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社會科學院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位於西寧市城中區上濱河路1號,占地14.5畝。1978年月10月建院。院內科研機構:經濟研究所、青藏高原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藏學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文史研究所、哲學社會研究所。

詳細介紹

現設12個處級部門。其中,科研及科研輔助部門10個(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文史研究所、哲學社會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藏學研究所、《青海社會科學》編輯部、文獻信息中心、科研處、培訓中心),行政後勤部門2個(辦公室、後勤服務中心),核定事業編制90人。在職人員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6人。目前有正高職稱人員12人,副高職稱人員26人;國家級專家6人、省級專家4人;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拔尖人才和優秀人才各1人;博士2人。
青海社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立足青海、面向全國、注重實際、突出特色”及“三兼顧、三為主”的科研方針,在基礎研究和套用對策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據統計,30年來共完成學術專著151部;社會讀物、教材、工具書、資料彙編、古籍整理、譯著163部;承擔國家級課題34項、省級及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委託課題110項;發表論文、調研報告3268篇。
青海社科院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優勢,在地方經濟、地方歷史文化、藏學、民族宗教、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等研究領域生產出了一批優秀科研成果:如《青海百科全書》、《格薩爾學集成》、《青海通史》、《青海省建置沿革志》、《覺囊派通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青海少數民族》、《甘青藏傳佛教寺院》《中國密教史》、《青海佛教史》、《青海果洛藏族社會》、《青海經濟史》、《青海史話》、《五世達賴喇嘛傳》、《歷代達賴喇嘛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青藏鐵路沿線藏區人文環境評估》、《中國藏區國家級貧困縣的調查研究及對策建議》、《江河源區相對集中人口保護生態環境研究》等。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3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42項,三等獎100項,鼓勵獎34項。
青海社科院綜合性學術期刊《青海社會科學》,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注重學術質量,努力創新辦刊思路,刊發了大量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有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充分發揮了其學術視窗和理論載體的效用。2006年和2008年該刊連續兩次入選國內社會科學評價領域的權威品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2008年,《青海社會科學》在青海省第二屆社科類期刊編校印刷質量評比中再次榮獲一等獎。
青海社科院以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2001年創辦了專呈副省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參閱的《青海研究報告》,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側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巨觀性、前瞻性,現已成為社科院套用對策研究的科研品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又創辦了以“咨政獻策、一事一議、觀點創新”為宗旨的短論載體《進言》,受到高度重視。1999年以來,青海社科院開始編撰《青海經濟社會藍皮書》,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分析和預測,現在《藍皮書》已成為溝通社科研究機構與各級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之間緊密聯繫的重要渠道。

成就

建院以來共出版專著113部,發表論文1951篇,調研報告195篇,普及讀物7種,教材26種,古籍整理4種,譯著19種,工具書10種,譯文105篇,綜述51篇。總成果量6764.4萬字。
院內科研機構:經濟研究所、青藏高原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藏學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文史研究所、哲學社會研究所。
科研輔助機構:圖書館、《青海社會科學》編輯部
科研成果:
1、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入選獎3項。
2、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5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勵31項、三等獎57項。
3、獲青海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入選獎5項。
4、獲全國第三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1項。
5、獲全國民族圖書獎2項。
6、獲全國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入選獎2項。
特色研究:經濟研究、藏學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社會學研究、法學研究。

