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特海默

韋特海默

,1880~1943)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 1929年,威特海默出任法蘭克福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他一生著述不多,但是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簡介

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1880年4月15日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1943年10月12日卒於美國紐約州的新羅謝爾。早期學習法律和哲學,後轉學心理學。1904年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12年與W.克勒及K.科夫卡在法蘭克福共同研究似動現象。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他們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學。1916~1929年間,他任職於弗里德里希-威爾海姆大學。此後又回到法蘭克福。由於對希特勒的不滿,他於1933年離開德國,受聘為美國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

生平

韋特海默.馬克斯(Wertheimer.Max ,1880~1943)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1880年4月15日出生於奧匈帝國時的布拉格,1943年10月21日在紐約州新羅謝爾去世。他的父親威廉曾主管一所私立商學院多年,母親是一個很有造詣的業餘小提琴手。威特海默求學於布拉格的一所天主教學校,後入布拉格查爾斯大學學習,開始主修法律,繼而主修哲學和心理學。當時,哲學家和心理學家C.馮·厄棱費爾的教學給威特海默留下了深刻的影響。1902年,威特海默轉入柏林大學,與一些著名人士,特別是 C.斯頓夫一起研究哲學和心理學。1904年,他進入符茨堡大學,同年在屈爾佩的指導下,以《偵察罪犯的語詞聯想方法》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的6年時間裡,威特海默曾在維也納、柏林、符茨堡、布拉格等地的心理學和生理學機構與診所工作過,對語詞聯想技術作了進一步的實驗,並把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用於失語症的臨床研究。1910年夏季,當威特海默在去度假地的列車上突然領悟到視見運動的知覺時,便在法蘭克福下車,購得一隻玩具動景器,並在他的旅館房間裡開始了知覺實驗。不久,他便把該項研究轉入法蘭克福學院(後為法蘭克福大學)F.舒曼心理學研究所,在那裡W.苛勒和K.考夫卡充當了這些實驗的被試,並共同闡釋了有影響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原理。他們三人把"似動現象"的實驗(即把一個實際上靜止的刺激知覺成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看作是對流行的知覺理論的批駁。這些研究成果在《心理學雜誌》(1912)上得以發表,標誌著格式塔學派的問世。
韋特海默在法蘭克福工作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軍隊進行聲源檢聽的設計研究,1922年進入柏林大學。1929年,威特海默出任法蘭克福大學心理學系主任。1933年初,懾於希特勒的迫害,移居前捷克斯洛伐克,後定居美國,執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直到 1943年去世。
在最後的十年里,韋特海默將完形原理拓寬到了許多新的領域中。1988年10月德國心理學會追贈韋特海默一枚馮特胸章,這是該學會的最高榮譽,證明他在實驗研究、理論創建、對人性問題的關注等方面的貢獻已得到了確認。

主要理論

在似動現象方面的研究

韋特海默認為似動現象是一個格式塔,格式塔的性質不存在於部分之中,而是附於整個心理物理的情景中,因此,對部分的研究無法解釋整體的性質。從這種現象出發,韋特海默進而認為,人的一切心理現象中整體都不可分析為元素,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的總和,整體先於部分大於部分之和,並決定著部分的性質。

在創造性思維方面的研究

在創造性思維方面的研究,韋特海默對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傳統看法做了評析。他認為,傳統的邏輯觀點雖有很大優點,如邏輯嚴密、重視規則、強調證明等,但不能說準確的完成邏輯運算就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聯想學說中無法區分有意義的思維和無意義的組合,創造變成了只靠回憶、靠過去操練過的機械重複靠一系列盲目嘗試中唇機遇的發現。
韋特海默提出了三條科學創造的方法論原則,包括;(1)、邏輯-非邏輯互補原則。(2)、結構-整體原則。(3)和諧-簡單性原則
他一生著述不多,但是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格式塔心理學這一術語是他首創的。他主張從直觀上把握心理現象,並把整體結構的動態屬性看作是心理現象的本質,認為應從整體到部分“自上而下”地理解心理現象。他還試圖以動態互動作用解釋神經活動和知覺間的關係。他總結出了有關知覺的一系列規律。1933年以後,他對思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反對把聯想主義和機械識記作為思維過程的基礎,特彆強調思維和理解來自對結構的重組或創新。

主要著作

韋特海默的著作主要有: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的研究》,由於其影響巨大,成為完形心理學誕生的標誌;1925年出版《格式塔說三論集》;1945年出版《創造性思維》,這是一本遺著。此外還有《對抗:心理學與當今的問題》和《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等。
韋特海默的著述雖少,但具有高度的影響。除了1912年關於似動現象的一篇論文外,最有意義的著述有1923年作出的一個基本貢獻,即對知覺組織原理予以格式塔分析;本世紀3O年代和4O年代的幾篇文章,把格式塔的方法用於分析自由、民主和真理的性質,以及遺著《創造性思維》,該書關於問題解決和科學思維(包括A.愛因斯坦如何提出相對論)的格式塔分析,對當代認知心理學家仍在提出挑戰。

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於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它採取了E.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經驗,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這種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許可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或格式塔,所以稱格式塔心理學。由於這個體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故有時又稱為柏林學派。主要領導人是M.韋特海默、W.克勒和K.科夫卡。
格式塔學派是以似動現象的實驗起家的。主持這個實驗的是韋特海默,觀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實驗藉助於速示器,將a、b兩條發亮的直線先後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兩條線放映時間的相隔過長,例如2000或200毫秒,觀察者可先見a線,後見b線,沒有看見運動;時間相隔過短,例如30毫秒,便可見兩線同時呈現,也沒有看見運動;如果時間相隔介於兩者之間,例如60毫秒,便可見a線向b線移動,或只看見運動,沒有看見線,這便稱作似動現象,與看電影時所見的相同。電影的相片是靜止的,但放映時觀眾卻看見人物形象的活動。
前人早已發現這種似動現象,但韋特海默對於它的解釋則是新穎的。以前的心理學家在解釋運動知覺時,或採取眼球運動說,或採取後象混合說,或採取聯想說,以為先有某些感覺元素,然後這些元素綜合起來,構成了運動知覺。但是韋特海默對這些解釋一一加以排除。實驗證明,眼球運動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時間是不可能產生眼動的。其次,後象混合說也難以成立,因為在產生似動現象時,眼球沒有移動,如何能有後象的混合呢?第三,聯想說也得不到支持,因為據似動現象觀察者的報告,他們所看見的現象是一條線在移動著,或僅見運動而不見線,不是先見a線,後見b線,然後由兩條線的感覺,產生綜合作用,形成運動的知覺。因此,運動知覺是一個格式塔,不能解釋為感覺元素的聯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