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黑條葉斑病菌

香蕉黑條葉斑病菌

中文名:香蕉黑條葉斑病菌 英文名:black leaf streak ;black Sigatoka 拉丁學名:Mycosphaerella fijiesis Morelet

基本信息

門: 真菌門

亞門: 子囊菌亞門

綱:腔菌綱

目:座囊菌目

科:球腔菌科

屬:球腔菌屬

原產地:斐濟

入侵地:台灣

傳播途徑

本菌主要通過繁殖材料牙苗或球莖,香蕉葉片,包片等包裝,填充材料以及香蕉果實作遠距離傳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可侵染,香蕉嫩葉最易感病,絕多數的侵染髮生在心愿和最新展開的嫩葉上。分生孢子主要藉助雨水或露水傳播,子囊果遇水釋放的子囊孢子可風傳。

寄主

主要危害芭蕉屬植物,特別是香蕉和大蕉。

為害特點

主要危害芭蕉屬植物,此病造成香蕉植株葉片提早乾枯,減少植株的功能葉,如在抽蕾前嚴重發病則病株不能正常抽蕾;抽蕾期嚴重發病長出的果實不飽滿或很小,商品價值低;果實發育期嚴重發病的植株果實味淡、甚至在植株上軟熟而降低果實質量。

形態特徵

據報導有3種球腔菌引起3種香蕉葉斑病,它們是:引起的芭蕉瘟病,由引起的 黑條葉斑病,和由引起的黑芭蕉瘟病。據 等人推測。是由通過突變而延伸出來的一個毒性比之更強的菌種,在形態特徵上有些差異。而則認為是的同物異名種,在形態學上大致相似。黑條葉斑病菌在病葉出現條紋的早期,在病痕背面產生直立或彎曲西 狀的分生孢子梗,灰白色至淺褐色,0-5個分隔,不分支,有稍變厚的孢子疤痕,大小為16.5-62.5um×4-7um。在單條或2-5條一束的分生孢子梗上著生分生孢子比較稀少。分生孢子倒昆棒狀,1-10個分隔,從極端到頂部逐漸狹窄,有明顯的四段,淡色至橄欖色,大小為30-132um×2.5-5um,平均72.5umΧ4um。在成熟葉的病部產生性孢子器和子囊果。子囊果黑色,球形至變球形,有乳突孔口。子囊果直徑50-80um,平均63,子囊圓同形或棍棒形,子囊間無側絲,內含8個子囊孢子有一分隔,隨圓形,大小為11.5-16。5um×2.5-5um,平均13。7×3.7um。

特徵及消長

黑條葉斑病菌的菌落形態常表現為2個類型:一類型的菌落黑色,生長速度緩慢,氣生菌絲很少,另一類型的菌落灰白色,生長速度較快,氣生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29℃。分生孢子發育的最適條件是23-25℃和100%的相對濕度。子囊孢子的最好發育條件是26℃和相對濕度95%。

控制方法

1栽培防治:傳統的防治是降低空氣的濕度,減少葉片的交疊。臨近葉片的交疊能減少葉片的濕潤時間25%,特別是在乾燥季節,因為它阻止了底部葉片露水的積累。適當地去除雜草和多餘的葉片,枝條加上好的排水系統,促進了植株間空氣的流通,加快樂葉片的乾燥,降低了濕度乾燥季節灌溉方法嚴重影響蓬間的綜合環境。空中灑水不但淋濕了葉片,也沖走了殺菌劑。地面灌溉和滴水灌溉次之。高大密集的香蕉可減少孢子地散播,套種木薯證明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健壯的植株比營養不良的植株不容易感染SIGATOKA。傳統的防治方法包括:施肥,適時灌溉,優良的排水,枝條修剪,除草。 2 種植抗病品種3 化性防治:在黑斑病發生前,每年噴灑10-14次殺真菌劑。噴藥的關鍵時在藥劑中加水包油的乳液或油,油本身不能殺死真菌,但是一種抑真菌劑,就是它能阻止真菌侵入葉片。油的加入提高了植株對藥劑的吸收,因而增強了系統的藥效。藥劑有百菌清,MANCOZEB,氫氧化鐵,氯酸銅,硫酸銅混合物。廣譜殺菌劑包括:苯並比特,麥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