須在現代化都市和歷史遺蹟之間做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馬巷人對古榕樹的態度,事實上已經給出了這道題的答案——曾被吹倒的這棵樹,今天更加受到人們的呵護。蔡清發昨天表示,接下來,馬巷舊鎮改造最重要的前提是“保護”,保護古蹟、保護文化、保護古鎮的原始風貌,尤其是五美、友民、三鄉、後亭“四條老街”,將“修舊如舊”、“呵護提升”。

兩側樓宇牽手中部原汁原味的老城鎮,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馬巷的發展脈絡。不過,千年古鎮城市化、移民化在這裡卻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課題,它需要20萬新老馬巷人共同去思考。

社會事業

文化

馬巷文化底蘊豐厚,文化生活豐富。現有民間劇團3個,掌中木偶劇團6個,南音社1個。歌仔陣、車鼓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活躍坊間。廣場活動異彩紛呈,熱鬧非凡。書畫、象棋廣為普及,人才輩出,鄭一泓現為中國象棋特級大師。馬巷人民文化活動中心即將投入使用,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也已奠基,將為民眾文體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好的場所和空間。

教育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有翔安一中1所高級中學和廈門市翔安馬巷中學、巷西中學、巷南中學3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校。有馬巷中心國小等22所國小、2所公辦幼稚園和28所社區幼稚園。

衛生醫療設施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同民分院是一家三級綜合醫院,醫院科室設定齊全、專科特色顯著,現有職能業務科室12個,臨床、醫技科室42個,總床位數達1000張。還有一家馬巷衛生院以及30家社區衛生所,就醫保健十分方便。

歷史文化

“踏石”來歷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最早原始一座荒蕪、雜草叢生的小土崗,形如一條大木船,據傳馬巷是船穴,古稱“舫山”。馬巷又如一塊染布是用來“過光”的踏石。古時西邊街仔內一帶都是家庭布作坊,到處都是“青學”(裝燃料的地窖)和踏石,因此人們就根據地形命其名曰“踏石”。另一個傳說是,古代唐厝港的帆船看直航至馬巷中心國小西邊的一個叫壩仔下的古渡口,現因泥土淤塞,已經變成小溝道。五十年代深挖徒弟時曾出現土木船板,同時岸上遍地都是地級和瓦礫,這就證明這裡曾有村莊存在。這個村莊據傳就稱“踏石”。試想這裡既是古渡口,必然設有棧間,有人裝卸,也會有人再次擺攤設點供應茶水。作為古渡口,舟楫貨運頻繁,人來客往,進出口商品繁多。元代至元間已設立踏石巡檢司,後又裁撤。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由官澳巡檢司改駐踏石《馬巷婷志》;踏石即“馬家巷”。巡檢司設於五甲尾。踏石巡檢司直至清乾隆四十年設

馬巷廳署於鐵器穴麓三府衙內(同安二中),始改照磨司,後毀於清末宼患。

以上雖屬傳說,但比較可靠的是《同安縣誌》(民國版)及《馬巷廳志》沿革卷均明載“踏石”即馬家巷。馬巷一些年高資深的前輩,他們也都因為不錯,只是“踏石”命名的由來說法不一。

朱熹讖言

朱熹主簿同安,下車伊始即親臨同安各地視察,立意振興同安。同時馬巷已是同安重要通道,從小盈嶺經店頭、沈井、馬巷、朱坑、新店到劉五店。朱熹曾路過馬巷並登上舫山,放眼遠眺,發現馬巷依山臨海,地蘊山川靈氣,來脈競秀,砂水翕從,鳳舞於左(鴻漸山),印斗列右(印斗山),青龍(金門山)、白虎(廈門山)蹲水口,作下砂之護。故感慨地發出“五百年後必有通利之所”。另又說是揮筆在路旁的茅店寫下“五百年後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表示此地將成為交通便利、商業繁榮之市鎮。故後人曾於此建立一座通利廟(又名大宮)奉祀保生大帝。據《馬巷廳志》(方技卷)記:其地為葉九所捐,故廟左旁配祀檀越葉九,該廟現改為百貨大樓。

