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起義賦

靖遠起義賦

靖遠起義,是甘肅革命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爆發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參加的黨員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武裝起義之一。由中共陝西省委直接領導,也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創建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次武裝起義

歲在壬申,序屬春絕,冠猴司之,討鬧當立訪謁;祖歷⑴之地,鳴鹿⑵之側,譙樓⑶暮鼓,鴟吻⑷巡天如血。營中籌謀,主將但困,依計自告接力,虎賁登高振臂承接;盈城征燈,頸帶殷紅,已向凝神對表,此夕非常忽向消殺;樓台按劍,營帳提兵,槍響聲頻隴原,唯擔當大任者征伐。有謝子長、焦維熾⑸統領之計,預想迎會,城外接應卻阻,兵湧出城旗卷,呼號向北折東決擇;由呂振華、張秀山⑹諸君,赳赳結陣,百二義士,且戰且退分向,兩路不期集結,一身英武斬關徑直。晚涼天,夜蒼黃,照月河,遙天空山隱約,北斗參照向前;旗指處,槍林動,向東移,會合於打拉池,轉戰於屈吳山;倚屏障,防堵截,打游擊,觸山陣橫雲

靖紅館所攝靖紅館所攝
裂,漸靠邊區相連。謠曰:打拉池,打繩川,古渡口,四通八達皆出兵,扛槍列陣兮,紅軍紮營盤;屈吳山,山環山,樹疊障,羊羔滿山疑飄雲,供我穿衣兮,紅軍打江山。此地所歷也,欃槍日靜,碎影風寒,瘴煙染眉似雪;澗泉宿凍,涉水如湯,至凶屢逼開拔。縱覽史筆,其年季春末,陝北特委,為固陝甘蘇區,遣使者,幾回行,來會州⑺,猶言謝公、焦公,身穿長衫踏訪,酒家一家相安;但屬秘略,此際張東皎⑻、王儒林⑼者,昔日中原大戰,乘馮之甘寧駐軍所屬擴勢之隙而入之,實乃漢心曹營之士也,惟信仰,召義士,傳馬列,發展地下黨員,為解最苦宣言;謀作事,鬧軍餉,補菜金,話說大營麾召高崗諸君佐,官兵相遇稱長官,行營身份秘不宣。此役鑿石作鼓昭知:怎奈密告致張公、王公被扣而礙於舉事,然喚天下於長天而醒者,導天下於長夜而明者,乃不負時代;高擎“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第四支隊”戰旗,其開陌之行於忠貞不替,問鼎之志於生命相饋,著青史永載。
詩云:
三灘九堡釀風雲,四十八寨暗擁軍。
星月連天教佩劍,刀錘動地逐英魂。
投軀敢破黃龍闕,出手能伏黑虎身。
留得佳名傳正氣,人間標格討王孫。

第二次武裝起義

金城赴會,官邸幽深,謝子長情亦長,何羨春鬧芬芳,匆匆尋常稱使;營地肅然,戎裝威儀,鄧寶珊留連久,於茲小院邀呼,國觴勿忘前事。盟誓與倭奴身俱沉,顧向武器彈藥相授;隱身於煙坊焦維熾,寂寂寥寥尋友。始見組織營救,諸公幽禁,安然脫於囹圄;遙念故國歸計,引恥憤來,勇發眾者相助。久醞釀,起義地,水泉堡,運武器,策譁變;根據地,布政令,打土豪,分田地,傳播遠。歌曰:“一人一馬一桿槍,老百姓個個打東洋。先殺周佛田,後殺王子元。”壬申孟夏末,兵分兩路,謝公經來家窯、吳家川渡黃河,沿尋山路進發;張東皎者,赴縣城駐地與舊部聯絡,按約定時抵達。數山放目,一覽崇丘,好為精銳周藏;洞感猶興,遙盡婉蜒,縱有駐守金湯。搶占古堡,據制高點,巡邏驀地青山;發動民眾,漢回滿藏,放哨警惕皆然。先期豫圖,探得守軍犯域;丘陵崔嵬,伏兵暗處低戟。占南尖山,王儒林一隊側後防來敵偷襲;堅守山堡,姜耀、杜潤滋⑩一隊瞭哨時刻;沿大山峁,杜鴻範⑾、張公各隊正面迎敵。幾經鏖戰,赫然成功,報得敵首周維邦被擊斃;願執爾手,不達吾情,張公收編舊部反被害。仲夏之際,三隊經海原園子河整編,名曰:“陝甘游擊隊第三支隊”,司令者王儒林也,政委者杜潤滋也,領誰相逐,樹旌獵獵,驅馬蕭蕭,孰敢犯堂堂師;驀然回首月余,轉戰數縣,託身征伐,窮力拓土,復回水泉堡,游擊戰顯神威;家至戶曉宣傳,“抗捐抗糧”“扶助農工”,招集五百勇,轉戰於劉川,拉鋸爭奪轉移。激戰緊,力不及,天洗兵,乘突圍,轉戰迂迴,倚馬朔吹鬍沙,凝注星移槍動北上;遇巡兵,缺彈藥,肉搏戰,欲立足,化整為零,尋機陳師振旅,再使移鋒驚電對抗。嗚呼!何曾憤然,何以忠讜,霹靂接天扉莫屬開啟真理,雷霆動地裂盡可攤開規矩。
詩云:
惆望遙天北極星,弓刀破曉享高平。⑿
沿屏轉戰拖槍允,奮起當關燧堡爭。
塵逐搖旌殷血染,風驅電掃沈魂驚。
橫琴膝上彈容易,杳杳征鴻聽有聲。