現任領導

趙宗福: 院長、黨組書記趙宗福 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青海省湟中縣人。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兩次師從鍾敬文先生,曾獲首屆“鍾敬文民俗學獎”和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生”榮譽。曾長期在青海師範大學工作,歷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教務處處長、中文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現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青海社會科學》主編。
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神話與西王母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青海省崑崙文化研究會會長等職。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得“青海省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文聯“德藝雙馨會員”、“青海省優秀教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民俗學、民間文藝學以及古典詩歌的研究與教學,在中國古典神話、民間文學、西部詩歌史、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學等方面均有較高建樹,在國內外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主要有《崑崙神話與西部文化》、《飛禽走獸趣談》、《花兒通論》、《崑崙神話》、《江河源頭的民俗與旅遊》、《青海歷史人物傳》、《歷代詠青詩選》、《歷代詠藏詩選》、《清代西北竹枝辭彙輯》、《青海史綱》、《夏都詩話》等;主編《青海民俗》、《中國西北文學文獻叢書》、《大文化語境下的學術探索》、《青海經濟社會藍皮書》等。先後在《文藝研究》、《民間文學論壇》、《民俗研究》、《文藝評論》、《民族藝術》、《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西北民族研究》和台灣《大陸雜誌》、《民俗曲藝》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代表性論文有《論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的原型批評思潮》、《論河湟皮影戲展演中的口頭程式》、《論清代西部旅行詩歌及其民俗影響》、《論西北花兒的研究保護與學界的學術責任》、《論崑崙神話與崑崙文化》、《地方文化系統中的王母娘娘信仰》、《鍾敬文與歌謠研究》、《塔爾寺酥油花散論》、《中國虹信仰研究》、《被埋沒的《山海經》研究重要成果──清代陳逢衡<山海經匯說>述評》等。近年來主持和主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完成國家985重大項目1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國情調研子項目1項、主持中國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節日誌》子項目2項。
趙宗福的論著以學術規範和學術創新贏得學界普遍好評,其中《花兒通論》被選為台灣“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教材,關於民間信仰的田野報告被列為名牌大學研究生教學案例,有的被《新華文摘》、《高校人文科學文摘》等轉載或摘要,一些學術觀點被國內外學者多次引用。先後有19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獲獎成果全部為獨著。其中有中國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獎1項,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青海省文藝評論獎一等獎1項。
淡小寧: 副院長、黨組成員負責省社科院常務工作。負責行政、後勤、人事和黨務工作,
分管辦公室(人事處)、後勤服務中心、機關黨委、工會、機關紀委。
淡小寧 男,漢族,中共黨員,1956年2月生。1975年11月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參加工作,1982年7月畢業於青海民族學院政治系,大學本科學歷。1982——1985年在中共青海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辦公室工作,1985——2002年在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秘書室、研究室、秘書二處、行政處工作,歷任副處級秘書、副處長、處長,2002年10月至今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孫發平: 副院長、黨組成員負責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分管科研管理處、文史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藏學研究所。
孫發平 男,漢族,1962年10生於甘肅省夏河縣。1983年7月畢業於西北民族學院政治系,大學本科學歷。現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域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後獨立、合作、主編書籍10餘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各類課題20多項。主要代表作有:著作類 《中國三江源區生態價值與補償機制研究》、《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例》、《國際經濟環境與中國經濟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編簡明教程》、《世界經濟學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中國西部地區反貧困研究》;論文類 《西部開發與青海利用外資研究》、《關於青海省拓寬投融資渠道問題研究》、《增強青海經濟活力問題研究》;課題類 《青海“十一五”至202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重點措施研究》、《青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難點及對策建議》、《三江源水源保護與涵養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機遇下青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研究》。其中有10項成果分別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和全國黨校系統一、二、三等獎。兼任第九屆、第十屆青海省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常務理事、青海省人口學會理事,被聘任為日本愛知大學客座研究員、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特邀研究員、青海省政府規劃諮詢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專家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發改委青海經濟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青海省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政府立法諮詢委員會成員、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講師團特邀教授、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特邀教授、中共西寧市委黨校特邀教授、青海省人口與計生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西州幹部培訓師資庫客座教授和青海省創業培訓專家諮詢指導小組顧問。
蘇海紅: 副院長、黨組成員負責科研工作。分管文獻信息中心、經濟研究所、哲學社會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
蘇海紅,女,1970年生,1994年本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95年至今供職於青海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以來歷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現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青海省級優秀專家,主要從事青海區域經濟、農村經濟和生態經濟等方面研究。曾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青海省“三八”紅旗手、青海省直機關“十大女傑”、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海省“雙爭”崗位優秀人才、2005-2008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截至2010年底,科研成果累計150萬字,出版學術專著2部,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約70篇;主持和參與國家課題4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和省市委託課題20餘項,擔任《青海經濟社會藍皮書》經濟分篇主編。主要成果有:《中國藏區反貧困戰略研究》(合著)、《三江源區生態價值與補償機制研究》(合著)、《中國西部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研究》、《實施綠色工程 發展特色經濟》、《青海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對策》、《產業集群與西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加快發展青海服務業的思路及對策》、《中國藏區脫貧與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聯動性探討》、《承載夢想:"龍"型經濟帶飛躍發展》、《我國藏區的扶貧開發與和諧社會構建》、《青海農畜地產品市場占有狀況調查》、《三江源生態移民後續生產生活問題研究》、《構建青海企業信用制度研究》、《青海新農村建設成效評估及對策》等。在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8項。兼任第九屆青海青聯常委兼教育社科界別主任、國家財政部農發辦項目評審專家、《西部論叢》雜誌特約研究員、青海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辦公室特約專家、青海保險學會理事、青海稅務學會理事、青海青年大學生創業導師等。

