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舞蹈

馬來西亞舞蹈是一種來源於馬來西亞地區的地方舞種,輕快流暢、婀娜多姿。馬來西亞舞蹈可分為4種類別:宮廷舞蹈,戲劇舞蹈,民間舞蹈以及現代馬來舞。

馬來西亞舞蹈

內容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其舞蹈和東南亞其他馬來族的舞蹈一樣,具有輕快流暢、婀娜多姿的特點。馬來西亞舞蹈可分為4類:
宮廷舞蹈 15~16世紀初馬六甲王朝時期,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繁榮時期。宮廷舞蹈在這一時期得到迅速的發展,它在馬來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吸取了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舞蹈藝術的精華而逐漸完善,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宮廷舞蹈藝術家。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受泰國宮廷舞影響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宮廷舞影響的蠟燭舞,帶著長甲的依奈舞以及佳美蘭朱吉舞等。
戲劇舞蹈 在宮廷舞蹈發展的同時,戲劇舞蹈也得到了發展。與東南亞許多國家的舞劇相同,它只在戲劇中起增加色彩和調節氣氛的作用,是戲劇藝術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瑪容》、《麥娜拉》、《麥暮龍》等戲劇中,最精彩的舞蹈大多在戲劇開始時表演,遵守著嚴格的程式。隨著戲劇的發展,它變得越來越短,突出戲劇的開場氣氛。
民間舞蹈 大多數民間舞蹈來自宗教的祭祀活動和節日裡的娛樂活動,也有一部分是由宮廷舞蹈流入民間演變而成。大致可分為3種:①祭祀舞。原始馬來人信仰萬物有靈,為了祈禱和祭祀各種神靈而產生了多種祭祀舞。如為祈祝水稻豐收的哈拉舞、感謝叢林的神靈來到人們的領地的古奴乾舞、打獵以前的阿迦波市那舞、捕魚的巴央舞以及班伊人遷移頭蓋骨時跳的娘迦巴拉和尼莽安都舞等。②鼓樂團舞蹈。在伊斯蘭教的傳播中,為讚頌真主穆罕默德,建立了鼓樂團,在演奏時要加進舞蹈,如霹靂州的達布斯舞、吉打州和玻璃市州的哈特拉舞和諾該舞以及丁加奴州的羅達特舞等。③社交性的娛樂舞。主要是在節慶或集會時跳,如薩賓舞麥伊朗舞朱吉舞畢玲舞(即盤子舞)等。
現代馬來舞 為適應現代人民生活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舞蹈。如朱吉舞,是馬來西亞全國性的社交舞蹈,它有基本的舞步,但在非正式場合,每一對舞伴的舞步又可即興變化。經加工後搬上舞台表演的朱吉舞,則更加規範和優美。另如阿賽舞,其動作緩慢、流暢而端莊;而伊朗舞則是傳統的麥伊朗舞的現代化了的跳法。
 馬來西亞的舞蹈情調既歡快熱烈又具有東方舞蹈的細膩含蓄色彩。手臂動作變化多,強調身體造型的曲線美。伴奏以小佳美蘭樂隊和馬來盆鼓為主,也有加上小提琴、風琴等。舞蹈服裝以馬來民族服裝為基礎,增加裝飾性,色彩華麗。
 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還編創了一些舞劇及代表全國13個州的不同風格的舞蹈。其中較有特色的是反映北部地區吉打州農婦歡快勞動的米魯舞,表現吉蘭丹州男女青年放風箏的瓦鳥布蘭舞,表現南部馬六甲地區男女青年愛情的巴因舞(傘舞)以及表現男子尚武精神的錫拉舞等。
 此外,馬來西亞東部沙巴州山族的土風舞和沙撈越州的男子舞蹈大東朱落舞,還保留著馬來族原始舞蹈的風貌。

配圖

所屬分類

舞蹈
舞蹈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