第三次武裝起義

時維辛未仲秋,奉天事變,殃及東北,堪眄國殤民慟;萬里烽煙,斷鴻聲里,展轉追想心痛。壬申之末,陝西省委據時勢所趨,委派多名專員赴隴,恪守執燭席幕,尋蹤壯圖,擔當鐵肩道義,蘭州成立中共陝甘青特委;孫作賓⒀諸公,委身兵運承托,抗日救國相許,重整靖遠陝甘工農紅軍組織。癸酉孟春,朔漠文牒招歸,委職“招募專員”,王儒林任西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設北灣辦事處,聯絡舊部五十餘眾,張貼榜文,新征百勇,塬上溝豁似潛龍,任我居也任我飛。攀山涯,踩荒灘,乘皮筏,奔走于靖遠、海原、景泰、會寧、榆中等地遊說,揭倭寇罪,為民族呼;才俊郎,背槍戟,跨征鞍,血氣只為滔滔黃河之水醞釀,筋骨乃是晝夜不息水車之鍛鑄,按劍鷹揚,丹心猶初;建印社,編文詞,撒傳單,穿行於里巷與荒僻之間,欲語何誰,《告人民書》;但跟著,劉志丹,謝子長,紅星照我在紅軍佇列,引鑒南梁習仲勛所向,四面回響,八方投軀;縫衣裳,捐糧草,搭宿營,四百羆虎與雲嶺迭影,古堡旆旌與槍林相映,逐日之勢,如火如荼。一條心,若鐵瓮,挽十餘者一時於偏安;千尋起,似孤膽,逢敵四十騎智退西塬。⒁其年仲春下旬,特委命出,調抗日義勇軍整裝,赴蘭接應起義部隊;季春之初,開拔途中,撞遇對壘,經狄家台抵紅沙峴,休整不成退難避礙。遭遇三省聯軍,腹背受擊,四面阻擊,數倍兵力於吾難突圍;曉戰直到斜陽,兩軍酣決,短兵相接,風毒沙腥,所征人員剩半百而歸;十餘官兵被俘,公為同望,夜宿鬥智,互為掩護,領隊在內脫險者幸哉。夫雷齊墜地,驚破戰地,不負壯舉,遐爾聞名;飲馬黃河,鐵音沙場,無愧初心,紀石猶聲。
詩云:
黃河勇兒投戎去,吹角連營披甲眠。
戡戮鯨鯢收起淚,行誅鬼魅喚聲喃。
飛流激亢九塬壑,潮湧敷文一道川。⒂
直待紅軍來日過,且留渡口可征帆。
(馬同儒)
2016-10-22
————————
一、注釋:
⑴祖歷:即靖遠縣在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厲、鶉陰二縣,屬安定郡,郡治高平。亦有祖歷河,源出通渭華家嶺,在靖遠境內經流70多華里入黃河。
⑵鳴鹿:即鳴鹿園,即縣城鐘鼓樓之側。明正統二年(1437)明英宗派房貴到靖遠河靖坪築城,以周九里三為準,四周插上黃旗,翌日只見四隻梅花鹿口銜黃旗到現縣城置成四方形,遂在此築城,故名。
⑶譙樓:指靖遠縣城中心鐘鼓樓,建立明朝正統二年,即公元1437年。
⑷鴟吻:靖遠鐘鼓樓屋脊正脊兩端之鴟吻。這裡借代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見證。
⑸焦維熾(1906~1932年),字炯明,陝西安定(今子長)人,陝甘紅軍主要負責人之一,靖遠起義組織領導者之一。
⑹張秀山(1911~1996),陝西神木人。甘肅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二團一營一連排長。靖遠起義領導者之一。曾任遼寧省委書記,東北軍區副政委等職。呂振華:靖遠第一次武裝起義前任甘肅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二團二營營長。靖遠起義領導者之一。
⑺會州:南北朝時期,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故名。
⑻張東皎(1903~1932),字伯英,陝西懷遠(今橫山)人,靖遠起義前任甘肅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副旅長。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領導人之一。1932年6月靖遠水泉起義被捕犧牲。
⑼王儒林(1905~1993年),字士楷,甘肅靖遠人,甘肅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二團一營營長。靖遠起義指揮者之一,西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四支隊、第三支隊負責人之一。解放後,歷任縣長、處長、省林業局局長,政協甘肅省第六屆常委等職。
⑽杜潤滋(1903~1933),陝西省米脂縣人,靖遠第二次武裝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領導者之一。1933年4月1日出席紅29軍和蘇維埃政府聯席會議,被敵包圍中彈犧牲。
⑾杜鴻範(1905~1944),陝西米脂人,靖遠水泉堡起義領導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領導人之一。
⑿高平:同⑴。這裡借指享受太平。
⒀孫作賓(1908~2002),陝西西安人,甘寧青特委軍委書記,靖遠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解放後歷任陝西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⒁西塬:靖遠西塬園子岔,現為甘肅榆中縣轄區。
⒂敷文:靖遠縣在北宋崇寧時為敷文縣。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興建“敷文書院”,其址現為甘肅省靖遠師範學校附屬國小。這裡代指興學好文。