科研機構

經濟研究所

1978年成立經濟研究室,1986年改為現稱。歷任所長於瑞厚、蔣家齊、王恒生、徐建龍;副所長鬍先來、祝憲民、張偉。現任所長蘇海紅,副所長丁忠兵。全所現有科研人員10名,其中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5名、助理研究員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省級優秀專家1名。
本所主要從青海省經濟建設實際出發,重點研究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產業布局、區域生態功能研究等;二是工業經濟,主要是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節能降耗等;三是農村經濟,主要是貧困地區發展、農村能源、耕地草場流轉、生態農牧業、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等;四是資源環境經濟,主要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資源環境評估、生態補償機制等;五是物流經濟,主要是物流運作模式、物流發展政策研究等;六是人口經濟,主要是人口控制理論、人口與資源環境、人口與國民經濟發展等;七是旅遊經濟,主要是旅遊文化、旅遊服務、景點建設與布局等;八是循環經濟,主要是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鹽湖資源的循環利用等。
建所以來,本所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開展了大量針對青海省情的調查研究和套用對策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較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截至2010年底,共出版專著(含參與)68部,發表學術論文、調查研究報告1100餘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9項,省級社科基金課題40餘項,委託課題70餘項。上述成果中,共有4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20餘項。有30餘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中國三江源區生態價值及補償機制研究》、《中國藏區反貧困戰略研究》、《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叢書》、《青海經濟史》、《人口控制學》、《青海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研究》、《高耗電工業西移對青海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青海湖區生態環境研究》、《青海工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青藏高原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青海民營經濟研究》等研究成果在省內外學術界有較大影響。
蘇海紅,所長,研究員,大學本科。研究領域:區域經濟、生態經濟。兼任第九屆青海青聯常委、國家財政部農發辦項目評審專家、《西部論叢》雜誌特約研究員、青海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辦公室特約專家、青海保險學會理事、青海稅務學會理事等。先後被授予青海省級優秀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青海省“三八”紅旗手、青海省直機關“十大女傑”等榮譽稱號。
丁忠兵,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研究領域涉及農業經濟、國有企業改革、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出版專著2部,參與完成各類課題20餘項,在《中國農村經濟》、《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日報》等報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文史研究所

