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陝西銅川市香山]

香山[陝西銅川市香山]

香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銅川耀州城西北45公里的廟灣鎮瑤玉村,距耀縣縣城40多公里,距西安90公里,距銅川新區20公里,面積約312平方公里,是目前陝西省最大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香山和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兩大景點。風景區內重巒疊嶂,河谷縱橫,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的白堊紀砂礫岩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天然次森林區,有野生動物250餘種,植物800餘種,具有較高的科研教學和遊覽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香山香山
香山位於銅川耀州城西北45公里的柳林姚村西北側,距耀縣縣城40多公里,距西安90公里,距銅川新區20公里,面積約312平方公里,是目前陝西省最大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香山和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兩大景點。風景區內重巒疊嶂,河谷縱橫,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的白堊紀砂礫岩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天然次森林區,有野生動物250餘種,植物800餘種,具有較高的科研教學和遊覽觀賞價值。
香山位於耀縣城西北的廟灣鎮,雄居梁山和喬山山脈之間,平均海拔1415米。東、西、中三峰聳立,古稱“三石山”。有詩讚曰:“太華山頭舊詠詩,硯池即取仰天池。更將三石三峰借,架我凌雲筆一支。”故亦稱筆架山,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寺院,更名香山。現已開闢為森林公園。

景區特色

香山三峰

香山中峰半山腰有一天然石穴,人稱崎峰洞,即香山正洞,其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菩薩”,亦稱香山菩薩,為佛教禮拜中心。據有關史料記載,香山創建寺院,始於苻秦(351-384),盛於姚秦(384-417),曾迎龜茲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梵經於此。宋雍熙年間(984-987)修中峰崎峰洞,建聖果院、白雀寺。清代光緒年間修建各類樓殿亭閣90餘間。由山腳下蒼龍嶺拾級而上,經十一折,通過“靈官廟”順山徑西行約1.5公里即到達中鋒正洞。洞當中原有千手千佛觀音菩薩木雕像。洞西壁有一小洞,洞口有泥塑菩薩“肉身”坐像。洞後有小洞,深玄莫測。大洞之上左有白瑕一道,自下而上,形如白練,故名白龍;右有青瑕一道,自下而上,勢如雲煙,故名青龍。二龍蜿蜒盤結至洞頂中心交口吐水,下成一潭,名曰:“天漿聖湫”,其水清冽芳碧,沁人心脾。
香山西峰最高,形勢更為險要。上有殿宇一座,房間數間,因年久失修,已不完整。
東峰有龍泉寺,現遺留龍泉寺碑石,寺後緊靠懸崖瀑布,離地5丈有餘,下有水潭,日夜涌流,龍泉寺因而得名。
據前耀縣《太香山志》記載:當地民眾傳說,香山寺為妙莊王之二女妙善公主修行之地。昔日妙善公主因不滿婚姻而出家,入四川遂寧白雀寺,莊王曾下詔不歸,便火燒白雀寺。以后庄王染疾求醫,處方要親人手眼,公主遂舍自己的手眼,療愈莊王疾病,故封公主為“千手千眼活菩薩”,即香山寺所供的菩薩,故有香山還願戲曲的流傳。
白雀寺,是仿照四川遂寧香山白雀寺修建的,曾稱雲岩寺。此寺於1920年遭火災,原建築焚毀殆盡。目前看到的佛殿、經堂等,皆為後來重建,只有北宋雍熙年間(985)造像碑一通保存下來。

香山森林公園

香山香山
香山森林公園於1992年12月建成,面積7055公頃,海拔為1097~1542米,全園分為大香山、九龍寨、蝴蝶谷和小香山4個景區。香山為我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園內大香山和小香山,如孿生姐妹,山峰錦繡;九龍寨、天活堡,似銅牆鐵壁,巍然聳立;正溝、庵子溝,峽谷深邃,曲徑通幽;駱駝峰、蒼龍嶺,如鬼斧神工,形態怪異。還有唐王堡、龍泉洞等景點。園內峰、嶺、堡、谷、川、洞,構成一幅幅壯麗的自然山水
畫卷,其八大勝景有:朝陽仙洞、蒼龍峻岭、道院鐘聲、龍柏騰空、朝祝太白、九龍兵寨、懸崖飛瀑等。當地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唐王、妙善公主、黑和尚等優美神奇的故事,吸引著大批遊人。

