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市郝家橋鎮王家嘴村合作社

在她的帶領下,全村民眾搞建築、建高效溫棚,發展高效農業,使村民人均收入達5000元,集體收入20萬元,成為靈武市的模範村。 2004年,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全區優秀村支部書記”榮譽稱號。 2007年,被授予“自治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女帶頭人”榮譽稱號。

合作社概括

王家嘴村人多地少,民眾增收始終困擾著村兩委班子,要想走出這樣的困境,必須在科技種植上下工夫,2002年在王家嘴村創建二代高效日光溫棚基地,當時由於民眾對傳統種植的依賴,對種植溫棚無信心,村委會拿出資金鼓勵部分民眾到銀川市塔橋村,玉泉營、青銅峽等地實地考察學習,激活了民眾的積極性,後在市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在12隊建立起了50座日光溫棚,當年每棚創收7000多元,在這樣好的利潤誘惑下,更加堅定了村委領導班子的決心。2003年村兩委班子帶領13、14、15隊民眾建了巾幗種植示範區,從此打開了王家嘴村科學種植的新局面。

主要事跡

朱秀娟,1951年出生,漢族,女,靈武市郝家橋王家嘴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在她的帶領下,全村民眾搞建築、建高效溫棚,發展高效農業,使村民人均收入達5000元,集體收入20萬元,成為靈武市的模範村。2004年,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全區優秀村支部書記”榮譽稱號。2006年,授予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榮譽稱號。2006年,在全區“爭優創先”活動中,被評為優秀婦聯幹部。2007年,被授予“自治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女帶頭人”榮譽稱號。
一、建合作社,促增收
作為合作社,始終秉承“興一個產業、帶一片農戶、富全村經濟”的發展理念,學習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不斷提高社員成員的創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了幫助更多民眾發家致富,2005年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王家嘴村蔬菜合作社,並按照“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建立和完善了組織內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理事會、監事會工作等機制,改變了過去農民單槍匹馬增產不增收的難題,而且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成功對接,擴大了輻射範圍,推動了農業產業化,提高了整體效益。
發揮支部加合作社的職能作用,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引進新特品種,拓寬銷售渠道,進行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合作社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不斷提高全社民眾致富能力。先後組織全社農戶外出觀摩學習12場800多人次,邀請市農業技術人員舉辦高效日光溫棚、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種植專題講座22場次,舉辦各類勞務技能培訓班25場次,為民眾發家致富插上了科學的“翅膀”; 合作社以本村10多名農業生產“土專家”為主體,聯繫有關農技專家組建了王家嘴科技服務隊,經常性的深入到田間地頭、挨家串戶解決社員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為民眾致富提供技術支撐;針對蔬菜各種病害增加,導致投入增加,收入減少的實際情況,合作社引導農戶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先後引進了吊瓜、荷蘭西紅柿、再生茄子、以色列辣椒淑等20多個蔬菜新品種,最佳化了種植結構;為了解決管理混亂、建立健全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採摘的“六統一”制度,依託新農村信息服務平台,定期向社員傳送市場和技術信息,並積極扶持了一批示範戶,培養了一批市場經紀人,形成了產、銷一條龍服務的格局。現全村有264戶蔬菜種植戶加入了合作社,年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民眾高興的說“合作社給我們提供信息和技術,幫助我們找市場,解決了以前種難、賣難的問題,並提升了市場價格,使我們得到了實惠,加入合作社就是好。”
二、救災幫難,再創新業
王家嘴村菜農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家家住上了嶄新的磚房,擺脫了以往貧困,但沒有忘記四川汶川的兄弟姐妹,社員們自發的陸續向災區捐款一萬多元,表達了自己對災區人民的情意。為農村國小捐款2000多元,為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時抓住市計生委貧困母親救助工程,借村支部之力,先後借款12萬元,為30戶貧困家庭建立了390間日光溫棚,使其擺脫了貧困。2008年5月與自治區農牧廳在我村創建第五代324間高科技溫棚技術示範項目,請來了山東科技技術員,對我社種植蔬菜的民眾,進行了第五代溫棚技術栽培、管理,以及病蟲害的防治培訓,參加人數450人左右,為我社今後溫棚種植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2009年合作社社員金學忠帶領本社社員利用學到的溫棚栽培技術到吳忠市東塔鄉,石弗寺村、塔寺村、李園村共承包91座溫棚,面積達300畝,解決了當地溫棚因為不懂技術無人種植的局面,也為當地農民帶來收入。
如今王家嘴村合作社帶領廣大社員,以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載體,以黨的富民政策著手,在現有的基礎上滿懷信心的爭取跨入全區十大種植特種片區之一。藉助5代高科技示範園區引進山東等地高新品種,把合作社的種植規模做大做強,爭取為早日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新農村而不懈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