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故事講述了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偶然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羅絲小姐,受她的啟發,發憤自學,並開始了艱苦的創作生涯。儘管處處碰壁,他仍不願聽從羅絲的安排,進她父親的事務所,做個“有為青年”。後來他突然時來運轉,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紛紛得到發表,成為當紅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親友都爭先恐後地來請他吃飯,連已和他決裂的羅絲也主動前來投懷送抱。這使他看清了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對愛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徹底破滅。 在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中,傑克·倫敦不但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寫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資產階級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讀書和寫作的經歷,也盡情闡釋了他個人的混雜著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尼采的“超人”說的社會見解。

基本信息

創作歷程

(作者:吳勞)一九〇四年十一月,長篇小說《海狼》一出版就獲得美國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暢銷書。倫敦進入了他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一九〇七年四月下旬,他帶了第二個妻子夏米安·基特里奇乘遊艇“斯拿克號”出金門海峽開始作為期七年的環球航行。在赴夏威夷的第一程中,他開始寫作《馬丁·伊登》,每天上午,坐在艙口蓋板上,聚精會神地寫一千字。一九〇八年中,倫敦在南太平洋先後得了瘧疾及一種奇怪的皮膚病,不得已到澳洲悉尼進醫院休養,弄得身心交瘁,終於把“斯拿克號”交拍賣行廉價出售,於一九〇九年七月搭船回舊金山。兩個月後,《馬丁·伊登》問世。

“啊,不錯,你可能毀了我的寫作和我的事業。我是天生必須走現實主義道路的,可是資產階級精神和現實主義是敵對的。資產階級全是膽小鬼。他們害怕生活。而你呢,卻千方百計地要叫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你希望把我塞進一個兩英尺寬、四英尺長的生活的框框裡,在那裡,生活里的種種價值全是架空、虛偽而庸俗的。資產階級的教養和文化是建築在庸俗的基礎上的——我得承認,庸俗得無以復加。我剛才說過,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用你的階級理想、階級價值和階級偏見來把我改造成為你自己階級的一員。”

這是工人出身的作家馬丁·伊登在拒絕他過去熱戀的情人、資產階級小姐羅絲·摩斯在他成名後要求重修舊情時的一段痛快淋漓的話。這構成了全書的最高潮。在這裡,他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原來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不但壟斷了社會上的物質財富,也壟斷了精神財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正是通過了摩斯一家子,尤其是羅絲本人,無孔不入地滲透進馬丁的心靈。在這場改造和反改造的鬥爭中,馬丁終於取得了勝利。

這是得來不易的。在本書開頭時,馬丁是個快滿二十一歲的水手,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羅絲一家子。他踏進了她的家,就被室內的陳設、書畫吸引住了,乃至一見姑娘,頓時驚為天人,一見鍾情。他認為她美得超凡脫俗,跟他在貧民區里、跑碼頭時所結交過的娘兒們天差地遠。等她滔滔不絕地談起文學藝術來,他想起在書本上看到過的上流社會中的那種傳奇性的女子,不由得陶醉了,心裡油然產生贏得她的想望。羅絲呢,也覺得他好像一縷新鮮空氣,被他那強勁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了。

