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闆:“第三隻眼”看身邊的老闆

非常老闆:“第三隻眼”看身邊的老闆

《非常老闆》內容簡介:講述老闆與員工、老闆與各色人等的大千世界,老闆與自己內心世界的統一與矛盾。一個故事就是一個道理,每篇都包含了辯證法,每篇都富含哲學財富。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非常老闆》編輯推薦:獨特的從“人”的角度談經營管理。全新的視覺,獨到的見解。

作者簡介

劉日剛,現任《南國早報》副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十餘年,主持經濟類專刊多年。

圖書目錄

001 前言
第一章:管理有妙招
003 “一對一”巧妙施恩
007 讓員工感到榮耀
011 適當“索取”贏來忠誠
015 “法中有情”更顯管理魅力
019 替犯錯員工巧妙解圍之後
024 揣著明白裝糊塗
029 厚道化解“禮品事件”
034 當骨幹員工“已起二心”
038 處置“問題員工”避免“水激魚跳”
043 理智面對“很躥”的下屬
048 軟中有硬應對“要官要錢”要挾
053 處置“假簽名”凸顯非凡決斷
058 “員工薪酬自己定”的背後
第二章:處世新智慧
065 別與“皇親國戚”靠得太近
069 對愛“伸手”的官員敬而遠之
073 以“醉”制“醉”還擊仗勢欺人者
077 繞過難纏的“小人物”
082 先舍小利 再賺大錢
086 賺錢之時不忘給人留條路走
091 小店老闆“敲山震虎”智索賒賬
096 把“交流與溝通”當成美德
100 儘量讓人多看幾眼
105 為陪“探子”精選“聾啞人”和“酒瘋子”
109 懂認真,也要懂隨意
第三章:老闆原生態
115 老闆“兩面性”悄悄顯原色
120 溫和女老闆,行銷信奉“過河拆橋”
125 “巧妙付酬”暗藏老闆“誰也不信”
129 酒後開車,搗蛋老闆也有“善行”
133 喜歡潛伏的低調大老闆
138 “擺譜”需講究尺度和時機
143 年輕老闆引人驚嘆
147 從超級富豪之死想到的老闆寂寞
151 從不經意的行為中判斷忠實員工
156 讓“富二代”爭當“公僕”的背後
161 停車不留空隙 遭遇“現報”沒轍
165 強中自有強中手 雖有身家也莫“牛”
第四章:困惑新思考
171 心無旁騖地大方賺錢
176 尋找奮進的“發動機”
184 成功永遠在前方
189 直面“糟糕”才能解決問題
193 容忍“唱反調”才能找到正確之路
198 愛學習,還要會學習
203 坦然接受已發生的遺憾事
208 珍視現在的親人
217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非常老闆·管理新招數
“你的協助,太完美啦!”春節聯歡晚會上,魔術大師劉謙對每一個協助者,不時發出這樣的讚嘆,令協助者笑逐顏開。
讚美,同樣是老闆恩寵屬下的一大法寶!
黃生,是一個家電品牌集團公司廣西分公司的總經理。他領導的行銷團隊,幹勁十足,在行業中非常有名。
“幹得真棒!”
我每次拜會黃生時,有員工進來向他作些簡單匯報和請示,便常見他不時翹起大拇指發出這樣的稱讚。
我覺得,黃生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他擅長於巧妙誇獎員工,讓每個員工都有“榮耀感”,並以此激勵他們。
這裡,說說黃生的幾件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
有一個員工極喜歡行銷工作,投奔到黃生的團隊。但這人屬於反應“慢半拍”的那種,在諸多方面都遜人一籌,因此他感到沮喪,苦苦掙扎,工作情緒日漸低落,見了老總也低頭而過。
面對這種情況,多數老闆會把人找來,隨後的做法無非兩種:要么狠尅一頓,提出警告;要么好言開解,然後請其另謀高就。
黃生卻不是這樣,他不刻意與該名員工接觸,而是在背地裡,有意識地在別的員工面前提到此人:“××,真不錯哩,勤奮,又誠實!”
