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峽兩岸“走水尪”民俗文化節

2月13日,為弘揚閩台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進一步提升國強鄉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由平和縣委宣傳部、統戰部和國強鄉黨委政府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走水尪”民俗文化節,在陣陣的鑼鼓鞭炮聲中拉開帷幕。 傳統民俗活動,以慶祝新一年的到來,當地民眾祈求平安的一種方式。 時至今日,“走水尪”習俗已演變成為一種民間信仰文化,它以典型的中華民族情結和獨特的地方特色,通過特殊的表現形式,承載了人們對於英雄的無限崇拜和信仰之情,成為植根于海內外民間的精神紐帶之一。

2月13日,為弘揚閩台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進一步提升國強鄉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由平和縣委宣傳部、統戰部和國強鄉黨委政府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走水尪”民俗文化節,在陣陣的鑼鼓鞭炮聲中拉開帷幕。
“走水尪”民俗活動來源於千年古廟侯卿庵。早在700多年前,國強鄉高坑村陳姓聚居地就流傳著這樣一種民俗活動: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日下午都會舉行“走水尪” 傳統民俗活動,以慶祝新一年的到來,當地民眾祈求平安的一種方式。近百個精選的青壯年人分布在花溪沿途,以接力方式分別抬起“王公、王母和五獻大帝”三尊神像,飛奔在渡船頭溪中,抬著神像沿著溪水一直往前沖,場面十分壯觀,動感強烈。時至今日,“走水尪”習俗已演變成為一種民間信仰文化,它以典型的中華民族情結和獨特的地方特色,通過特殊的表現形式,承載了人們對於英雄的無限崇拜和信仰之情,成為植根于海內外民間的精神紐帶之一。其來源地侯卿庵是平和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對台重點宮廟,為台灣嘉義市炳靈宮王靈宮的母宮,現有多處文字記載著台灣親人尋根謁祖的事跡,是閩台兩岸信眾和陳氏宗親深情厚誼的歷史見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