馬丁為了配得上她,開始把自己從生活小節、禮儀、談吐等等方面來個徹底的改造。拿對她的愛情為動力,他發奮自學:學語法、讀詞典、鑽研文學書刊。為了把自己經歷過的冒險事跡講給她聽,心中的創作欲猛地燃燒起來,產生了寫作的衝動,這就開始了他的艱苦的創作生涯。他跑公共圖書館,拚命閱讀、寫作,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但是資產階級控制下的出版界給了他冷遇,一次次地把他投去的稿件退回來。他愛情至上,被迷了心竅,竟然對自己的工人階級出身感到羞愧,認為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拖住了他,不讓他向上爬。但是在創作方面,他卻堅持了現實主義的立場,對自己的作品滿有信心,儘管羅絲為了能跟他結婚,拚命勸他學當時那種所謂的“有為青年”的樣,進她父親的事務所,一步步地爬到高位。馬丁為了生活下去寫好作品,寧願同時寫些遊戲文章來煮字療飢。這樣,由於世界觀的不同,他終於逐漸看出羅絲也和別人一樣,都是硬要把他塞進他們的生活模式中去。但他對她的愛情還是有信心,直到由於一場誤會,馬丁被報紙渲染為一個激進的社會主義者,羅絲主動和他決裂。就在他感到失意的時候,忽然命運來捉弄他,報紙雜誌開始採用他的舊作品,他就此一帆風順地成為紅作家了。這一來,以前跟他斷絕關係的親戚、資產階級頭面人物都來請他吃飯,當面拍他馬屁了。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作品都是早就完工的,不知被退過多少次了,為什麼今天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搶著發表呢?而他本人,也還是過去的那個馬丁·伊登,一點兒也沒有變,為什麼今天大家都來奉承了呢?最後,連羅絲也自動送上門來,願意委身與他同居,這使他極度反感,看透了這些衣冠人士的真面目,感到徹底幻滅。唯一的當初就賞識他才能的社會黨人勃力森登呢,已死去了。馬丁萬念俱灰,把所有的稿件都處理完畢,不願再寫一個字,把版稅所得用來資助他的親姐妹、洗衣作夥伴喬埃,以及為他守身如玉、一往情深地熱愛他的青年女工麗茜·康諾萊。他感到對生命已沒有絲毫留戀,終於投身大海,了此一生。

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就這樣拿自殺來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作了全面的否定。他寧願死去,也不願對資本主義社會屈服。他原可以在成名之後,接受資產階級的捧場,滿足出版商的要求,源源不絕地寫新作,名利雙收,達到他向上爬的目標。然而他無法跟自己的良心妥協,因為他已看穿了這社會的“上層”是這樣的虛偽、卑鄙,一切全是欺騙。倫敦用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慘痛遭遇對當時的美國社會作了無情的撻伐,他通過馬丁之口,直接向資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提出了挑戰。這和當時大量的美化現實、粉飾太平的浪漫小說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馬丁·伊登》作為一部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巨著,對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九二五年,德萊塞發表他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就是這一類向美國資產階級社會公開提出控訴的文藝作品中的佼佼者。

人物介紹

關於馬丁·伊登:

深深地愛上了露絲並為此而發奮學習

馬丁·伊登是一名遠洋航船上的水手。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露絲一家人,並深深地愛上了這位文科大學生,把她當成了理想的戀人。為了讓自己和對方匹配,他發奮讀書,用文化知識,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來武裝自己。他覺得自己的經歷一定會引起人們的興趣,而自己的觀點也亟待向人們表達,於是便認真學習和練習寫作。但他的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生活上也潦倒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儘管時常餓得發昏,連外衣也典當了,他仍不顧一切地讀書和寫作。他的姐姐、房東和工人朋友雖然喜歡他和同情他,卻不理解他,而那幫上層社會的紳士淑女,則對他百般嘲笑和揶揄,但他一往直前,堅持走自己的路。就他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而論,是積極的。

他被餐具的繁文縟節弄得不知所措

在進去用餐前和露絲一起度過的半小時使他感到了極端的幸福,對生活的極端滿足。但是一上桌子,一天的辛苦所造成的無可奈何的反應和疲勞卻抓住了他。他意識到自己目光倦怠,心惰煩躁。他回憶起自己當初就是在這張桌子旁第一次跟高雅人一起用餐的。那時地以為那就是高雅的文明氣氛,可現在他卻對它嗤之以鼻,只覺得厭惡了,他又瞥見了自己當時那可憐的形象:一個意識到自己釣的粗野的粗漢,懷著痛苦的恐懼,渾身毛孔都冒著汗。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他曾叫餐具的繁文縟節弄得不知所措,受著個妖魔一樣的傳者的折磨,竭盡全力想攀上這叫人頭暈的社會高層,到最後卻決定坦然地表現自己,決不不懂裝懂,決不冒充風雅。