馬巷街市

馬巷鎮馬巷鎮

清朝時舫山凹下處有一座小廟奉祀相潑公,在今宋志醫師家門口左側,今廟尚存,

只是香火冷落。據傳馬巷街馬氏是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由金門遷入新圩。戚繼光評定倭患後(1563年),內遷的居民陸續回到故里,但也有不少人不願回去,馬氏就在舫山上的古宮旁搭茅寮販賣金帛提香燭,但是古廟香火興旺,臨近的葉厝(後遷蓮坂)、潘厝(後遷頂沙溪)、汪厝,至今民間還有俚話“六間仔隘門,遍地都是汪(秧)”,蘇厝、山仔尾、蔡厝的善信都來燒香膜拜,祈求平安,馬家門庭若市。因此沿海漁民,山區農民也都提魚、蝦、峆、挑柴米、五穀來這裡擺攤設點,互通有無。幾年後,就漸漸成為農村中的市集,這就是馬巷古街道早起的雛形。由於相潑公宮剛好建在街巷的中心,馬氏又率先居住在這裡,故形成小街巷後就定名為馬家巷《嘉靖志》、馬厝巷《康熙志》。馬巷建署時已是“店鋪櫛比,煙火萬年”了。(據《馬巷廳志》)。馬氏後來改業雕塑佛像,定居五甲美“六坎”,其點號稱“馬開基”。馬家巷設廳後始簡稱“馬巷”,屬泉州府管轄。另有一說,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派陳淵從河南固始縣帶來是個姓氏,並在泉州郡設立馬場五處,其中金門、馬巷都是牧馬場。後來牧馬場解散,飼馬戶以職業改姓馬,定居繁衍,是為同安馬氏之源,其聚居地也稱“馬家巷”。

池王宮

馬巷鎮馬巷鎮

元威殿供奉“池府王爺”,亦稱“池王宮”,始建於明朝。

1984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蹟。據不完全統計,現有360多個分爐(廟)遍布於台灣、金門、澎湖島以及新、馬、泰等國家和地區及閩南十個縣市。元威殿香火興旺,已成為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2009年僅台灣地區就有78個進香團3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

城隍廟

馬巷鎮馬巷鎮

城隍廟於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始建,嘉慶十二年(1807年)遷建現址。

1993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蹟。

舫山書院

舫山書院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為當時馬巷轄地最高學府。歷經一百四十年滄桑,於2006年重修。

著名人物

蔡啟瑞蔡啟瑞

馬巷地靈人傑,古往今來,人才輩出,薪火相傳。古有清乾隆時

期的江南提督林君升(井頭人),嘉慶時期的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後濱人);明末清初鄭成功的部將洪旭(蔡浦人)、林壯猷(城場人)。今有品德高尚、醫術精湛享譽海內外的婦科專家林巧稚(瓊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曾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的蔡啟瑞(五美人),國際著名計量經濟學家、康奈爾大學終生教授、現任廈門大學王來南經濟研究院院長洪永淼(窗東人),2007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漆線雕行業)稱號的蔡水況(馬巷人)。

優勢凸顯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資源豐富,農業產業化水平迅速提升,已培育17家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其中國家級2家,市級6家,區級9家。共有如意食品、宏祥食品、昌友食品等3家企業榮獲“省級名牌產品”稱號。水產、禽畜養殖,蔬菜種植均成規模。現有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2900家,湧現了如意食品、舫昌衛生香、洪氏電子等一批較大規模的企業,初步形成了電子產品、衛生香製品、交通運輸、麵粉及製品、蔬菜深加工等五個產業支柱。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運輸業、餐飲業、小商品貿易頗具規模。