文史研究所系2000年3月由原歷史研究所與原文學研究所合併而成(其中原歷史所成立於1978年10月,原文學所成立於1986年3月),屬我院具有地方特色的優長學科研究機構之一。先後在該所工作的人員有23名。歷任所長:王昱、趙秉理、崔永紅、馬進虎。現有研究人員7人,其中副研究員5人,助理研究員2人。
該所主要研究青海歷史和文學及文化有關重大問題。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青海歷史文獻研究即古籍整理及新方誌編纂;二是青海通史、斷代史研究;三是青海專題史研究,如歷史地理沿革、經濟史、民族史、文化史、軍事史、民族關係等;四是史學知識普及與宣傳;五是青海地方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即研究藏族史詩《格薩爾》、土族文學研究、兼顧文學評論;六是青海文化產業構建、文化資源開發研究。
長期以來,該所以青海地方歷史、青海民族民間文學為重點研究對象,推出了一批具有較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截至2007年底 ,共發表學術論文374篇,撰寫研究報告48篇,《進言》9篇,出版學術專著(含參與)31部,承擔國家級、省級課題22項,完成工具書、譯著、綜述、散文等81項。總成果量1790餘萬字。上述成果中,有28項獲省部級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青海通史》、《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格薩爾學集成》、《青海史話》等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重要的成果還有:《青海方誌資料類編》(上、下冊)、《青海簡史》、《青海經濟史》、《西寧衛志》(點校)、《青海省志·軍事志》、《青海省志·鹽業志》、《青海省志·民政志》(參與)、《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格爾木卷》(參與)、《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湟中卷》(參與)、《青海百科全書》(參與),《黃河上遊歷史與文物》(參與)、《當代中國·青海卷》、《馬步芳在青海,1931~1949》(譯著)、《青海近代社會史》、《文成公主與唐蕃古道》、《兩河之聚——文明激盪的河湟回民社會交往》等。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級課題《近百年來柴達木盆地的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王昱主持)、《明代以來黃河上游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變遷研究》(崔永紅主持)鑑定等次均為“優秀”。歷史所於1994年成功承辦了全省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史所於2008年 7月22日—27日承辦“第十一屆全國文學所所長聯席會暨地域文化多樣性與和諧社會建設研討會”,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2009年—2010年,文史研究所共獲批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一般項目3項,西部項目3項。
現任所長:馬進虎,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兼任青海回族研究會會員、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會會員、中國統一戰線學會甘肅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

藏學研究所

1982年成立塔爾寺文獻研究室,1983年改稱塔爾寺藏族歷史文獻研究所,與本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合署辦公,1987年分署改為現稱。歷任所長:陳慶英、何峰、馬林;歷任副所長:張田友、何峰。現任所長馬林。現有研究人員5名,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3人。
該所主要研究藏族歷史和現實有關重大問題。主要研究方向:一是藏族歷史文獻研究,即古藏文文獻、藏傳佛教典籍的整理、翻譯、研究;二是藏族歷史研究,主要是藏族斷代史、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藏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史、以及中央政權與各藏族地方政權關係史等;三是藏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包括運用文獻資料和社會歷史調查資料研究歷史上的藏族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等,以及各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等;四是藏族語言文學,即研究藏文語法、修辭、藏語文的規範化以及藏族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五是藏族宗教信仰,即研究藏傳佛教、藏族民間信仰及其與藏族社會的關係等。
至2007年共出版專著、譯著、工具書、古籍整理等44部,發表論文、研究報告302篇,譯文等35篇。主要專著有《蒙藏民族關係史略》、《塔爾寺概況》、《元朝帝師八思巴》、《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碑文集釋》、《中國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果洛藏族族社會》、《〈格薩爾〉與藏族部落》、《歷輩班禪年譜》、《藏傳佛教與藏族社會》、《佛學基礎原理》(藏文)、《歷史的神奇與神奇的歷史—五世達賴喇嘛傳》、《藏族生態文化》《歷輩達賴喇嘛形象歷史》、《傳統與變遷-藏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變遷模式》、《角斯部落發展史》(藏文)等;主要譯著有《漢藏史集》、《三世、四世達賴喇嘛傳》、《五世達賴喇嘛傳》、《章嘉若必多傑傳》、《東噶佛學大辭典·歷史人物類》、《夏瓊寺志》、《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偉人》、《世界風貌》、《話說地球》,主編《藏族歷代文學作品選》(藏文)、《當代藏族研究生論文精選》、《熱貢寧瑪派教派史》(藏文)等。
建所至今,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5項,國家青年社科基金課題3項,青海省社科規劃課題5項,委託課題4項。該所“九五”期間的主要研究課題有“青海藏區畜牧業經濟研究”、“玉樹藏族社會研究”、“果洛藏族婚姻家庭研究”、“青海藏族婦女”、“藏族民間信仰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本教研究”等。近10年承擔和完成的主要研究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藏族生態文化研究”、“青藏鐵路沿線藏區人文環境評估”、“歷輩達賴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研究”“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與國家政治及各級政權的政教關係的歷史與特點研究”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委託課題“華人、華僑藏胞現狀與僑務工作的關係”,香港科技大學委託課題“青海省異地扶貧研究”等。共有25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何峰、余中水撰寫的《中國藏族宗教信仰與人權》、蒲文成、何峰、穆興天撰寫的《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獲中宣部科“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陳慶英主編的《中國藏族部落》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另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2項、鼓勵獎5項。
該所研究人員曾參加“91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第四屆《格薩爾》國際學術討論會”、“海峽兩岸中國江河之源與中華民族發展學術討論會”、“97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首屆鄧小平理論研討會” 、“首屆康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安多藏族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全國首屆藏學研究與對外宣傳西藏”等大型學術會議。前任所長陳慶英還曾赴日本等國進行學術交流。現任所長馬林於2008年6月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中國藏學家代表團”出訪德國、比利時和歐盟。

