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經

養魚經

《養魚經》是范蠡寫的取得共識是最重要的,至於是在什麼地方寫的,能夠肯定下來最好,即便肯定不下來,不會影響多少對《養魚經》的研究,更不會影響對范蠡思想和業績的研究。筆者認為南陽說的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印證了范蠡故里在當今仍然保留著“五湖”地名的宛城區。1965年,陝西漢中縣東漢墓中出土了作為墓主生前財產象徵的隨葬品──陂池模型,池底塑有六尾鯉魚及其他水生生物,其顯示的養鯉方法與本書所載的相一致,說明本書在東漢時已用於指導養魚生產。中國古代的養魚著作,有《陶朱公養魚法》,早已失傳,後世農書中關於養魚的記述,基本上都是錄自《 齊民要術》。

簡介

《養魚經》 中國古代兩本同名的養魚著作。

養魚經范蠡

一本相傳系春秋末年范蠡所著,為中國最早的養魚著作,共一卷。范蠡晚年居陶,稱 朱公,後人遂稱之為 陶朱公,故本書又名《陶朱公養魚經》、《陶朱公養魚法》、《陶朱公養魚方》等。東漢初年已出現,《世說新語·任誕篇》注文所引《襄陽記》中有漢光武時“侍中 習郁於峴山南,依《范蠡養魚經》作魚池”的記載。

1965年,陝西漢中縣東漢墓中出土了作為墓主生前財產象徵的隨葬品──陂池模型,池底塑有六尾鯉魚及其他水生生物,其顯示的養鯉方法與本書所載的相一致,說明本書在東漢時已用於指導養魚生產。唐初編纂的《隋書·經籍志》稱此書梁代尚存,後佚。現今傳世的本子主要引自《 齊民要術》(卷六)。清代 馬國翰又將此與《 齊民要術》中的“作魚池法”一段合編成《養魚經》,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中。

養育經黃省曾

另一本又名《種魚經》、《魚經》,系明代的養魚著作。作者 黃省曾,字勉之,別號五嶽山人, 吳縣人,嘉靖舉人。約刊行於1573~1618年間,共分3篇,主要記載魚苗培育、成魚飼養及長江下游海水魚類和淡水魚類的性狀,反映了明代後期蘇南地區的養魚技術。此外,書中“鬻時可去大而存小”、投餌“須有定時”的記載,說明明代已有先進的“輪捕輪放”和投飼“四定”( 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等先進養魚技術。此書還最早記載了中國的鯔魚半鹹水人工養殖活動。

養魚經全文

在越為 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萬家,累億金,何術?”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日內池中令水無聲,魚必生。至四月內一神守,六月內二神守,八月內三神守。神守者,鱉也。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在池中周繞九洲無窮,自謂江湖也。至來年二月,得鯉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三尺者四萬五千枚,二尺者萬枚。枚值五十,得錢一百二十五萬。至明年得長一尺者十萬枚,長二尺者五萬枚,長三尺者五萬枚,長四尺者四萬枚。留長二尺者二千枚作種,所余皆取錢,五百二十五萬錢。候至明年,不可勝稈也。” 王乃於後苑治地,一年得錢三十餘萬。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又易長也。

又作魚池法,三尺大鯉,非近江湖,倉促難求。若養小魚,積年不大。欲令生大魚法,要須截取藪澤陂湖饒大魚處,近水際土沙十數載,以布池底。二年之內,即生大魚。蓋由土中先有大魚子,得水即生也。

作用意義

本書現存共 400餘字,以問對形式記載了魚池構造、親魚規格、雌雄魚搭配比例、適宜放養的時間以及密養、輪捕、留種增殖等養鯉方法,與後世方法多相類似,是中國養魚史上值得重視的珍貴文獻。

黃省曾著《養魚經》

作者簡介

黃省曾(1496-1546年),字勉之,號五嶽山人,吳縣人,嘉靖(1522—1566年)舉人。 黃省曾博覽群籍,見識廣博,還喜好農藝。其著作有《稻品》、《蠶經》、《藝菊書》、《芋經》、《農圃四書》、《西洋朝貢典錄》及《五嶽山人集》等。

書籍簡介

《養魚經》,又名《種魚經》、《魚經》,明代 黃省曾撰養魚專著。

《養魚經》共三篇:一之種、二之法、三之江海諸品,分別講魚秧、養魚的方法及魚的種類。書中記述了鱘、鱸、鰳、鯧等十九種魚類,並指出 河豚的毒性、鑑別和解毒之法:“(河豚)有大毒能殺人,無頰無鱗,與口目能開合,能作聲,是鱗中之毒品也。凡烹調也,腹之子、目之精、脊之血必盡棄之……俱不可食。凡洗宜極淨,煮宜極熱,治之不中度,不熟,則毒於人。中其毒者,水調槐花末或龍腦水,或至寶丹,或橄欖子,皆可解也。”可見,當時人們不但已了解 河豚的毒性,而且在鑑別與解毒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版本

中國古代的養魚著作,有《陶朱公養魚法》,早已失傳,後世農書中關於養魚的記述,基本上都是錄自《 齊民要術》。可以說,《養魚經》是現存最早的養魚專書。有《家居必備》本、《夷門廣牘》本、《文清奇書》本及《叢書集成》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