二、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白銀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中國共產黨-­-白銀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12月。
2、中共靖遠縣委、靖遠縣人民政府:《靖遠起義》新編大型秦腔,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
3、政協靖遠縣委員會主編:《靖遠文史》,第2~8、11輯,1988年~2010年。
4、孫慶海著:《張秀山傳》,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6月。
5、岳峰偉:《甘肅黨史要覽:靖遠起義》,甘肅日報,2011年4月8日第6版。

6、嚴森文:《評說秦腔<靖遠起義>》,蘭州日報,2012年9月2日第3版。
三、押韻:
《詞林正韻》。
作者簡介
馬同儒,《三上詞話》作者,甘肅靖遠人,1983年10月入伍,空軍政治學院文藝班畢業,本科學歷。擔任電影組長期間,該組1次榮立集體三等功。其後在長期從事政治工作中,4次榮立個人三等功,榮獲軍委空軍“空軍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8年12月轉業前為蘭空某部團職軍官,中校軍銜。現任蘭州交通大學保衛處副處長。
文學代表作有辭賦《蘭州交通大學賦》《西北師範大學賦》《中秋賦》在《中華辭賦》雜誌發表等;長篇敘事詩《女兒長城謠》,曾獲軍隊推薦參加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學獎”;格律詩參加《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思想、實事求事、與時俱進”主題徵文、《蘭州晚報》“話說風度”主題大型全國徵文,分別榮獲一等獎,等等;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陽光之戀》詩集,2016年由中國書店出版《三上詞話》詞學專著。
書法作品參加“第一屆國際繪畫•書法藝術大展”獲中青年組優秀獎”、“2000年世界華人藝術展”佳作獎,並“授予世界華人藝術人才稱號”、“全國第二屆正書展”入展提名等;曾獲蘭州軍區空軍書展一等獎、空軍書展二等獎、“全軍書畫兩用人才優秀作品展”等;“首屆甘肅省書法篆刻新人作品展”、“甘肅省第四屆中青書法展”、“全國‘龍’字書法篆刻大賽”三等獎等。作品被《人民畫報》社、中國文化藝術城、湖南“雷鋒紀念館”、山東•曲阜“孔子故里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