法學研究所

法學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5月,是我院研究地方法學的專門機構。現有工作人員3名,其中教授1人,副研究人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
該所主要研究與青海省地方法制建設有關的現實問題。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青海地方法制建設研究;二是青海世居少數民族公民的法律素質研究;三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環境與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法律問題及循環經濟立法研究;四是青海世居少數民族民間法研究。
該所建立以來,將青海地方法制建設、青海世居少數民族法律素質、少數民族維權、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和循環經濟立法等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先後發表多項優秀研究成果。截至2010年底共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撰寫調研報告23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主持或參與省級課題3項,主持完成有關部門委託課題20餘項。總成果量200餘萬字。主要科研成果有《青海世居少數民族公民法律素質調查與研究》(專著)、《改革開放三十年青海法治建設與思考》、《論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對三江源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探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與人權保障》、《青海省法律援助資源調配與整合研究》、《藏區維穩工作從應急狀態向常態建設轉變研究》、《樹立青海意識、打造青海品牌》、《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社會法立法的軌跡與啟示》、《青海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研究》、《青海社會穩定與就業法律問題研究》、《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法治問題研究》、《柴達木循環經濟的立法構想》、《青海省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建設研究》、《和諧視野下公民法律素質與西部民族地區法治化路徑研究》、《鄉村社會的傳統與現代:藏區民間宗教、文化習俗背景下的生態法》等。科研究成果中有5項獲省級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成果獲部級優秀獎,6項成果分獲“西部法壇”二、三等獎,還有40餘項成果獲得其它各種獎項。有10餘項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級領導的肯定性指示。
現任所長張立群,女,教授。大學本科、法學學士學位。兼任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委員會特邀研究員、青海省法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特邀研究員、青海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政府政府立法諮詢員、西寧政府立法諮詢員、青海省氣象軟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法制講師團成員。

海北州研究所

海北研究所是我院成立的第一個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8年7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該研究所的成立是我省社科研究事業的一件大事,也是省委、省政府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度重視的結果;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優秀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一種新形勢;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研究所的成立也為進一步繁榮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推動社科研究面向實際,深入進行州情、縣情、鄉情調研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時對於我們依託課題研究,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對於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青海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
海北研究所的主要職能是:緊緊圍繞我省和海北“十二五”規劃目標,著力研究影響海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問題;研究推進海北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進步面臨的問題;對海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情況進行跟蹤調研,圍繞海北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為海北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研究回答幹部民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是: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海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海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海北州委政研室,州委政研室主任包正清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5名。

