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鳳璜

饒鳳璜(1876—1953),字聘卿,湖北恩施人,生於西安;17歲中秀才,1901年自費留學日本攻讀政法科;次年歸國應鄉試,中舉人;抗日戰爭期間,任恩施臨時參議會議長、縣誌館館長,後被遴選為國民參政員、立法委員;饒好佛學,其大乘說頗受佛教界重視;精醫道,主張中西醫結合,曾向國民政府提出改革中醫方案;與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亦時有往來;在任國民參政員期間,多次附署中共參政員提案;建國後,任武漢市參事室參事,後至北京掛牌行醫;1953年病故北京;遺著有《傷寒金匱標目提綱》、《醫經精義便讀》等。

人物簡介

饒鳳璜(1876—1953),字聘卿,湖北省恩施市東正街人;幼隨其父饒應祺駐新疆,光緒十九年(1893年)回恩施應院試,中秀才。

光緒二十七年自費赴日本留學,考入慶應大學政法科;次年回武昌應鄉試,中舉人。

光緒三十三年一月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幕僚;2月趙調任川督,徐世昌繼任東三省總督,饒任奉天省道員;宣統元年(1909年),徐世昌任郵傳部尚書,饒隨任該部參議;次年,趙再任東三省總督,饒任總督署參事。

民國二年(1913年),饒任荊宜施鶴道觀察使,旋改鄂西觀察使,後任湖北省政務廳長;民國七年任總統府秘書,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央賑濟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恩施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縣誌館館長;民國三十三年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民國三十七年回恩施,當選為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旋赴南京出席立法院會議;國民黨潰敗時,蔣介石要其去台灣,饒拒去。

饒自中年好佛學,精深研究,潛心於大乘,認為大乘八宗根本原理及追求結果皆為一致,無高下優劣之分,八宗的地位同等。

饒50歲後,戒菸酒,食素;饒父死於哮喘,母亡於乳癌,痛自無醫術救父母。此後,乃立志研究中醫,與北京名醫肖龍友等深交,在抗戰期間,饒以中央賑委會名義在重慶瓷器街創辦中醫救護醫院,專為市民診治。

新中國成立後,饒鳳璜曾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後在北京掛牌行醫,1953年在去世,終年79歲。

人物著作

饒鳳璜著有《顯妣清封一品夫人饒母王太夫人行述附家傳並追憶錄》 、《傷寒金匱標目提綱》8卷、《醫經精義便讀》1卷、《醫學三字經》1卷、《長生庵詩詞》1卷。

人物評價

饒鳳璜,可謂從政行醫皆有成果的著名人物,抗戰期間曾任國民參政員,政治態度開明,堅持“無黨無偏“的公正立場,同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與中共參政員周恩來、董必武、林祖涵、吳玉章等時有來往,在國民參政會大會期間,多次附議中共參政員的提案,發言給予支持。

饒鳳璜在為官之餘深研《黃帝內經》等古代醫書,虛心求教,醫道日精,開方治病,常得靈驗,傳播醫學知識。

為了發揚光大祖國中醫藥,他利用自己為官的權力與社會影響,曾向國民政府提出中醫改革方案,主張中西藥結合。中央賑濟委員會採納他的建議,創辦“佛慈藥廠”,用現代工藝製成“貝母精”、“當歸露”、“枇杷露”、“杏仁露”等,為中成藥的推廣起到一定作用。

抗戰期間,他在重慶為市民診病,對待病人,不論窮富高低,平等相待,精心診治,不收分文;自己和隨身人員從不接受病家任何財禮酒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饒鳳璜在北京行醫,後病重期間,周恩來總理親自到醫院看望,對他的一生劃下了一個肯定的句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