露絲的眼神里也露出了光彩和陶醉

他瞥了一眼露絲,想求得鎮靜,像個突然害怕船隻沉沒而心慌意亂急於找救生衣的乘客。行了,他已經大有收穫了——他得到了愛情和露絲。別的一切都沒有經受住書本的考驗,但露絲和愛情卻經受住了。對兩者他還找到了生物學上的認可。愛情是生命的最崇高的表現;為了愛情的目的,大自然一直在忙著設計他,也忙著設計一切正常的人。為了這項工程大自然已經花去了一百個世紀——是的,花去了十萬個世紀一百萬個世紀,而他則是大自然的最佳傑作。大自然已把愛情創造成了他生命中最強大的東西,給了他想像力,讓愛情的力量十倍地增加;給了他短暫的生命以狂歡、銷魂,讓他求偶。他的手在桌子下面尋求著身邊的露絲的手。一種溫暖的壓力彼此交流,她匆匆瞥了他一眼,眼神里露出了光彩和陶醉。他也一樣,一陣歡樂透過全身,露出同樣的神情。他還不知道露絲的陶醉里有多少正是來自他那陶醉的眼神。

露絲的父輩們想嘲笑愚弄馬丁

他的桌於斜對面坐著當地高級法院的法官布朗特。馬丁和他見過幾次面,卻不喜歡他。布朗特法官正在跟露絲的父親議論工會政治、當地形勢和社會主義。莫爾斯先生正想就社會主義的問題嘲弄馬丁一番。布朗特法官終於帶著父親式的慈愛憐憫地望著桌子對面的馬丁。馬丁心中暗暗好笑。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拋棄它的,年輕人,”他安慰地說,“對於這一類幼稚的毛病,時間是最好的藥物,”他掉頭對莫爾斯先生說,“我相信對這類問題討論是沒有用處的。那隻叫病人更加堅持。”

“不錯,”對方鄭重地表示同意,“不過隨時提醒一下病人他的病情也是好的。”

馬丁對半吊子的社會主義哲學不感興趣

馬丁高興地笑了,但有些勉強。那天日子太長,他感到太累,他的反應很痛苦。

“毫無疑問你們都是傑出的醫生,”他說,“但是你們如果願意聽聽病人的意見,那就讓他來告訴你們吧,你們的處方可是並不高明。事實上兩位正害著你們自以為在我身上看見的病。至於我么,我倒是免疫的。你們倆血管里騷動著的半吊子社會主義哲學對我倒是毫無作用。”

“妙語,妙語,”法官喃喃地說,“絕妙的辯論手法,這叫反客為主。”

“我可是從你的說法來的,”馬丁眼裡冒著火,卻按捺住自己,“你看,法官,我聽過你的競選演說。你以某種‘憨匿’①過程——附帶說一句,‘憨匿’是我喜歡用的一種說法,別人是不大懂的——你以某種憨匿的過程讓自己相信你是贊成競爭制度,強者生存的。而同時你卻竭盡全力批准各種剝奪強者力量的措施。”

--------

①憨匿:henid的音譯,原是奧地利思想家奧托·魏寧格生造的一個詞,指感覺的一種朦朧隱蔽的形式,低級動物的感覺便是如此,人類的蒙昧隱約的感覺也屬此類。

“我的年輕人——”

馬丁的義正詞嚴讓人刮目相看

“記住,我聽過你的競選演說,”馬丁警告說,“那是有記錄在案的。你對州際貿易、鐵路托拉斯、標準石油公司和森林資源所採取的限制立場,你對無數種限制措施所採取的立場都不是別的,而是社會主義的。”

“你是說你並不贊成限制這些無法無天的權力濫用么?”

