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槓林村

青槓林村位於貴州省凱里市大風洞鄉西大門,轄10個村民小組,380戶,1621人。全村境內共有合法企業11家。2008年,青槓林村分別被省委、州委、市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同年被州委、市委評為“先進單位”等稱號。

基本信息

青槓林村

青槓林村位於貴州省凱里市大風洞鄉西大門,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380戶,1621人。青槓林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360省道穿境而過,境內礦產自然資源豐富,年產石灰石2萬餘噸,鋁礬土2000餘噸,鐵礦石500餘噸。目前全村境內共有合法企業11家。2008年,青槓林村分別被省委、州委、市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同年被州委、市委評為“先進單位”等稱號。近年來,青槓林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目標,積極打造經濟發展型文明村,使該村的新農村建設奏響“步步高”。2009年上半年全村農業總產值5萬餘元,同比增長0.5%,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45%。——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青槓林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主線,把認真落實農業生產有關政策與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結合,著力解決影響農業、農村發展的技術、資金等實際難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是培育新型產業。在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蔬菜、玉米等傳統特色產業的同時,重點培育發展竹筍種植、規模養豬、養魚等產業,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並以此為契機,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繼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逐漸形成一村一品,實現面積上規模,品質上檔次。目前,該村有示範基地4個(養豬、養魚、竹筍種植、蔬菜種植),其中蔬菜基地50畝;竹筍基地30畝;養魚4戶3000餘尾;養豬46戶,750餘頭。有效帶動了周圍農戶發展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該村認真培育發展農業領頭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培育了養豬、養魚等農業龍頭企業,並先後成立了蔬菜產業協會、竹筍產業協會、礦業協會,帶動農戶100餘戶,使協會成為產業經濟發展的橋樑和紐帶,讓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的企業和農戶享受到了協會經營所帶來的效益,有效帶動和促進了相關社會事業的發展。——惠民工程不斷拓展。圍繞“保民生”目標,該村以解決道路不通、飲水困難、灌溉不便為切入點,切實把惠民工程落到實處。一是加快實施通組連戶道路工程。2004年至2006年,維修全村公路12條;2007年修通組公路2條,實現了組組通公路,2008年硬化了通村公路650餘米,解決了全村農民民眾的交通困難;2009年分別安排硬化苦裡井組2100米、溫河組1700米、青槓林組700米的連戶路。目前,苦裡井組已完成1500米,溫河組已完成1500米,青槓林組已完成500米。二是解決農民民眾飲水工程。2008年,村兩委積極爭取資金,投入5萬元,完成了白臘沖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32戶農民民眾的人畜飲水困難。為格寶沖、長坡、跑馬田等組接通大風洞集鎮水網,實現了本村組組通自來水。三是解決農民民眾稻田灌溉工程。過去格田水庫一直灌溉到青槓林村,由於地質災害,格田水庫渠道損毀嚴重,無法引水灌溉青槓村耕地。為保證農田灌溉,2008年,村兩委積極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繫,2009年灌溉工程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村風文明不斷進步。青槓林村把培育文明村風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不斷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等活動,倡導農村文明新風,該村現有市級“十星級文明戶”60戶。為進一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開展了主題為“唱響和諧主旋律,歡聲笑語新農村”的農村文化活動,在全村建立起民眾自辦的宣傳文化陣地,較好地實現了農民的自我學習、自我娛樂、及自我教育,掀起了宣傳、學習文化的新熱潮,積極為農戶送法制、送科技、送文化活動。同時,進一步加強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積極建立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室,豐富了民眾的文體生活,使村風不斷文明、村貌不斷靚麗。——民主管理不斷完善。青槓林村“固本強基工程”深入實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建立健全了“兩委”聯席會、村民議事會、村民代表會制度。一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注重選配村級班子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把政治素質好、民眾擁護、自身致富和帶領民眾致富能力強的能人選進村委班子,讓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二是健全完善駐村幹部的工作機制。以駐村幹部為指導,著力引導、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村民議事規程等有關農村民主管理的體制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並通過成立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更好地體現和保護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及監督權,不斷激發廣大農民民眾參與民主政治建設的熱情,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工作發展上水平。[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