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素園

韋素園

韋素園(1902-1932)又名漱園,安徽六安葉集人,未名社成員。韋素園一生勤於文學翻譯,譯著有俄國果戈理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光芒》、北歐詩歌小品集《黃花集》、俄國梭羅古勃的《邂逅》等。

介紹

韋素園韋素園
韋素園(1902-1932)
又名散國,安徽霍邱縣人,未名社成員。韋素園一生勤於文學翻譯,譯著有俄國果戈理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光芒》、北歐詩歌小品集《黃花集》、俄國梭羅古勃的《邂逅》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詩歌等文學作品。逝世後,魯迅先生手書"嗚呼,宏才遠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並撰寫了《憶韋素園君》一文。

韋素園墓記

韋君素園之墓。
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嗚呼,宏才遠志,厄於短年。
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叢蕪,友靜農,霽野〔3〕立表;魯迅書。

本篇寫成於一九三四年四月,據作者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致臺靜農信:“素兄墓誌,當於三四日內寫成寄上”;又作者同年四月三日日記:“以所書韋素園墓表寄靜農。”

傳略

1914年秋,葉家集成立了明強國小,韋素園轉入該校高年級第一班,同班同學中有後來考入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的張目寒(1900-1980),還有後來成為作家和著名學者的臺靜農(1903-1992),著名翻譯家、教授李霽野(1904--)和著名翻譯家、韋素園的弟弟韋叢蕪(19905-1978)。除張目寒外,他們後來都成為魯迅發起和領導的文學社團--未名社的中堅。 韋素園從小思想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在私塾讀書時,雖然辛亥革命的新思潮波及到他的家鄉,村子裡的大人和小孩都還拖著辮子,韋素園就向大家倡議,剪去辮子,引起不少大人的驚奇。明強國小的校址在集鎮的舊火神廟,廟宇的一部分變成了教室,但原有的泥塑火神像、文昌老君像,每年還有鄉人去進香火,韋素園積極參加推倒泥塑活動,引起了一部分迷信鄉民搗毀學校的大風波,後來終於推倒了泥像,明強國小在火神廟紮下了根。
韋素園從小虛心好學,多才多藝,寫得一手妙文,還會做詩、畫畫,1915年,在明強國小畢業的最後一個學期,13歲的韋素園看到校園雞冠花盛開,他感興吟詩一首云:
文冠屹立不求栽 ,壁上挺立獨自開。
拋去世間塵俗氣 ,今朝還與菊爭魁。
還有一次,他畫了幅蘭花,蘭葉下垂到蘭根之下,自題題畫詩云 :
身居高位要臨下,英雄不論出身低。
從這些詩畫中,不但可以看出韋素園從小的文學藝術才能,也可看出少年韋素園所追的高尚人生品格。
韋素園的父親是個小業主,家庭經濟情況並不寬裕。1915年夏,韋素園國小畢業時,由於家中無法承擔整個上中學的學費和食宿費,他只好在這一年的秋天到陽第三范學校讀書,因為這所學校不要學費和食宿費 。他在這所學校不僅學到了新課程,而且接受了新思想和進步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向德國宣戰。1918年春,韋素園在愛國主義思想的促動下,離開了阜陽第三師範學校,到北京參加了段祺瑞政府所辦的參戰軍,這時俄國十月革命已經爆發,但是在當時除極少數先進分子外,一般人既不知道十月革命的意義,更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韋素園在國小和師範學校的時候,常常聽到"投筆從戎"、"馬革裹屍"一類的英雄主義教育,因此在愛國熱情的影響下,他走上了從軍的道路。但不久便識破了段祺瑞參戰軍的騙局,毅然離開了部隊。
曾“偷聽”魯迅課程的作家·韋素園
作家韋素園曾在北大旁聽過魯迅的課程,他也是北大邊緣人之一。1922年秋,他進了北京俄文法政專門學校學習,因為有些俄文基礎,他不辭辛苦,為低年級的同學作輔導。他讀書勤奮認真,在較短的時間裡有了較可觀的進步。課餘最喜歡閱讀柴霍甫、果戈理的作品,以及勃洛克的《十二個》等蘇聯文學新著.這年寒假,韋素園回到安慶省親期間,約國小同學李霽野一起到北京讀書.1923年春,他和李霽野一起到了北京,韋素園繼續在俄文法政學校學習,李霽野進了崇實中學讀高中。他們一面學習,一面開始翻譯蘇俄文學作品.李霽野的第一本譯作安東萊夫的<<往星中>>就是韋素園用俄文幫他加以改校的,他自己也選擇了梭羅古勃的<<蛇睛集>>,他們為共同的事業互相關懷、幫助和學習。這期間,韋素園還認識了中共地下黨北京市委負責人劉愈和地下黨員趙赤坪,在劉愈1928年4月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時,韋素園在病中寫了題為<<憶亡友愈>>的詩悼念,發表在《未名》半月刊上.1932年6月,離他病歿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聽說地下黨員趙赤坪又被捕了,在與疾病的鬥爭中,他寫了一首題為《懷念我的親友》的詩,勉勵自己的同志:
不過敵人的"黑鐵"的高壓,
終敵不過我們"赤血"的奮起,
朋友,等著吧,
未來的光明的時代,
終究是屬於我們的。
不要悲傷,
不要愁慮
今日的牢獄生活,
正是未來的甜蜜回憶。
1924年夏,韋素園在生活上遭受了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江蘇常州棄官為僧的大哥韋鳳章病逝,他在遺囑中要韋素園帶領同在北京讀書的弟弟韋從蕪返回安徽老家,結束顛沛流離的學生生活。得到大哥的死訊,韋素園十分悲痛。從此,他不僅失去了手足情深的大哥,同時也失去了經濟上的接濟,但為了繼續學習和深造,韋素園、韋從蕪兄弟仍堅持留在北京繼續學習。
1924年秋,李霽野和韋素園的國小同學張目寒在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讀書。當時,魯迅先生除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課外,同時在世界語專門學校任課,張目寒成為魯迅先生的學生。9月24日,張目寒把李霽野翻譯、韋素園用俄文校改的《往星中》送去給魯迅先生看,得到魯迅先生的稱讚。次年3月22日,張目寒帶李霽野去拜見魯迅先生。在此前後,張目寒還把從蕪翻譯並通過韋素園對照俄文修改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窮人》送給魯迅先生看。4月27日,張目寒又帶臺靜農拜訪魯迅先生,5月9日帶韋叢蕪去拜訪魯迅先生。5月17日,李霽野、臺靜農韋素園去拜訪魯迅先生,這是魯迅先生第一次見到韋素園,但在兩三個月以前,張目寒曾多次帶韋素園"偷聽"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講課。因為當時韋素園就住在北大附近的一個胡同內,7月13日夜,臺靜農和李霽野托魯迅先生介紹韋素園到《民報》副刊任編輯,魯迅先生馬上答應並立即給徐旭生寫信,一薦便成,韋素園很快便擔任了《民報》副刊的編輯,在魯迅先生的支持下,在韋素園的努力下,副刊辦得非常出色,並因此而擴大了發行量。但不久《民報》因觸怒了奉系軍閥張作霖,韋素園上任還不到一個月,《民報》被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