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業化

非工業化

非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非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 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 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 裁員,就業從 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在工業 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受非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 資源為基礎、傳統的 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衰落的美國國內 製造業,已經不能滿足美國自身的 需求,必須仰仗“世界工廠”中國等 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從而使 全球經濟失衡日益加劇,這一觀點現已得到廣泛認同。非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 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 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 裁員,就業從 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

產生的原因

在工業 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受非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 資源為基礎、傳統的 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非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 工資等 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 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 已開發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 資源的枯竭和 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 已開發國家的一些傳統 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 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 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 企業可以把 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 勞動密集型的 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 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 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非工業化的特點

非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 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 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 裁員,就業從 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

非工業化給對美國的後果

“非工業化”給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嚴重後果。其一,美國 製造業在國內和 國際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美國2007年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從 新興市場國家進口的 產品中,約60%來自美國公司設在這些國家的工廠,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美國 進口依賴度的不斷提高,使美國的 貿易收支狀況近幾年來迅速惡化。衰落的美國國內 製造業,已經不能滿足美國自身的 需求,必須仰仗“世界工廠”中國等 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從而使 全球經濟失衡日益加劇,這一觀點現已得到廣泛認同。

“去工業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後果,是 工資總量的低水平和低增長。 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使工人集中到建築、 零售、 貿易、休閒娛樂和交通 運輸等低端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 工資水平遠遠低於製造業。此外,由於低端服務行業的進入門檻和藍領工人的教育水平都很低,所以這些職位都不太穩定, 工資增長也很緩慢。

新中國經濟史論

―― 對“非西方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初步考察新中國早期的快速工業化過程,與西方國家以私人資本主導工業化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是國家主導型的“非西方的工業化道路”。這就使得新中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建立在西方國家工業化經驗基礎上的經濟學知識積累,缺乏明確的對應關係,相應地,研究新中國早期的經濟問題,如果把研究視野局限在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框架里,肯定無法給出適當的理解和評價。

新中國與西方經驗的明顯區別在於: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資本, 經濟主體和 勞動者的地位也與市場競爭條件下的私人 企業極為不同,而且中國的 資源稟賦也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特別是體現在 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存量和相對價格都不一樣。由於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多年來過分執著於西方經濟學理論,因而未能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程作出適當的總結。

主流經濟學家們強烈表現出想要壟斷“改革的解釋權”的意願,但是對於“改革”本身的認識卻很可憐,吳敬璉在回顧經濟學界幾次重要會議的文章中間透露,他們在理論上基本是靠“道聽途說”和“現炒現賣”來提出政策主張的,並沒有對於發展中國經濟的全面認識和通盤考慮。人們今天普遍認識到改革的結果是“醫療改革不成功”、“ 市場換技術的構想失敗了”、“ 企業改革把企業徹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們在理論上心中無數,在對中國經濟現實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的,那么,這樣一場“盲人騎瞎馬”的摸索走到今天,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主流經濟學家們至今仍然拒絕對過去的歷史,作出起碼的反思和總結,而且還以扣“反改革”帽子為手段,阻撓別人對改革歷程作出適當的反思。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總是要做點什麼才好,“面子”也許不無價值;特別是今天主流們的學術地位,已經聯繫著他們個人巨大的職業利益,因此“反思改革”就有打破主流們“話語權壟斷地位”的危險。由於認真總結和反思新中國過去的 經濟建設歷程,與主流們的職業利益相矛盾,因此總結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來承擔了。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於主流經濟學家們的職業利益總和,也高於主流和非主流的分歧。總結和反思工作,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過去、現實和未來卻越來越重要。客觀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嘗試性的工作。由於過去在理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對於社會主義工業化歷程的總結從來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我們今天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總結和反思,將不得不更多地求助於對經驗和現實的記錄和敘述。注重事實和經驗,顯然是認真總結歷史的起點,如果簡單地套用某種現成的理論,對於那些無法適應既定理論的現實,就不得不進行加工和扭曲,這樣的總結工作就肯定顯得“削足適履”了。我的總結工作,將始終把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技術進步的條件、中國的 資源稟賦和管理成本問題,作為分析的主要線索。

國內已經出版的各種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在敘述方式和內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傳提綱”的局限,共同點是聲稱“社會主義好、 公有制好、計畫經濟好”,再後來,這些教材按照“時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場經濟的內容,明顯地具有“理不直、氣不壯”的特點,結果作為宣傳提綱都已經不合格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