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譚古亭

靳譚古亭--位於姜堰市淤溪鎮靳潭村,清乾隆年間始建,直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落成,已有近200年歷史,現保存完好。

靳譚古亭靳譚古亭
在2002.4.9公布的姜堰市第4批文物保護單位中有一個靳潭古亭,可謂匠心獨具。
靳潭古亭位於姜堰市淤溪鎮靳潭村,清乾隆年間始建,直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落成,已有近200年歷史,現保存完好。該亭由當地開明紳士袁鴻鳴聘請江浙地區享有盛名的雕刻大師嘔心瀝血創作完成,作為以雕刻為主、具有可移動性的木質古亭,在中國古建築史上堪稱精品。2002年,靳潭古亭被公布為姜堰市文物保護單位。
靳潭古亭主祀鎮水之神真武大帝,是蘇北里下河地區廟會文化的生動見證。在長期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該亭被視為吉祥安康的化身,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在近200年的歷史進程中,依然完整保持著始建時的風貌特徵,內部構造一如當年。雖歷盡滄桑,其風骨容顏不改當初。“文革”中,古亭保護受到威脅。幸虧古亭能夠分層卸合,熱心而善良的幹部民眾將其分多處隱藏保護好。當地乾群冒風險保護古亭,譜寫了許多動人的佳話。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村民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以保護文物為己任,歷盡艱辛使亭端獅雕重返故地,並將古亭裝合復原。1993年,靳潭“三一”盛會,古亭以其當年風骨神韻重煥光彩。
結 構
靳潭古亭為紅木質地,分為五層,每層均設有榫卯,必要時可分層卸合,嚴絲合縫,井然有序。
底層為抬盤合體,選用整塊大料作座心,呈正六邊形。第二層為亭足部位,與底盤配套呼應,設虎足形亭足,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有力。其上部六面分設纏枝紋、松鹿紋、蓮瓣紋、麒麟紋、龍馬紋鏤空雕刻,栩栩如生。第三層為亭主體(中部),分內外兩層。外層,亭門左右各設金龍蟠玉柱,仿真形象,玲瓏剔透;門兩側及其餘各面下部女牆形花板均設纏枝紋鏤空雕刻,既對稱平衡,又飛揚靈動,可謂美輪美奐。內層,亭門左右及上方門楣設鳳戲牡丹紋鏤空雕刻;除背面外,其餘四面設八仙人物鏤空雕刻,每面由兩個人物及其法器巧妙構成,構思大膽,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第四層為亭檐,重檐結構,上下檐六角鰲魚勾心鬥角,極具張力;斗拱雀替做工一絲不苟,力頂千鈞。第五層為亭頂,上檐六角至頂端六根遒勁有力的圓滑線條,富有象徵意義,與佛教文化十分吻合,體現“六根漸盡”、“始於一端、盡於一體”的義規。每個坡面設七根平行的流暢線條,喻意深刻。頂面呈球冠形,與底層六角基座上下呼應,天圓地方渾然一體。
古亭頂端蹲坐一尊獅形瑞獸,兩前爪各執一物,左為繡球,右為金錢,寓意美滿富貴。嘴唇微張顯豁達,鼻樑高聳顯坦蕩,雙目睜開顯安詳,天庭飽滿顯威嚴,雙角沖天而不露鋒芒,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真善美、追求幸福祥和的真諦。
價 值
靳潭古亭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文化價值。
作為純木結構的古亭,其建築美學特徵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古亭淨高3.15米,分為5層,可卸合,整體結構嚴謹,層層吻合,毫釐不爽,輕叩其任意一處皆作金屬聲。其次,整體設計風格獨特,亭式結構的造型美堪稱一絕,體量雖大而盡顯精巧伶俐。重檐卷角、頂端坐獅極富張力而不露鋒芒。斗拱雀替結構合理,完全遵照建築力學原理。
就歷史價值而言,古亭是歷史的見證,是人定勝天的形象寫照。我國清代經康乾盛世,生產力得到穩步發展,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康樂太平。里下河地區河網密集,治水是永恆的社會課題。民眾嚮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建造雕刻古亭、主祀真武大帝以鎮水患,是百姓的美好祈求,體現中華圖騰理念。盛世建造此亭,給子孫留下一筆物質與精神財富,是始創者的良苦用心。