如此這般的“背後讚揚”法,多次實施。
讚揚的話多次傳到該名員工耳朵里,他開始半信半疑,後來終於確信老總是欣賞了他的優點,他整個人都振奮起來,工作熱情迅速高漲,年終業績雖不是很優異,但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我了解這個事例後,很敬佩黃生的做法:對於一些行為遲鈍而心理敏感的員工,“背後讚揚法”真比直接鼓勵更為有效!
……
至於施行直接讚美鼓勵的例子,黃生就更多了。就如開頭所說,他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幹得真棒!”此外,他還有多多辦法。
我觀摩過他們公司的年終總結會。發完年終獎,黃生還要表彰公司員工。他的表彰很“泛濫”,以至於每個員工都能將一兩個獎盃捧回家:
行銷業績好,獲得“精英獎”自是應該的;
表現一般的中層幹部,則獲得“忠心服務獎”;
辦公室的普通文員,可獲得“工作貢獻獎”;
剛加入公司幾個月的年輕人,也會得個“新人大獎”……
這些獎盃、獎牌製作精美,質地厚重。結果,人人歡天喜地捧杯回家,各自在家人朋友面前得意一番。
“鼓勵,永遠比批評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黃生這樣解釋他的大面積發獎行為。他說,做行銷行業,積極性重要無比。即使要批評,也應該放在私下裡進行。
我住的小區里就有一人,曾是黃生手下的一名員工,後來考上公務員離開了公司。有一次我到他家裡聊天,發現他的書房裡整齊地擺放著公司當年發給他的各種獎盃。他感慨說:“在公司短短兩年,拿到好幾個獎盃。那些日子裡的工作,激情四射,很快樂,值得回味!”
……
有一次,黃生到人才市場,招聘了2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簡單培訓後,全部送到區內各市的分銷商處鍛鍊。半年期滿後,這批大學生回到南寧總部工作。
怎么安排這些大學生呢?黃生自有高招:把他們安排到業務部門,全部提升為“業務經理”,由公司統一製作了頭銜顯赫的名片,讓他們出去“闖天下”。
當時,管理層有人提出,一下子提升這么多“經理”,是不是太隨意?萬一他們不適應怎么辦?黃生回答:看效果吧!
事實證明,這批人果然幹得非常出色。其中一名“業務經理”曾對我感慨:“做業務時聽到別人尊稱我為'經理',心裡別提多帶勁!”
我就這個事例專門與黃生做過一次認真探討。他說:“大方地提升員工的職位,相信他們,可以激發員工的上進心。而且,用一個頭銜就可以籠絡人心,比起用大筆金錢,實在很划算。”
黃生的這番話,值得玩味。有一些公司,老闆只知道一味要求員工多幹活,自己不但捨不得“利”,亦捨不得“名”,對提升員工職位很吝嗇,最終人心盡失。
……
人性深層的需要,是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讚賞。
作為老闆,不妨多誇獎員工。即使是用最普通、最平常的語言誇獎員工,員工也會感到快樂而欣慰。
誇獎員工,對於老闆來說,是簡單的事,但對於員工來說,意義卻非同凡響,它可以使之愉悅,使之振奮,甚至可以因為一句稱讚的話改變一生。
讓員工感到榮耀,不必吝嗇您的贊語!
非常老闆
管理有妙招之一
“一對一”巧妙施恩
非常老闆
困惑新思考之一
“一對一”巧妙施恩
要贏得員工的忠誠,施以恩惠是個好辦法。在某些時候,適當向員工“索取”,亦能贏來員工的忠誠!
······
老陳,廣西一家行銷公司的總經理,在這方面就有極好的經驗。
他先給我講了自己的一次經歷:
老陳的手下有一個部門經理,業務水平不錯的那種,但由於是前任老總留下來的骨幹,與他總有些隔閡,對現任老總常是敬而遠之。老陳力圖與他套近乎,還請他喝了兩次咖啡,但親近效果不明顯。
有一年中秋前,廣西一家通訊公司為配合×周年慶典搞了個大型演唱會,請來周杰倫、S·H·E等當紅明星來演出。老陳的幾個客戶和朋友都來問能不能搞到票。
老陳派人一打聽,票價忒貴,買個十張八張票,得花近萬元。這不可能由公司買單,自己掏錢買,真覺得有點冤!再一打聽,說是通訊公司準備有一些贈票。他腦筋一轉:能否通過什麼途徑搞些贈票?