海南州研究所

海南研究所是我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9年12月3日正式掛牌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發揮我院人才資源優勢,加強課題研究,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建議和理論支持,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合作的結晶;也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
研究所主要職能:著力研究海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進海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跟蹤調研,並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圍繞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海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海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研室,州委副秘書長、州委政研室主任王佐發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4名。
2010年,合作完成《海南模式對實現青海省牧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啟示》研究報告1篇,協辦了“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農牧業建設論壇暨第六屆全國社科農經網路大會”在海南州的“生態畜牧業發展介紹會”及有關企業觀摩視察活動。

黃南州研究所

黃南研究所是我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8年10月28日掛牌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發揮我院人才資源優勢,加強課題研究,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建議和理論支持,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合作的結晶;也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
研究所主要職能:著力研究黃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進黃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跟蹤調研,並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圍繞黃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黃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黃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陳玉珊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1名。
自2008年成立以來,黃南研究所先後完成了7個重點調研課題。尤其是2010年完成的《藏區維穩工作由應急狀態向常態轉變研究》,得到了省委強衛書記“此篇報告寫得很好,一些建議值得採納”的批示。

民族宗教研究所

1978年10月成立民族宗教研究室,1996年6月改為現稱。屬我院具有地方特色的優長學科研究機構之一。先後有22名研究人員在所內工作。歷任所長:劉醒華、蒲文成、穆興天;歷任副所長:蒲文成、拉毛扎西、穆興天、呂建福、拉毛措、馬連龍。全所下設民族研究、佛教研究和伊斯蘭研究3個組,資料室1個。現有研究人員7名,由藏、回、土、撒拉四個民族組成,其中譯審1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圖書館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
該所以世居青海的藏、土、蒙古、回、撒拉5個少數民族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其各種文化現象以及相關的民族宗教理論和民族宗教問題。
多年來在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理論與政策、藏傳佛教、秘密佛教、伊斯蘭教、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共承擔中華社科基金課題6項,省社科基金課題10項,委託課題15項。先後進行了我國藏區社會歷史、宗教和藏傳佛教教派、我省農牧區民間信仰與兩個文明建設、1996年全省宗教大調研、1999年全省民族問題大調研、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回族教育問題等大型調研工作。至2008年共出版專著、譯著39部,發表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318篇,資料及其他成果17種,文字總量約960多萬字。主要專著有《中國密教史》、《覺囊派通論》、《甘青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概況》、《藏傳佛教與藏族社會》、《青海少數民族》、《大日經研究》、《批判精神》、《章嘉國師傳》、《歷代達賴喇嘛與中央政府的關係》、《藏密溯源》、《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研究叢書·瑪沁縣·藏族卷》等;合作編寫《藏文古體詩格舉例彙編》、《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鑑》、《歷代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青海百科大辭典》、《佛教二百題》、《中國百縣市調查·湟中卷》、《青海藏族人口》、《中國民族人口(二)》、《鄧小平民族理論與實踐》、《藏族生態文化》、《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專題研究》、《鏡鑒-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回顧》、《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研究叢書·互助縣·土族卷》、《中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土族卷·大莊村》等;主要譯著有《七世達賴喇嘛傳》、《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佑寧寺志》、《如意寶樹史》(合作)、《西藏簡明通史》《夏瓊寺志》等;參加了《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青海百科全書》、《青海百科大辭典》、《藏族大辭典》等20餘部書籍的撰寫工作。共有3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1項,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9項、三等獎8項、鼓勵獎8項。另有1項成果獲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有15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
該所在搞好具有青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注重現實問題研究,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從2000年至今,共完成現實套用對策方面的研究成果30餘項,有20餘項成果獲得中央統戰部和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肯定。
現任所長馬連龍,譯審。大學本科、文學學士學位。兼任青海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歷任政協第九屆青海省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第十屆、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哲學社會學所原名為哲學研究室,成立於1978年10月,1980年更名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室,1986年6月更名為哲學研究所,1990年9月改為現名,是我院哲學研究及社會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先後有28名研究人員在所內工作。歷任所長:隋儒時、魏興、朱玉坤;歷任副所長:陳依元、邢海寧、徐明、拉毛措、劉成明。現任所長拉毛措。現有研究人員7名,其中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5名、助理研究員1名。
該所主要研究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重大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主要研究:一是婦女與婚姻家庭問題,兼及社會性別研究;二是民族與宗教問題;三是黨史黨建問題(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四是區域人口問題;五是西方哲學等。
長期以來,哲學社會學所立足本省,以哲學、黨史黨建、民族社會學、宗教社會學、人口社會學、婦女社會學為重點研究學科,推出了一批具有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截至2010年底,出版學術專著(含參與)22部,論文集3部,教材10部,工具書5部,發表學術論文741篇,調研報告77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有18項成果獲省部級優秀成果榮譽獎和二、三等獎,有2項成果獲國家七部委入選獎,《劉少奇經濟思想研究》等著作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
現任所長:拉毛措,女,藏族,研究員,法學碩士。兼任青海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青海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青海省婦女研究會副會長。2004年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2009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曾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常委。