古亭的文化價值也很豐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中華龍文化特徵。亭門兩側龍蟠玉柱是工匠的鼎力之作。對稱平衡,寓動於靜,造型誇張。從龍的形象特點來認識,不僅可以觀照當時的社會文化心理,也能夠看出龍文化傳承的歷史足跡。其次是宗教文化的歷史特徵。我國自隋唐以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趨勢合乎歷朝歷代統治者的需要,至清乾嘉年間,宗教文化中,多教並行發展,相互交流。古亭建築、雕刻藝術中體現出來的八仙形象、蓮瓣形象,平衡對稱、偶合縫雙、隱而不露等形象,集中體現了當時社會宗教文化的外在特徵和內在氣質。再次是雕刻藝術的魅力。通觀古亭整體,建築美學的成功之處毋庸置疑,其雕刻藝術的成功有這樣三點:一是構思大膽創新,八仙人物兩兩結合,妙趣盎然;再是鏤空刀技奇特,虛實安排十分得當,線條處理無一不精到;三是各種造型重在寫實,以刀功技藝的純熟充分展示圖畫逼真、如臨其境的美學追求。
特 色
靳潭古亭的設計製作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清、奇、古、怪。
謂其清:其一,整座亭從台柱腿腳到飛檐翼角,無論是雕樑畫棟抑或是斗拱昂枋乃至門窗隔扇、滴水瓦當,還有裝飾的人物山水、走獸飛禽,一應數以萬計的部件,皆用清一色柏木精製而成。其二,亭體設計秀麗玲瓏、清瘦挺拔。且看那廊腰漫回、檐牙高啄、昂頭翹首、圍角飛張,宛如窈窕少女,亭亭玉立。再評木作結構,清一色榫鉚企口,其斗角勾心,鑲嵌無縫,渾若天成。細賞花板裝飾,雖圖案古拙、用刀粗獷,卻線條優美、舒展流暢。觀其亭如品清茶一盞,似聆幽樂一曲,清香雋永、回味悠長,大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之意境。
曰其奇:該亭從製作精美的飛檐翹角,到別具匠心的抬梁式樑柱,以及纖細多姿的斗拱昂枋,加上精雕細刻的金獅圍廊欄桿,都生動地寫出了清代華麗而略顯煩瑣的建築裝飾風格特色。所奇的是,在亭子的台基上,卻又出現了佛教蓮瓣卷草花紋的須彌座。撐砥基座的老虎爪,做得簡潔精悍,體現的是明代木作簡練的特點。還有那古拙的圖案、古典的題材,都在告訴人們,距今兩百年前的藝人已經明白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道理。
道之古:看一下亭正面的兩尊粗獷的盤柱金龍,即令人有另一番感受。它們張牙舞爪、上下翻飛,活脫一對古樸的漢代龍圖騰。也許為了表現真武大帝的遠古、威嚴,作者又匠心獨運地在亭子的頂尖處安置了一尊古吉祥物——“四不像”(傳說中姜子牙曾騎之指揮了周伐商湯的戰爭)。無論是何目的,這一設計已輕易地將人們的思路拉回到二三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
再說怪:形怪、圖怪、才怪。
此亭,嚴格說來並非是亭。其上部像亭,下部則又像家具。若稱家具又不確切,其中部留有像轎子一樣的抬槓穿孔,可由八人或十六人肩抬以出遊展示。雖如是,但又絕不是轎。似乎可稱為龕,因為裡面常年供奉著真武大帝神像,但亦不準確。亭乎?家具乎?轎乎?龕乎?皆是,皆不是。此為形怪也。
亭底座的虎爪、虎臉充分體現了老虎的八面威風。而兇猛的虎臉上方雕刻的不是“王”字花紋,而是金獅捲毛發,帶來祥和平安的氛圍。觀其上方,兩層十二角飛檐上,各鑲嵌著一尊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出海蛟龍,似欲騰飛而去,卻又幻化成躍龍門的鯉魚。寓意深刻,用心良苦。隔扇板以及裙板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明、暗八仙,其雅俗共賞之美自不必說。且看正門上本應是五福臨門的圖案,藝人不知是因為疏忽還是因為匆忙,竟然刻成了四福,讓人一時難悟其道。是為圖怪。
據說靳潭古亭從構思、製圖、選料、木加工、雕刻到油漆、裝金,全出自一人之手,作者技藝大全,足以證明。又聞該藝人傾畢生之精力只完成了“兩座半”作品,第三座完成一半時,作者即逝世,留下半座殘缺作品,成了永久的遺憾。
遙想當年,藝人在那沒有任何機械,甚至連普通的膠水、砂紙都沒有的條件下,創作這樣一座木雕古亭完全靠手工一錘一斧的敲打、一刀一鑿的鏤刻、一榫一鉚的拼接,何等的才華,何等的毅力!怪人也,怪才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