老陳於是想到了這個部門經理,因為知道他的妻子在這家通訊公司的對外協調聯絡部工作。
由於兩人關係並不密切,他猶豫了好一陣,最終還是放下架子,勉強開口:“能不能幫我私人找一些贈票?”
部門經理答應得很爽快,令老陳有點意外。過了兩天,部門經理真把10張位置不錯的贈票送來,令老陳喜出望外。
從此以後,兩人關係日趨和諧,慢慢成了朋友。
“這次'索取'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他從此把我當成了朋友!”老陳事後感慨地說。
部門經理則私下對別人說,老闆主動要求我幫忙,證明他對我“不設防”呀!
……
自此,老陳大徹大悟。
他需與某個生疏員工或新來的員工進一步親近時,採取的辦法大多如此模式:先向對方索取一點小物品,這物品有些特色但對方不難於獲得,比如員工是桂北農村人,就說自己對桂林腐乳有偏好,問員工能否搞些土法自釀的桂林腐乳?諸如此類。
他“索取”成功後,會很快適當回贈一些禮物。一來二去,雙方很容易就拉近距離,有了親近感。
……
索取小物品,是好辦法;索取精神支持,亦可為途徑。
南寧某行銷公司是廣東總公司的派出機構,生意下滑,李生於是被總公司下派過來。
李生髮現,公司里有兩個“刺頭員工”,上班萎靡不振,背後卻很活躍。如何刺激他們?這令他苦思冥想。最終,他決定大膽向員工“索要”承諾。
他分別找來這兩名員工,表明自己想讓公司打翻身仗的意圖,然後說:“我想獲得成功,希望你支持我,我想請求你給我一個走向成功的承諾!”
員工當場一愣:老闆不承諾年末分紅幾許,反而先向員工要承諾,咋回事呀?
兩員工有疑慮,但最終還是悄悄向李生提交了自己的“承諾”。
奇蹟真的出現了:幾個月時間下來,兩員工面貌一新,業績迅猛攀升,遠超他們對李生做出的承諾!
我向李生請教這個“索取承諾”的用意。
他說,其實兩個員工的水平都不差,私下請求他們做出承諾,一方面激發他們內心的鬥志,“為榮譽而戰”;另一方面,有意引導他們將這一舉措理解為老總的信賴和私誼,促使他們把自己與老闆捆綁在一起。
高明!
……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裡引述,也可以有些啟發。
二戰時期,希特勒下令逮捕德國境內的所有猶太人。一個猶太商人召集家人商議,決定向可靠的非猶太人求助。該向誰求助呢?
小兒子認為應該向與他們家交往甚密的一個銀行家求助。銀行家是在這個猶太商人家族的扶助下發達的,現在猶太商人家族遭遇滅頂之災,向他求助,他肯定不會袖手旁觀。
做了一輩子老闆的父親,卻認為應該向一個木材商求助,自己家族的人就是跟著木材商打工起家的,後來還不斷獲得他的幫助才有今天的家業,只是現在因距離遠才少有來往。老人說,你們去向他求助吧,雖然我們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兩個兒子出發。小兒子說,我們不能去木材商那兒,上次我見到他時,他還提起那幾噸木材的事,而銀行家對我們總是那么謙恭友善。
於是,小兒子去了銀行家那兒;大兒子按父親的要求,去了木材商的家。
大兒子獲得了木材商的嚴密保護,得以存活下來。1948年,他回去尋找他的家人,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亡檔案中查到了弟弟以及父母等6名家人的名字。他從納粹檔案中還查到這么一條記錄:“銀行家×××來電報告,家中闖入一個年輕男子,疑是猶太人……”
大兒子後來移居美國,終年83歲,留下一部回憶錄,講述他如何在一個木材商人的幫助下偷渡到日本,保全了性命。
該書的封面上寫著:許多人認為,要贏得他人的忠誠,最好的辦法是給其恩惠。其實這是對人性的誤解,在現實中真正對你忠誠的,都是曾經給過你恩惠的人!
