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歌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 清唱劇創作最有成績的作曲家首推亨德爾。 他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劇創作上的高峰。

基本信息

靈歌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宗教音樂
基督教音樂

相關連線

彌 撒 曲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15世紀以前,是沒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紀改為由清唱和管風琴交替進行。17世紀起採用管弦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歌詞用拉丁文。結束時的唱詞有“Ite,Missaest”(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來。彌撒曲分普通、特別、安魂、婚禮、主教等類型,以普通彌撒用途較廣,通常包括垂憐曲、榮耀經、信經、聖哉經或三聖經、祝福經、羔羊頌等六個樂章。
宗教改革之後,彌撒曲已非天主教專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們也常採用彌撒曲的形式進行創作,內容和結構也有所變化。著名的彌撒曲有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貝多芬《莊嚴彌撒曲》等。

受 難 曲

大型聲樂曲。以四福音書中記載的主耶穌受難的過程為內容,從最後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釘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紀)的受難曲以格里高利聖詠組成,用戲劇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紀,復調音樂代替了聖詠。巴赫的《約翰受難曲》(1723)和《馬太受難曲》(1729)是受難曲創作的巔峰。
後世鮮有重要的受難曲問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蘭作曲家彭德雷茨基於1966年作的《路加受難曲》。

清 唱 劇

將聖經中的經文譜曲,用合唱、獨唱、重唱與樂隊演出的、有人物、有情節、有劇情的清唱表演稱之為“清唱劇”,又稱“神劇”、“聖劇”。
十六世紀後半葉,聖菲利浦·內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禮堂內演出了清唱劇,並定為制度,清唱劇由此產生。以後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劇的發展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清唱劇的風格與歌劇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敘調、詠嘆調和合唱來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劇沒有戲劇動作和戲劇表演。清唱劇的合唱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處於全劇的中心地位。這一點清唱劇和受難曲相似,與受難曲不同的是:受難曲主要是描繪耶穌的受難過程,而清唱劇的範圍則沒有限制。
清唱劇創作最有成績的作曲家首推亨德爾。他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劇創作上的高峰。古典時期海頓的《創世紀》和浪漫時期孟德爾頌的《以利亞》都是清唱劇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劇以奧涅格的《大衛王》 (1921)和科達伊的《匈牙利詩篇》(1923)為最著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