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學導論

音樂教育學導論

1.4音樂與醫學 2.1以音樂活動為主導的音樂教育 3.8音樂教育中的人聲和歌唱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
外文書名: Music Education
叢書名: 音樂教育學理論叢書
平裝: 305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561760048
條形碼: 9787561760048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6 x 16.6 x 2.4 cm ; 458 g
ASIN: B001GQ2VNG

內容簡介

《音樂教育學導論》內容簡介:關於這本基礎理論書籍的寫作,偉大的哲學家卡爾?R?坡珀強調“客觀認識”一詞。當然,他可能錯了。這個詞顯然不能為漫不經心地研究或者草率地寫作尋找藉口,而應是科學地陳述,因為人類的思想常常容易出偏差,而真理的揭示也未必永恆。科學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知識結構的重大改變。真理的品質不是建立在單一的關於真理的概念之上,而是關於真理的各種迥然相異的理念。我們對世界的感觀認識與我們精神理念以外的世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感知世界與世界本身並非同質。
就這個意義而言,我也可能出錯。我的某些論點在二十年後可能是錯的,而很多與我觀點不同的意見卻有很好的論證支持。因此,這《音樂教育學導論》絕不能被理解為音樂教育的定則,而是對音樂教育不同領域的探討。我希望通過該書引發對音樂教育的討論,並取得進展。音樂教育不是意識形態的東西:它體現了文化現象與政治主張、神經生物學決定的客觀事實與人的主觀意志、情感交流與技巧運用之間激烈的交叉碰撞。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學科而言是相對年輕的。三十年前,歐洲首度在音樂教育領域開設博士學位。如今音樂教育作為學科來討論其存在的權利時,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音樂教育史仍然受制於歷史學科,音樂學習過程的問題心理學通常有更好的解答,音樂學習的現象可能更多地屬於人類學和社會學範疇,課程原則取決於它屬於政府體制下的學校而不是基於音樂教育目標的原則。這些討論指出了一種可能性,就是音樂教育可以被科學地認定為交叉學科而不是特定單一學科。
音樂的教與學的複雜性,音樂教育在音樂、生活與社會中的角色和關於文化認同的爭論等,使得音樂教育成為理論學科和高層次的課堂教學的特定學科。相關的音樂學習過程的所有方面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和音樂學互相關聯,服從於音樂教育及其多學科網路。
然而,這個特徵似乎比其他學科,例如化學中概念的確定性更為難以把握。自從氧元素被發現後,很顯然,原先人們所認為燃燒物體中的“燃素”是不存在的,而水是由兩種元素構成的。與此相比較,如何發展一個學生的作曲能力的問題顯然充滿變數。相比較於愛因斯坦關於空間與時間的相對論概念,課堂音樂教育中關於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比文藝復興和早期巴洛克時期更為重要這一定則更多地受到質疑。音樂教育必須同時應對客觀事實和主觀意識,它必須處理自然科學與經驗主義研究兩個領域的問題。音樂教育最終不是跟以下問題發生深刻聯繫,如創造性思維、政治理念、審美認知等。科學的音樂教育學是為以音樂為主導的課堂教育制定的重要原則。它在複雜的科學領域裡保持整體功能,關注音樂教育的方方面面。雖然音樂教育仍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方法論,而更像一種科學方法的探究,選取何種方法則取決於實際音樂教育問題的研究性質。
我深切地期望,《音樂教育學導論》能夠對中國蓬勃發展中的音樂教育事業有所貢獻,並希望能夠在東西方文化的溝壑之間架築橋樑。關於這個跨文化研究的嘗試,我特別要向音樂教育家余丹紅博士、打擊樂演奏家彭瑜、豎琴演奏家周潔致謝,她們幫助我對中國的音樂和音樂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

作者簡介

作者:(奧地利)沃爾夫崗?馬斯特納特 (Wolfgang Mastnak) 譯者:余丹紅 張禮引

目錄

第一部分 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
1.1 人類學論點
1.2 音樂教育的四個基本方面:目標、課程、學習與方法
1.3 心理學方面
1.4 音樂與醫學
第二部分 音樂教育的範例、概念和原則
2.1 以音樂活動為主導的音樂教育
2.2 聽力、感知與演繹
2.3 多元審美教育
2.4 奧爾夫、科達伊等
2.5 新趨勢:音樂、整體觀和有效利用
第三部分 課堂教學中選用的方法、領域和例子
3.1 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中的自我管理
3.2 協秦曲:從最初理念到學生作曲
3.3 清唱劇:從唯靈主義信仰到“未日啟示”的追尋
3.4 你好,德沃夏克先生:音樂家傳記的課堂教學
3.5 生活音樂:選用原曲、改編曲和即興曲
3.6 音樂和迷醉:薩滿巫術、狂歡銳舞派對和音樂療法
3.7 先鋒派,後現代主義,走向未來
3.8 音樂教育中的人聲和歌唱
3.9 跨文化主題:《圖蘭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