非常老闆
管理有妙招之四
“法中有情”更顯管理魅力
法不容情,自是有效管理良方!
但在處理員工過錯時,稍稍給以體諒之情,更能顯出老闆的管理魅力!
……
前不久,去南寧市一家電器銷售公司聯繫工作,無意中看到該公司的告示欄上有個招貼,大大的標題:《總經理的致歉信》。
我仔細閱讀,信的大致內容是:由於老總對下屬關心不夠,導致一名優秀職員在緊急的情況下挪用公款,老總要承擔一份責任,所以向該職員及其他全體員工道歉!
這是個新鮮事!
這家公司的老總羅生是幾個月前從廣州總公司調任過來的,我不算很熟悉,所以找了公司的辦公室主任探聽這件事情。
聽來的這個事例,令我感動非常。
……
辦公室主任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公司里有一個骨幹業務員,在公司工作已經兩年多,業績和人緣都很不錯,是個難得的銷售好苗子。
上年年末,公司安排這名業務員到區內一個小城市送貨,並負責催收對方拖欠的貨款。業務員在對方公司軟磨硬泡,終於將6萬多元的應收款拿到手。
業務員回到南寧後,卻遲遲未上交款項。在財務的一再催促下,他最終只交回5萬元。很明顯,有1萬元被他私自挪用了。
銷售公司的財務制度一定要很嚴格,否則公司將很快倒閉。挪用公款更是銷售業務員的大忌,輕則退賠開除,重則報案送交司法機關。
這事很快匯報給了羅生。
羅生將業務員召來,這個年輕人已經被嚇得臉色發白,全身發抖。他哆哆嗦嗦地講述了原因:他在小城市剛拿到貨款,突然接到電話說父親不幸在工地上摔傷,送回縣醫院等待手術,家裡人想盡辦法,也湊不齊用於救命的手術費。他即刻趕回家中,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從公司貨款里拿出3萬元交給了母親。返回南寧後,他找了幾個朋友借錢試圖補足公款,拖延了交款時間,但最終依然沒有湊足總數……
羅生聽著業務員的解釋,始終繃著臉。隨後,他交代辦公室主任通知全體人員,下午召開緊急處置會議。
業務員離開老總的辦公室時,表情絕望,他知道自己面臨深淵。
當全體銷售人員坐在公司會議室時,會場鴉雀無聲。羅生在會上重申了嚴格的銷售紀律和財務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挪用公款。隨即宣布按規定扣罰業務員一個月的薪金。
處罰完畢,當眾人以為會議行將結束的時候,羅生突然站起來,很自責地說:在這裡,我想對×××說聲“對不起”,是由於我對員工關心不夠,才導致了這起本不該發生的挪用公款案。
他向全體員工講述了業務員挪用公款的前因後果,並當眾再次對他表示深深歉意。
羅生隨後宣布個人捐助給業務員1000元,再拿出1萬元錢借給他,讓他將公司的公款先補足,業務員只需在以後的每月工資里慢慢歸還即可。
這個處理“有罰,有'獎',有真情”,一反以往慣例,眾多員工愣在當場。
……
“老總還倡議發起了一個愛心互助基金,大家都很熱心參與呢!”辦公室主任這樣告訴我,並帶我去公告欄看了那份《成立“愛心”互助基金的倡議》。
這個倡議里,建議全體員工每人每月按工資的比例,拿出少許數額的錢,建立一個愛心互助基金會,以應對本公司員工本身或家庭的突發事情。基金的支出要向大家完全公開。如果有人因各種原因離開公司,可以按比例取走自己曾交納的錢。
倡議中還提出,當員工個人或者家庭遭遇困難時,應向公司匯報,大家一起想辦法渡過難關。
“全公司的員工都受到震動,大家的內心都被深深感動了。”辦公室主任這樣描述。他認為,這無疑會讓員工的心更齊,業績上升更快。
為了證實這個說法,我特意找了該公司一位我比較熟悉的業務員聊這個事。他說道:“雖然公司不大,產品目前也不算很暢銷,但老總如此以誠心對待員工,我們怎能不賣力?!”
