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鳳首扁壺

青花鳳首扁壺

青花鳳首扁壺,高18.7厘米 口徑4厘米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分用於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扁壺構思別具匠心。以昂起的鳳首為流,以捲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於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兩側。鳳首壺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為模製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再合為一體。

元青花背景資料

中國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眾多,尤其是明清以後的物件。
完整的元青花很少,有數可查。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有元青花藏品200餘件,
主要分布在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國內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約100多件,可謂之物以稀為貴。
元代,海外貿易進一步擴大,中東地區重新興起了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鎮作為元代瓷業的發展中心,
利用中東進口的鈷料,燒製成功了胎體潔白、釉色純淨、青花色澤濃艷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許多阿拉伯地區的風格,如大盤、大碗、大缽、扁壺,
如繁密而結構嚴謹的結構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紋"的纏枝花卉等等。
隨著人們審美興趣的轉移與提高,元青花為國內市場所漸漸接受,成品價值與質量日漸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產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們,特別是陶瓷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元青花鳳首扁壺

(北京·首都博物館)
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此器型是元代特色器型,壺身為扁圓形,小口,以鳳首作流,鳳尾捲起作柄,借壺身為鳳身,繪鳳穿番蓮紋飾,乍看就象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穿行於蓮花之中。裝飾和造型融為一體,別致新穎。此壺出土於1970年,北京舊鼓樓大街一處元代居住遺址中。剛出土時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可惜其中幾件都逐一破碎,這件青花扁壺即在其中。雖經修復,卻成殘品,留下永久的遺憾。

北京西城元代窖藏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類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等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型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扁壺以昂起的鳳首為流,以捲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於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兩側。鳳首壺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為模製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構思別具匠心。

元青花鳳首扁壺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
此元青花鳳首扁壺是由霍城縣蘆草溝鎮西寧莊村回族的殘疾農民馬忠在1998年8月從自家農田挖出的,後上交當地文物部門,現藏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高18.5、口徑4、足徑4.3×8.2厘米;
此壺鳳尾為鋸齒紋,首都博物館所藏鳳尾為卷草紋,有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