餡餅理論

奧肯認為,這種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市場經濟制度下人們通過競爭以追求“效率”的結果。 ”如果一味追求經濟上“平等”,抑富濟貧,勢必損傷人們追求,“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損子經濟的增長。 ”奧肯的這一經濟戰略中,是把提高“效率”置於相對優先的地位,以此來促進經濟成長,從而擴大國民收入的增加。

餡餅理論的緣由

餡餅理論是從平等與效率的角度論述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亞瑟·奧肯在《平等與效率》一書中提出。奧肯認為,在美國社會旦存在著一種矛盾現象,即所謂“雙重標準”:一方面,從政治和社會制度上看,這個社會要求實現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權力”的原則;但另一方面,從經濟制度上看,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則要求人們力爭超過別人,對優勝者和失敗者分別獎懲,“允許優勝者用來養狗餵貓的食物,竟比失敗者用以撫養子女的食品還要好”。結果,出現了嚴重的貧富懸殊的現象。奧肯認為,這種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市場經濟制度下人們通過競爭以追求“效率”的結果。他說:“對效率的追逐,必然造就不平等。”如果一味追求經濟上“平等”,抑富濟貧,勢必損傷人們追求,“效率”的積極性,從而有損子經濟的增長。
因此,奧肯認為,美國既不能把“平等”目標置於絕對的優先地位,搞平均主義,也不能把“效率”目標置於絕對優先地位,造成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應走“第三條道路”,其基本原則是:“如果平等與效率這兩大目標均有價值,而且無一是處於絕對優先地位,那么,凡是在二者發生衝突的地方,都應堅持調和。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會為了效率而犧牲一些平等,有時會為了平等而犧牲一些放肆:但任何一種犧牲,都必須作為增進另一方的必要手段,否則便沒有理由這么做。”奧肯的這一經濟戰略中,是把提高“效率”置於相對優先的地位,以此來促進經濟成長,從而擴大國民收入的增加。在此基礎上,國家再對收入分配過程加以調節,以緩和貧富之間的對立。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奇霄和麥克卡蒂評論奧肯這個戰略時講的,“重要的是把經濟的‘餡餅”——全國貨物與勞務的產出額——做大些,琳勵所有入都對生產做出貢獻,並使大家可以分享成果。”奧肯這一經濟戰略思想,並不是他的發明。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的以“經濟成長”和“充分就業”為戰略目標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就是這一經濟戰略。奧肯只是提供了新的“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