馬巷鎮馬巷鎮

35個社區、99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20萬人。今天的馬巷,依舊延續著自古商業重鎮的雄風,扼泉廈交通之咽喉。正因為如此,她的每一次邁步,都格外受到外界的矚目。翔安新區的成立,把千年古鎮推向廈門經濟建設的最前沿。不同尋常的十年,讓這片土地的發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工業強鎮、商貿興鎮、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一條思路逐漸明晰。2003年鎮財政總收入5272.97萬元,2006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平均兩年突破一個億;2009-2012突破一個億,截至2012年9月份,總收入達59712萬元,預計全年財政總收入可突破7億元——厚厚成績單里的一連串數字,串聯起馬巷的成長之路。工業強鎮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車水馬龍,人潮湧動。很多翔安人公認的是,在翔安區,真正能用這八個字形容的,只能是馬巷鎮。如何把這個“人居稠密,商賈輻輳”的地方建設得更加繁華,多年來一直是當地黨委、政府思索、嘗試的課題。昨天,回眸馬巷十年的建設歷程,馬巷鎮黨委書記蔡清發難掩內心的激動。他告訴記者,作為翔安新區的中心城區,自從翔安建區以來,馬巷一方面繼續發揮商業重鎮的商貿優勢,一方面緊緊推進工業區產業化建設,而今後,他們還將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引領下,沿著現代化的科學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讓蔡清發津津樂道的,是馬巷不斷蓬勃壯大的工業園區。經過十年的發展,該鎮已逐步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規模,為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其中,火炬(翔安)產業區企業2012年完成規上工業產值511.83億元,占全區總產值的83.1%。光電產業、電工電子產業、建材產業、食品加工業、貢香產業、輕紡產業——六大產業,如同六根支柱,連線著馬巷工業發展的龐大根基。商貿興各類客商紛至沓來馬巷鎮在翔安區各鎮街中的面積並不算大,“商貿興鎮”,這些年,馬巷在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打造宜居生活環境的征途中,腳步從未慢下。古老的鎮區,崛起了一幢幢現代化的住宅小區。萬科、特房、中駿、海翼等知名房企,成了當地居民耳熟能詳的名字,馬巷四季紅、蘇寧電器、隨緣百貨、新華都、肯德基、麥當勞、國美電器、興恆大酒店,開在了他們的家門口。繁榮的第三產業,使馬巷與“翔安商業最活躍的區域”、“翔安最主要的生活聚集地”畫上了等號。按照有關規劃,接下來,馬巷還將加大舊街改造力度,通過建設新城區、改造舊城區,讓居民的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在馬巷的另一側,翔安企業總部會館正式落戶,海內外客商嗅得商機,開始把目光鎖定在這片投資熱土。這,無疑將成為馬巷經濟進一步轉型、城市進一步升級的新的里程碑。保

障民生 市民民眾喜笑顏開2003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319元,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714元,2013年更達到13651元。短短十年間,馬巷鎮農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來。馬巷人幸福指數的提升,這僅僅是一個縮影。今天的馬巷,福廈高速鐵路、瀋海高速公路、國道324線、翔安大道、濱海東大道、海翔大道等重要交通線路穿境而過,與轄區其他主幹道路構成“四縱四橫”的便捷交通網路。巷北路、車站商圈、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等項目的不斷推進,也讓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幾年來,馬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累計投入,就已超億元。所有這些,都與老百姓的福祉緊密相連。在蔡清發看來,他們的一切努力,都要以保障民生,解決市民民眾的生活難題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據介紹,截止2012年馬巷35個社區村村通自來水,復蓋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復蓋率100%。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繁華的馬巷,又融入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街頭的一張張笑靨,流露著他們的幸福,襯托著對美麗馬巷的希冀。

特色美食

碗仔粿

馬巷鎮馬巷鎮

碗仔粿發源於廈門,是廈門的傳統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是粳米,

將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上磨成漿,配上油蔥及各種佐料,最後放到個小碗中蒸炊而成,碗仔粿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民間傳統美食早已銷聲匿跡,在廈門島內再難覓得碗仔粿的芳蹤。值得慶幸的是,在馬巷仍然保留著正宗的碗仔粿,馬巷元威殿對面的的小攤,馬巷菜市場大門入口處的那個小攤等等,口味相當不錯,生意甚佳.小攤準備了干貝、瘦肉、蝦米、香菇、鳥蛋等多種口味的碗仔粿以供選擇。QQ的碗仔粿配以多種不同的特製調味料,相信一定能令你滿意。吃螃蟹有專業的“蟹八件”,

而碗仔粿同樣有他獨特的餐具———竹籤。小小的竹籤,一頭削尖,頗似一口竹製的寶劍,用來吃碗仔粿,還真的比筷子湯匙來得順手而有趣味。有人一口氣可以吃下好幾碗呢!