後來也見過羅生,作過簡單交談,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宅心深厚而又有高超管理技巧的老闆。
……
作為公司的老總,賞罰分明非常重要。有時候按規定處罰了員工之後,還能把“罪源”歸到自己頭上做些擔當,給下屬多一些體諒和寬容,那更能體現老總的人格魅力。
推及平常,對於員工,不要僅僅關心他們的業績,還應該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苦衷,儘可能為他們免除一些後顧之憂,儘可能給他們溫暖的感覺:在員工生日或節日之時,打一個問候電話,送上一個蛋糕;在他們或家人生病的時候送上一盒藥,作一次探視……都能體現對下屬的重視和尊重。
用些溫情,體諒下屬,才更容易留住人才!
非常老闆
管理有妙招之五
替犯錯員工巧妙解圍之後
在《南國早報》上,讀到一篇由讀者來電整理成的小文章:
2月20日晚,我叫上幾個老朋友,到南寧市衡陽路一家餐館小聚。考慮到人不多,我只點了七八個菜。酒至半酣時,桌上的菜已被消滅一大半,服務員突然端上一大盤“剁椒魚頭”,胃口不錯的朋友們當然不客氣,不一會兒盤子裡就只剩下紅通通的辣椒了。這時,我才突然想起自己並沒有點這道菜。
趁著朋友們喝酒划拳的空當,我問服務員:“我記得並沒有點'剁椒魚頭',怎么就上了?”服務員也意識到有失誤,但她反駁道:“你明知道不是自己點的,幹嗎吃完才講……”
正當我們爭辯之時,餐館老闆走了過來,他已聽到我們的爭辯內容,他微笑著對我說:“事情是這樣的,剛才我經過包廂門口時,發現你們的菜吃得差不多了,就自作主張替你們點了這個菜,是我送給你們的,'剁椒魚頭'這么開胃,你們肯定會喜歡……”
聽到老闆這么說,服務員的臉色一下子輕鬆下來。
我覺得,這老闆不但為服務員出錯找到了合適的藉口,還體現出處處為客人著想的樣子。
老闆此舉,讓我在朋友面前,樂於接受了“白吃不交錢”的結果。
……
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聰明的老闆,讓顧客心裡溫暖》。
……
善於替員工解圍的餐館老闆,我也見識過。
我的一個朋友老唐,工作涉外,有一次請幾個來自美國和我國香港地區的客人吃飯,叫我一起作陪。
在包廂坐定,一個男服務生過來點菜,老唐卻去了洗手間。酒樓頗為高檔,經常接待外賓,服務生直接就用英語向坐在主賓位置的一個美國客人發問:“先生,您需要吃和喝點什麼?”
這老外不懂中餐的規矩,以為和吃西餐一樣,就點了自己愛喝的酒水。這時,老唐回到包廂在主位上坐定,服務生卻“一根筋”,繼續用英語依次問了其他客人需要的酒水。
這下麻煩了,五六個客人點的酒水都不一樣,菜也點得莫名其妙。
當服務生轉完一圈回到主位旁,向老唐報告點菜情況時,老唐臉色難看:“你怎么一點規矩都不懂?叫你們老闆來。我們要換地方。”
服務生失誤很明顯:沒問過主人就自作主張讓其他賓客點菜,酒水和菜品混亂,無法調和。難怪老唐臉色變了!
老闆來了,估計是已問過服務生情況,他連連道歉。但老唐仍想換地方,因為推翻客人點的菜不免難堪。
老闆道歉完後說:“菜品由我來安排吧,保證獨具特色。我自己還存有一瓶好酒,一直沒捨得動,正好拿來款待貴客,我要儘儘地主之誼……”菜品安排和酒水統一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老闆拿來的酒果然不錯,他還逐一給客人敬酒,氣氛活躍而融洽。老唐賺足面子,後來常去這家酒樓請客。
……
能夠這樣替員工解圍,確實聰明!