廟會

香山廟會會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十天與十月十五日兩次,香火隆盛,登山拜佛者雲集此處,在香港、台灣及東南亞各國佛教界影響深遠,年年都有海外僧侶來香山進行佛事活動。海內外遊客10餘萬人次來此遊覽、朝聖。按佛教習慣,一般朝拜過寧波普陀山的人,都要緊接著來朝陝西終南山和香山,因此香山古會名聞全國,是為遊客熟知的一處佛教名山聖地。而廟會期間山野景色或春色宜人,獨有芳菲:或滿眼醉紅,秋高氣爽,令香客和遊人遊興盎然。香山正溝內每逢四月花開之時,有成千上萬的蝴蝶翩飛嬉戲,成為一大奇觀。

景點介紹

同善寺

西峰頂上是同善寺,在陡峭的石台階盡頭,我們能看見兩座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採取歇山式建造,殿外的梁枋上面畫著“金龍和璽彩畫”非常精美。第一座是寺院的天王殿,裡面有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兩側是四大天王。這裡還有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另一側是送子娘娘的雕像。關公是我國民間信奉的武聖人,屬於道教的神,本不該出現在佛教寺院裡,這可能是信眾捐獻的銅像,也表現出民間對於宗教信仰的一種融合。再往上就是正殿,裡面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頭戴寶冠,手持淨瓶,坐在蓮花寶座上。在這裡也叫送子娘娘,這是觀音菩薩為了滿足眾生的願望而顯現成送子娘娘的形象,為那些因得不到孩子的人們送去福音,讓他們早生貴子。每年前來求子的人們極其虔誠,據說非常靈驗。

彌勒佛

彌勒佛的原型是五代時間的一位布袋和尚,俗名張契此,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性情豪放,喜結善緣。他經常背著一個大布袋,他化緣得來的食物放到布袋子裡。後來人們就把寺廟裡的彌勒佛塑造成他的形象。寓意“大肚能容,容民間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又稱護世四大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長,通常分列到淨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相傳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上的回座山峰。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持蛇(赤龍);北方多聞天王,持寶傘。四大天王被稱為“風調雨順”。中國佛教信眾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琵,司調,北方多聞天王持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我們看這裡的四大天王是宋代以後的漢化形象了,最早的是我們耀州區博物館裡舍利石函座上的雕像,保留了北朝造像的特徵,有古代波斯人的長相特點。

韋陀

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山門

這裡原本沒有建築,是前幾年新建的。用來供奉妙善公主的父親妙莊王。在周圍的牆壁上,是妙善公主從出家到救父到成為菩薩的傳說故事雕塑。總共有14個故事,分別是:慈航大士,插花施露,拔苦救世,妙善收徒,火焚白雀、靈山朝覲,神龍擋道,黑虎救駕,菩薩梳妝,捨身救父,得道成佛,妙善祖師,普渡眾生,香山還願。

奇峰洞

這是中鋒山腰下的一個天然岩洞。相傳妙善公主就在這裡坐化。後來人們就在這個岩洞裡建起大悲殿。清代時,因為山上經常掉下石頭砸壞屋頂,就鑄造了鐵瓦,用來覆蓋屋頂,所以也叫作鐵瓦殿。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殿是近年來維修擴建的。殿外做成重檐歇山屋頂,面闊7間,進深5間,梁材繪龍鳳和璽大點金彩畫,顯得富麗堂煌。