薄餅

春卷,又名薄餅,是廈門一道傳統美食(部分地方稱潤餅),清明時節往往有吃薄餅的習俗。一些重要的節日,如農曆三月三等等也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的來歷可追溯到明代,當時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候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蔡夫人擔心長此以往,丈夫會餓壞身子,想出一辦法:用麵皮包上菜餚,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的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吃薄餅要到專門的小攤去買薄餅皮,回來包薄餅。餡料有一些新鮮的蔬菜,肉,還有糯米鹹飯。鋪上一層薄餅紙,然後在上面舀上一層糯米飯,薄餅菜,也可以依照個人口味加入一些調料,然後包薄餅紙捲起來,一卷薄餅就做好了

馬蹄酥

馬巷的特產,用麵粉、白糖、生油、飴糖、花生仁、白芝麻做成。

作好的馬蹄酥一個個金黃金黃的,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吃起來外皮酥脆,內里香甜。令人流年往返。

封肉

封肉也是一道很出名的小吃。由上等豬肉加板栗,香菇等佐料作成。口感甚佳。是家庭飯桌,宴請客人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炸棗

在馬巷,每到過年或是家裡有寫喜事,要炸棗慶祝。炸棗主要由糯米家地瓜做皮,裡面包上黑芝麻加白糖或是花生加白糖,或是作成鹹的,肉加蔬菜,包成一個圓圓的,非常可愛。再放入油中炸。

有些小孩喜歡吃炸棗的那層皮,大人們還會把棗作成一個個橢圓形,裡面不報任何東西,我們叫做雞心棗。

雞卷

雞卷是一種類似五香的食品。和五香最大的差別和、就是它的皮。它的皮是豬身上一層特殊的薄膜。吃起來味香肉Q

蚝仔煎

因為廈門沿海盛產海蠣,也就是閩南語中說的蚝。所以,在馬巷有很多種蚝的做法。最出名的就是蚝仔煎和蚝仔餅了。用新鮮生蚝,加以地瓜粉,蒜青等,用煎的作成蚝仔煎,用炒的作成蚝仔餅。美味可口,營養豐富

大腸血

大腸血是一款地道風味小吃,別具特色。大腸非常有嚼勁,而豬血有排毒的作用,在大腸裡面包上豬血,即可以享受美味,又可以排毒健身

肉粽

廈門肉粽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富有引人品嘗的吸引力。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稱燒肉粽,名符其實。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後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烹燒,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芫荽等,真是美味可口。

名字由來

馬巷鎮馬巷鎮

馬巷鎮是“閩南四大古鎮”之一,數百年的商業重鎮,自古以來就有以“車輪滾滾

,紙字千萬捆”形容馬巷“無商不富”的說法。也是閩南重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馬巷為漳泉廈交通要衢.相傳,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見此地口通八達,遂於街牆題,"五百年後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後人建"通利廟",自此香客不絕,商貿繁榮,因成閩南著名集鎮.是時,商人馬氏在此開店經商,頗著聲名,此乃地名冠"馬"由來.據志書載:明至清初,馬巷名"馬家港",康熙八年(1669年)稱"馬家巷",後又稱"馬厝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稱"馬巷",沿用至今. 明代以前,馬巷乃"石潯沃"與"劉五店汛"之間港口,今馬巷鎮地名"壩仔下"者,則昔日碼頭.海船由此分航丙洲、金門、廈門、台灣等地. 閩南各地大凡碼頭、渡口,皆建媽祖廟奉祀海神.馬巷三鄉街龍蚊池媽祖廟在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馬巷設"泉州府馬巷廳".《清史稿》載:"凡設廳者專司河海之防."據此可知,馬巷古時確為港口,且系重要海防汛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