在讚嘆兩位老闆巧妙替員工解圍之際,我又有點杞人憂天:老闆“秋後算賬”,會不會因自己有損失而“從嚴從重”處罰服務員呢?餐飲是服務業中的“難搞”典型,遭遇這樣的情況肯定不少。
我想起另一個更聰明的老闆的舉動,他不但教會員工自行解圍,善後的積極處理方式也值得學習。
這是一個高檔西餐廳的老闆。
餐廳新來的一個服務生,業務不熟。這一天,他錯將一份別人點的、非常肥膩的西餐端給一名女客。女客是餐廳的老主顧。
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女客非常生氣,因為她很胖,正在減肥,忌吃肥膩食品,而且自以為是老顧客了餐廳應該了解她的喜好。她站起來,歇斯底里大嚷:“你居然給我上這種食品?我點的是這個東西嗎?……”餐廳里所有的人都朝這邊張望。
服務生一下子就嚇傻了。這時,老闆走過來,在他耳邊說:“如果我是你,會馬上向她誠懇道歉,並表示將給她打折,再快些換上新食物給她。”
服務生照做了,那個女客見有打折優惠,哼哼幾聲作罷。事後查明,服務生聽了女客的點單後,把點餐編號搞錯了。
晚上,打烊後,老闆拍拍服務生的肩,笑著說:“今天的事,你怎么看?”
“都是我的錯,對不起。”
“你能這樣認識我很高興。如果我是你,我會利用下班時間,儘快搞清楚餐品名稱,並且注意揣摩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這樣,以後就會順利多了。”
服務生聽了這樣的善意批評,心服口服,此後果真認真研習,結果進步神速,很快開始贏得顧客好評。
……
第一個和第二個老闆是聰明的,因為善於替犯錯員工解圍;
第三個老闆在聰明之上,增加了管理有方——解圍之後,還給以善意的批評和正確的指點,教導員工如何進取。
和南寧市一家酒樓的老闆梁曉琳談天。他說,老闆的管理水平分三種:
第一種,能發現並指出下屬工作中的失誤——這是大多數老闆都能達到的。
第二種,能發現下屬的失誤,並幫助他糾正過來——這樣的老闆屬於有水平。
第三種,能指出下屬的失誤,幫助下屬糾正失誤,還沒讓下屬因難堪而降低工作熱情,甚至能讓員工熱情更高漲——這,是做老闆的最高水平、最高境界。
此言,極有道理!
非常老闆
管理有妙招之六
揣著明白裝糊塗
精明,是做老闆的必備素質。但是,一些看起來傻傻的,甚至做事也有點稀里糊塗的人,做老闆也挺成功。
其實,很多時候,這些“糊塗”往往不是真的,他們心裡揣著“十二分的明白”!
……
我供職的媒體曾開設一個《商界故事》欄目,並公開徵集線索。范老闆打來電話報料,他一開口就說:“做老闆呀,一定要懂得裝糊塗!”這句話引起我的極大興趣,便與他相約見面,聽他將自己的“糊塗故事”娓娓道來。
范老闆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打拚商海,先是開了一家商務行銷公司。
公司成功與否,財務管理是重要環節。范老闆深信這一點,因此親自管財務,每次員工報銷各種賬目,他都細細核算,不讓一分“冤枉錢”漏網。背後,員工都叫他“老摳”。
范老闆的精明,最終的效果是:錢管住了,公司業績卻不見蒸蒸日上。
裝糊塗的轉機,出現得很偶然。
有一次,一個出差員工拿票據來報賬,明明該報銷800元,員工卻拿來850元的票據。范老闆本想嚴格把關,但當時他正好碰上一件美事,心情超好,因而轉念一想:這員工出差如此辛苦,50元錢也沒什麼了不起,就給他吧,純當讓他分享一下快樂!
