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怡和集團

香港怡和集團

成立於1832年,在全球雇有15萬名員工。集團的業務包括:金融服務、超級市場、消費市場拓展、工程與建築等。怡和集團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百慕達,大部分股權在新加坡交易。公司曾贊助美國的託管接收計畫。怡和集團在香港設有怡和公司,是香港擁有雇員最多的企業。

香港怡和集團香港怡和集團
香港怡和集團(Jardine Matheson) SGX: J36,LSE:JAR
香港怡和集團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jardines.com/

怡和集團成立於1832年,是以亞洲為中心的跨國集團,在全球雇有15萬名員工,業務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集團的業務包括:金融服務、超級市場、消費市場拓展、工程與建築、汽車貿易、房地產及酒店業等。集團在1998年的營業額為112億美元。怡和集團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百慕達,其股票在倫敦、百慕達和新加坡上市,大部分股權在新加坡交易。公司曾贊助美國的託管接收計畫。怡和集團在香港設有怡和公司,是香港擁有雇員最多的企業。

簡介

香港怡和集團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創辦人之一
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的貿易。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菸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它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業務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11,Pizza Hut、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怡和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儘管公司大部份業務仍然設在香港,但公司的運作總部已不在香港。

怡和集團的主要業務在怡和控股名下。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

怡和與香港

香港怡和集團香港怡和集團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被稱為大班。二十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西澤克家族(Keswicks),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表親的後人。現時的怡和大班為韋德樂(Percy Weatherall)則是西澤克家族的表親。前任大班為亨利·西澤克及西門·西澤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例如怡和街及渣甸街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負責。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長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隨著華人資本的興起,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怡和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逐漸消退。

與上海及中國其他城市

怡和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合作且較成功的外商企業之一。1980年,怡和參與投資了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及第一家工業合資企業“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另外,集團還通過其屬下公司在浙江省投資了紹興水廠的引水工程。至今,怡和集團旗下的各公司已在中國內地設立了70多家合資企業,60餘個辦事處,擁有一萬餘名員工。

怡和與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1844年取得外灘27號(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層樓房。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1920年-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花崗岩大樓,文藝復興風格。1955年以後,大樓被上海市外貿局占用。

怡和與其它中國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許多中國城市曾設有分支機構,在當地都具有重要影響。除上海以外,怡和在漢口和天津的分支機構規模最大。怡和在華的其它分支機構分布在青島、廣州、汕頭、福州、長沙、台北、昆明、廈門、北平和長江沿岸港口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宜昌、沙市和重慶。

在漢口,怡和洋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為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馬路則稱為渣甸路(今解放公園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