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眼觀音
傳說古代有個妙莊王,他有三個美麗的女兒。長女妙顏和次女妙香很早就出嫁了,唯有三女妙善不願出嫁。妙善從小聰明善良,五歲時能念誦經文,一心想皈依佛門。妙莊王為她親許婚事,她說準備出家當尼姑,氣得妙莊王怒髮衝冠,狠心地割斷父女之情,她出家後就來到香山。後來,妙莊王患了重病,醫生開出藥方,說要用親生骨肉當藥引。妙莊王沒有兒子,長女妙顏和次女妙香都不願作出犧牲。妙善公主聽到訊息,立即趕到王宮,割下手臂肉來給父親治病。妙莊王病癒不久,又生眼疾。妙善公主又獻出自己的眼珠,替父親治好了眼病。釋加牟尼佛得知此事,隨即許諾“舍一償千”,賦予她千手千眼,因此,她就變成了千手千眼觀音。
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觀音菩薩為了拯救眾生,並根據不同的需要變化出各種法相,來滿足眾生的願望。《楞嚴經》中說,觀音菩薩一個真身包含25個因果,乘以40個手臂,剛好是一千,就叫千手千眼觀音。而從滿足眾生願望的角度講,觀音菩薩的手、眼不僅僅是一千個,可以變化出成千上萬個。

緬甸玉佛

這是一座來自緬甸國的玉佛像。雕刻的是釋加牟尼佛,結跏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臉上露出慈祥深奧的笑容。身上穿著薄如蟬翼的袈裟,具有異城的風格特點。

白雀寺

這座白雀寺大殿是香山唯一一座沒有被戰火燒毀的建築,香火一直延續著。從大殿的梁架、磚石和石碑都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規模還是很宏偉的。在山牆的墀頭上,有精美的磚雕,寓意福祿富貴,四季平安,都是清代的建築特點。

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峰北面約2.5公里處石崖下。“苻秦時,寺之五丈懸崖之上,盤鏇一龍形,口吐清泉,渾如玉液,自空而下,晝夜傾瀉……故寺得名焉”(見《龍泉寺常住地記》)。明萬曆時,主持僧飛錫他方,地基充占,殿宇荒毀,後邑人左龍麓倡議贖回重建,並由知州羅任署名立碑。清朝乾隆、嘉慶時繼有修茸,除大殿數間外,有木板樓房上下各20餘間。解放前夕,寺內尚有常住僧人傳信等3人。壁畫繪有“唐僧西天取經”、“老君八卦爐火煉孫悟空”、“魏徵斬龍王”等,鮮艷可辯。在龍泉寺頂二層崖底,有一小石洞,內有3尊塑像,牆有壁畫。向南10米左右,有一塊平地,方圓約3米左右,四周綠柳成蔭,形似水池,曰鳳凰池,當地人稱蓮花池。鳳凰池西山樑上,原有梳妝樓,塑有菩薩像。傳為妙善公主來香山修行時,路過此地休息,梳妝打扮,由於年久失修,樓房在50年代倒塌。

唐王洞觀音寺

距香山東北約10華里的唐王洞,乃一天然形成的大岩洞,裡面可容千人之眾。傳說唐秦王李世民曾在這裡避暑,故稱唐王洞,洞上是九龍寨,傳說秦王避暑時有九個兵營駐紮保護,因而得名。不知何時,唐王洞觀成觀音寺,建大殿3間,塑像7尊,兩壁均有壁畫、對聯。殿西有廈房10餘間。殿東有1蓮台,供奉釋加佛祖。解放前夕,有常住僧尼5人。解放後,僧宏茲、仁道、比丘尼傳華都先後在此常住。1968年為林業工區拆毀。

蝴蝶谷

香山西北2.5公里有山谷叫駱駝珙,谷內春、夏、秋三季,花香沁人心脾,蝴蝶雲集,揮之不去,上下翻飛,整個山谷錦繡一般,非常迷人。細考之,則蝴蝶共13科、56種,被譽為天然蝴蝶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