事情發展出人意料:第二天,有趟苦差事需到一個山區,別人都不願去,這個員工卻自告奮勇前往,而且工作極為賣力,很快把事情辦妥。
“這件事,讓我醍醐灌頂!”范老闆說,他反覆琢磨這件事情,終於悟道:對員工的錢糧問題,不能太精細,得讓他們覺得“有賺頭”才行。
范老闆開始嘗試“揣著明白裝糊塗”,比如有員工出差回來,虛報賬目只要不超過10%,他就當作沒看出來,大筆一揮簽字同意。
這些員工報賬之後,常常因為多得一點“意外之財”而暗自得意,幹活更賣力,工作效果極佳。
……
范老闆本是個精明人,以往表現出的明察秋毫,常常讓同行和客戶顧忌。如今嘗到裝糊塗的甜頭,在對外關係上,也常有裝糊塗的故事。
他講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他宴請幾個從區內不同地方來的下級經銷商。
幾個人邊喝邊聊,漸漸就喝多了。兩個客戶竟然為一點小事爭執起來,繼而互相亂揭老底,怎樣坑上家,怎樣混貨賣別的品牌,等等。范老闆本來在旁邊勸說,結果兩客戶非但不聽勸,反而變本加厲地大吵,其中一個還大聲嘲笑范老闆“有點傻”,又數落他不會做生意之類。
旁邊陪同的人都忍不住很生氣,建議范老闆不理他們。但范老闆沒有同意,只是趕緊撤了酒宴,派人分別把他倆送回賓館。
第二天上午,兩客戶從酒醉中醒來,回想起頭天晚上的事,都覺得很不安,連忙到公司向范老闆道歉。范老闆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不記得這件事了。”
兩客戶依然比較緊張,生怕范老闆是表面原諒,實際記掛在心,以後在生意往來中再慢慢“算賬找補”。但事實證明,范老闆對他們和以前沒什麼兩樣,一年後,他們才慢慢放心下來。
“很多人遭遇酒桌上的糾結,都會這樣淡化處理。”范老闆笑著說,但對於他來說,的確是心態成功“轉型”的開始。
……
范老闆後來的生意越做越大,還進軍了房地產行業。在這個複雜的行業,裝糊塗,更給了他帶來諸多好處。“有一次,還幫我躲過一劫。”范老闆說。
有一年年末。他正在盤算員工的年終獎問題,突然聽到外面有人哄鬧,走出來一看,吵鬧的是一個衣衫不整的小包工頭,曾在他的工地上做過工。前台工作人員告訴范老闆:“我們早已將他承包的工錢結清,他現在卻來胡攪蠻纏,非說我們還欠著他的工錢,拿不出任何憑據,反而罵人,有這種道理嗎?”
那小包工頭仍然蠻不講理地亂鬧。范老闆想了想,對那人說:“我不記得是否結清你的工錢,現在也來不及仔細查了,你急著要錢,是想新年讓家人過得好一點吧,這是小事一樁,何必吵鬧呢!”
於是范老闆叫會計先支取3000元,給了那個小包工頭。旁邊有員工說:“老闆,我們確實沒欠他的工錢,把他趕出去得了,實在不行,直接報警……”范老闆其實自己也清楚已經將所有工錢全部結清,但他制止了自己的員工。
那人拿了3000元錢,默默地走了。
那個小包工頭在當天夜裡,死在另一個房地產老闆的工地上,死前與這家公司的員工有過激烈爭執。因此,他的親屬與那家房地產打起了官司,糾纏不休。
事後才隱約聽說,原來這個人因為賭博負債太多,無力償還,所以抱定一死了之的心思,與做過工的幾家公司糾纏,試圖將事情鬧大,以讓家人從中獲得一些賠償。他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范老闆,沒想到范老闆裝糊塗還真給他“結算”了一筆錢。
有人問范老闆怎能如此料事如神?他說:“這人明顯的無理取鬧,必然是事出有因,與其斤斤計較搞得一清二楚,還不如裝個糊塗,過去就算了。裝糊塗吃點小虧,不會是壞事。”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糊塗”,在一些人眼裡,代表著“不拘小節”。他們覺得不拘小節的老闆,懂得將精力放在大局、大事上,而不是與小事糾纏不休,這樣的老闆能讓人體會到他們“抓大放小”的魄力,有大局觀,顯得大氣。
“糊塗”,在一些人眼裡,代表著“寬容與大度”。這樣的老闆有很強的親和力,由於他們的寬容,員工在與他們交往時,不需時時提防犯錯誤,因而能暢所欲言,老闆也能聽到更多不同聲音。正由於老闆的親和力,他在調兵遣將時能更得心應手。這樣的老闆會讓人感覺到他的寬厚,會使別人更喜歡和他相處。
而過度的精明和明察秋毫,給人苛刻的印象,讓下屬敬而遠之,工作沒有主動性,“反正做好做多也都是老闆的”。
