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莎樂美

尼采希望娶莎樂美為妻,但莎樂美拒絕了他的求婚。 尼采對西方頹廢文化的批判,在與莎樂美的長談中得到了交流。 作為他的助手和密友,莎樂美參與了這一偉大的探索,並將她的餘生獻給了這一事業。

經典評價

“俄羅斯流亡貴族的掌上明珠、懷疑上帝的叛逆、才華橫溢的作家、特立獨行的女權主義者、不守婦道的出牆紅杏、為尼采所深愛、受弗洛伊德賞識、與里爾克同居同游。”——《在性與愛之間掙扎:莎樂美回憶錄》

人物生平

莎樂美與尼采

1882年,德國哲學家雷波把尼采的作品送給剛從俄羅新來到義大利的莎樂美閱讀。莎樂美閱讀之後,非常敬佩。4月24日,38歲的尼采抵達羅馬,在梵蒂網聖彼得大教堂見到了莎樂美。尼采沒有想到莎樂美是如此的美麗驚人,當天就向她求婚,遭到拒絕。尼采沒有沮喪,又於5月13日,在洛桑,再次向她求婚,再次遭到拒絕。被拒後的尼采提議莎樂美、當時也在場的雷波和他本人照張合影。得到贊同後,他一定要莎樂美和雷波按照他的要求拍照。照片的正中是輛小馬車;莎樂美坐在小馬車左側的廂板上,手裡拿著一根由尼采交到她手中的丁香樹枝(權且作為鞭子);尼采堅持要她把樹枝高高舉起:尼采神采飛揚地站在前面拉著車槓子,雷波站在尼采與莎樂美之間。一根麻繩把他和尼采纏在一起,象徵他倆是拉車的馬。
尼采對莎樂美一見鍾情,除了她的美麗之外,還因為她的才華和她那高雅的氣質。這位智慧超群的女人與他的感覺和思想頗為一致,他正在尋找衣缽傳人,認為莎樂美是最合適的人選。而莎樂美只是被尼采的天才所吸引,她曾這樣評價尼采:“尼采的個性充滿英雄氣質,這也是他最基本的、前後一致的特點,他的所有個性和情慾都打上了英雄印記。我們將會親歷他作為全新宗教的福音使者之閃亮登場。”她很少對第二個男人有這樣的評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終尼采一生,知己僅她一人。
尼采希望娶莎樂美為妻,但莎樂美拒絕了他的求婚。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精神上的伴侶,他們在哲學、宗教等學術領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對尼采來說,和莎樂美的相處是一段“痛並快樂著”的難忘歷程:一方面,他們在思想和心靈上能抵達對方的靈魂深處;另一方面,在情愛上,莎樂美一直奉行“精神上的好感絕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這讓尼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
尼采作為男人並不吸引莎樂美,8月26目,莎樂美離開陶騰堡,與雷波前往施邸伯,他們沒有禮貌性地邀請一下尼采。尼采於11月15日前往巴塞爾,向區賦蘭夫婦宣布他與莎樂美的關係徹底結束。至此,距他第一次在聖彼得大教堂見到莎樂美還不滿7個月,莎樂美便把崇拜給了尼采。
1883年2月,與莎樂美分手後僅隔3個月,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誕生,這部巨作橫掃基督教千年教導培養的精神奴性,譜寫了一曲光耀人類思想史的自由主義的人性壯歌。德國作家薩爾勃說過,莎樂美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可以這樣說,沒有莎樂美,或許就沒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莎樂美與弗洛伊德

50歲那年,莎樂美認識了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她的才華和智慧深深吸引了弗洛伊德。她成為弗洛伊德的親密助手,並保持了終身的友誼。在一張關於弗洛伊德診所的照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書架的上方掛著一張莎樂美的照片。

莎樂美與里爾克

1897年,莎樂美結識了比她小15歲的里爾克。當時,里爾克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年輕詩人,文弱而自負。莎樂美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個性發展和詩歌創作。他們真摯地相愛著。“如果說我是你這幾年裡的太太,那是因為你是我生活中第一個真正的男人。”莎樂美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里爾克最著名的情詩也是為莎樂美而作。因為年齡和性格的差異,他們的愛並沒能持續多久,分手成了必然。里爾克病逝後,莎樂美出版了《萊納·馬利亞·里爾克》一書,成為後人研究里爾克最詳實的資料。
里爾克,在詩中傾訴了對莎樂美的愛慕: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會看見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會聽見你。
即使沒有腳,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沒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會抓住你。
我將用我的心抓住你,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
我的腦筋會圍著你轉動不停,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進我的腦海,我也會用血液把你負載。

歷史評價

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除了3位大師外,莎樂美還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男性。他們中不少人也狂熱地愛上了她,或與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奇怪的是,在每段感情結束時,受傷的往往不是莎樂美。也許這是因為莎樂美始終將命運的韁繩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我行我素,自在自為。她從沒想過要征服誰。她與那些著名人士只是“思想的挑戰與應戰的關係,理解與被理解的關係,思想的給予與思想的回應的關係”。
不管怎樣,她對尼采、里爾克和弗洛伊德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尼采對西方頹廢文化的批判,在與莎樂美的長談中得到了交流。尼采多次為遇到這樣一個與他的思維方式如此相似的人而感到慶幸。里爾克的詩展現了現代人靈魂的痛苦,在尋找新的踏實感時,他失去了方向。與莎樂美的交往使里爾克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可能。弗洛伊德劃時代地探索了人的無意識的力量,重新勾畫了人的形象。作為他的助手和密友,莎樂美參與了這一偉大的探索,並將她的餘生獻給了這一事業。對這3位大師而言,莎樂美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後,就為這個世界產下了一個精神的新生兒”。
擁有出眾的才華
即使撇開她這些不同尋常的交往經歷,莎樂美依然能憑藉她本人出眾的才華和豐富的著述贏得自己的歷史地位。1885年,年僅24歲的莎樂美發表了小說處女作《為上帝而戰》。小說通過對一個自由靈魂的陳述與救贖,以富於哲理的對白,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旦失去對上帝的信仰,人類將會怎樣?”小說從多方面反映了教會傳統教條式的上帝形象與渴望衝破束縛、爭取自由的人們在世界觀上的矛盾和衝突。小說剛一問世就引起了文學界的極大關注。德國文學理論批評家索格爾曾在他的著述《詩與時代的詩人》中用了整整一章來闡述莎樂美的象徵主義、新小說派、反潮流以及順應潮流的觀點。
然而,因為她曾與3位大師有過的關係,人們對她的評價很容易就會偏離方向。一位與她同時代的批評家甚至這樣說:“無論莎樂美走到哪裡,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精神和情感的疾風暴雨,造成一條湍流。”但是,我們從她的這本回憶錄中看到,莎樂美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多少個偉大的人迷戀著她,卻沒有一個能夠擁有全部的她。這就是莎樂美努力追求並捍衛個人人格獨立和自由的一生。
-----------(本書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吳錫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