“問題不在這裡。我只是想告訴你你開的處方並不高明。我要告訴你我並不曾受到社會主義細菌的感染,而遭到社會主義細菌的削弱與破壞的正是你們自己。至於我么,我倒是個社會主義的死敵,也是你們那雜交的民主制度的死敵。你那招搖過市的東西不過是在某些詞句的外衣掩護下的假社會主義,是經不起字典檢驗的。

“我是個反動分子,一個十足的反動分子,你們生活在一種蓋著紗幕的社會組織的謊言之中,你們不夠敏銳,看不透那紗幕,因此難於理解我的立場。我看你們是自以為相信強者生存、強者統治的理論。差別就在這裡。我年輕一點的時候——幾個月以前——我也相信過那理論。你看,你和你們的想法也曾經影響過我。但是,生意買賣人最多也不過是些沒有魄力的統治者。只會一天到晚在賺錢發財的食槽里哼哼著,拱來拱去。可是,對不起,我已經掉回頭去相信了貴族統治。我是這屋裡唯一的個人主義者。我對國家無所求,我只對強者懷著希望。我希望那馬背上的人能把國家從腐朽無能的統治之下拯救過來。

“尼采是對的。我不願花時間來講尼采是什麼人,可他卻是對的。世界屬於強者,屬於高貴的人,屬於不在賺錢發財的豬槽里打滾的人。世界屬於真正的高貴者,金頭髮白皮膚的偉大野獸,從不妥協的人,作出決斷的人。而他們是會吃掉你們的,你們這些自命為個人主義者、其實是害怕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者們。你們這種案順卑賤的奴隸道德救不了你們。啊,那對你們都太高深,我知道,我不再拿它來麻煩你們了。可是你們要記住一件事,在奧克蘭個人主義者還不到半打,可馬丁·伊甸卻是其中之一。”

馬丁對自己的高論有些得意

他做出個姿勢表示說完了話,然後轉向了露絲。

“我今天有點激動,”他低聲說,“我現在想的是愛情,不是說話。”

莫爾斯先生說話了,他卻沒有聽;——

“你可沒有說服我,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是陰謀家。那是鑑別他們的辦法。”

“我們還是可以把你變成個優秀的共和黨人的。”布朗特法官說。(第37章)

相關版本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傑克·倫敦文集》之《馬丁·伊登》

作者:傑克·倫敦

譯者:吳勞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3-8

頁數:432

定價:36.00元

裝幀:精裝

叢書:傑克·倫敦文集

ISBN:9787532730827

書名:

馬丁·伊登

作者:(美)傑克·倫敦,賈文浩,賈文淵譯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5-1

ISBN:9787540213312

開本:16開

定價:18.00元

點評鑑賞

集中反映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創作思想中積極和消極這兩方面因素的,還是他的代表作——發表於1909年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登》(Martin Eden )。

在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中,傑克·倫敦不但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寫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資產階級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讀書和寫作的經歷,也盡情闡釋了他個人的混雜著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尼采的“超人”說的社會見解。

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近代美國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七十餘種文字,在一些國家始終擁有眾多的讀者。他的《荒野的呼喚》、《海狼》和《馬丁·伊登》等都屬於經典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傑克·倫敦前承馬克·吐溫,後啟海明威等人。在這前後兩代作家之間,由於較他年長几歲的斯梯芬·克蘭和弗蘭克·諾里斯相繼早逝,文壇上似乎形成了一時的真空,而充斥其中的大多是一些專靠寫作賺錢的平庸之輩,他們溫文爾雅地坐在舒適的茶室里奢談文學。就在這時,常被喻為傳奇式人物的傑克·倫敦突然闖進他們的茶室,打破了那種索然寡味的沉悶氣氛,以他新穎的主題和雄渾的風格,顯示出美國小說領域中一個全新的方向。 傑克·倫敦(1876-1916),美國最著名的工人出身的作家。本書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