調研基地

樂都縣李家鄉省情調研基地

我院第一個鄉級“省情調研基地”樂都縣李家鄉調研基地於2008年7月24日正式掛牌。建立省情調研基地是我院開門辦院的新嘗試,為我院深入進行州情、縣情、鄉情調研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平台,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優秀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一種新形式,也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省情調研基地的建立,必將為推動全院的科學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黃南州省情調研基地

黃南研究所是我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8年10月28日掛牌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發揮我院人才資源優勢,加強課題研究,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建議和理論支持,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合作的結晶;也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
研究所主要職能:著力研究黃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進黃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跟蹤調研,並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圍繞黃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黃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黃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陳玉珊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1名。
自2008年成立以來,黃南研究所先後完成了7個重點調研課題。尤其是2010年完成的《藏區維穩工作由應急狀態向常態轉變研究》,得到了省委強衛書記“此篇報告寫得很好,一些建議值得採納”的批示。

海南州省情調研基地

海南研究所是我院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9年12月3日正式掛牌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發揮我院人才資源優勢,加強課題研究,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建議和理論支持,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合作的結晶;也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
研究所主要職能:著力研究海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進海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跟蹤調研,並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圍繞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海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海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委政研室,州委副秘書長、州委政研室主任王佐發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4名。
2010年,合作完成《海南模式對實現青海省牧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啟示》研究報告1篇,協辦了“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農牧業建設論壇暨第六屆全國社科農經網路大會”在海南州的“生態畜牧業發展介紹會”及有關企業觀摩視察活動。

海北州省情調研基地

海北研究所是我院成立的第一個州地研究所和“省情調研基地”之一,於2008年7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該研究所的成立是我省社科研究事業的一件大事,也是省委、省政府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度重視的結果;是社科研究機構實現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優秀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一種新形勢;是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錘鍊科研隊伍的有效途徑。研究所的成立也為進一步繁榮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推動社科研究面向實際,深入進行州情、縣情、鄉情調研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時對於我們依託課題研究,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對於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青海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
海北研究所的主要職能是:緊緊圍繞我省和海北“十二五”規劃目標,著力研究影響海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問題;研究推進海北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進步面臨的問題;對海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情況進行跟蹤調研,圍繞海北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為海北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研究回答幹部民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方式和目的是: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研究資源,開展多方面、寬領域合作,不斷提高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成為社科理論為海北建設服務的典範,成為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理論研究陣地。
海北研究所(省情調研基地)設在海北州委政研室,州委政研室主任包正清同志任所長,現有工作人員5名。

地理位置

地址:西寧市上濱河路一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