越是聰明的老闆,越不喜歡賣弄自己的聰明。很多時候,他們裝憨賣傻,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不願意讓別人窺見自己的真實內心。
揣著明白裝糊塗,其實很簡單,不外乎心態放得低,吃得起虧。要想裝得像,裝得心平氣和,得對世態人情有充分的理解。表面上糊塗,事實上最後的贏家往往就是他們。

序言

序 幾年前,劉日剛同志出版了一本書,叫《感悟老闆》,那是多從經營策略上說的,據說讀者甚眾。但他的“感悟”沒有完,今年又拿出了一本《非常老闆》。如果說前一本書是從經營角度來說的,這後一本書則是從“人”的角度來說的。可以說,這兩本書是“姊妹篇”。
是否可以這樣說,任何單位——不管是國營還是私企,不管是個體還是集體,不管是獨資還是合資,最難應付的還是各種人。
這各種人,包括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下屬——當然,也包括你自己。這本書里先講的是如何管理你的手下。有人說用制度管人,這當然沒錯,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蛇有蛇路,螞拐有螞拐路,再好的制度總有空子被鑽;有人說用人情味來管人,這也不錯,但作為一個老闆或單位領導,總不可能一天到晚,拍著下屬的肩膀喊“兄弟”,拿原則作交易;有人說對下屬“寬嚴並用”,這也是不錯,但“嚴則怨,寬則縱”……這“馭下”的尺度,恐怕是最不易把握的。
有人說漢語這個“管”字,類似官管住兩個“口”,如同人人都要吃一樣,每個都有私慾,都要生存,你多吃一點,別人就少吃一點,這就是矛盾體的兩個方面。管與被管,看來是永恆的話題。
書中也有老闆的內心世界。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老闆的文章,題目叫《西裝革履好氣派心中有苦說不得》,講一個老闆的苦衷。老闆,作為一個社會人,與芸芸眾生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也有酸甜苦辣。在這本書中,有老闆隱蔽的內心世界,有“不為外人道”的東西,作者娓娓道來,似有一把手術刀,細細解剖,可見老闆的五臟六腑。
劉日剛同志曾經做過記者、編輯,現在是《南國早報》的副總編,接觸面頗廣,相信書中很多例子都有原型。他以職業的敏銳眼光,在書里,講述了一個個老闆與員工、老闆與各色人等的大千世界,老闆與自己內心世界的統一與矛盾。每一篇就是一個故事,每一篇都說明一個道理,每一篇都包含著辨證法,每一篇都能讀出哲學味。我認為,當老闆的讀了有益,當行政領導的讀了有益,沒有當老闆的讀了對將來當老闆也有益!
幾十年前,我買了一本書,叫《人性的弱點》,作者是美國的戴爾·卡內基(一說卡耐基),因為我不做生意,沒有細讀,但知道這本書是講如何與人相處的。在任何時候,人們追求成功致富的願望,都是十分強烈的。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這種尋求發財致富或事業成功的要求,會愈求愈強烈。因此,如何與人相處,應該是人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
作為老闆,每天處在生意和社會場合,更需要講究如何與人相處的方法。卡內基在原序中提到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工商界,約有15%的人認為成功是由於本人的技術和知識,而另外85%的人則認為是由於人格和領導的能力。卡內基引用約翰·洛克菲勒在其事業巔峰時說過的一句話:“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也能像糖和咖啡一樣可以買到的話……比起太陽下的許多事物,我願意為它多付一些錢。”
我不敢拿劉日剛同志與國際上的“大腕”相比,只是說這本書值得一讀,不管你是商人,是行政領導,或是家庭主婦,還是工程師。不信,可以一試。
2011年12月於南寧
(作者為南國早報總編輯、高級記者)
蔣欽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