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鍍鎳

主要用作防護裝飾性鍍層。鎳鍍層對鐵基體而言,屬於陰極性鍍層。其孔隙率高,因此要用鍍銅層作底層或採用多層鎳電鍍。從普通鍍鎳溶液中沉積出來的鎳鍍層不光亮,但容易拋光。使用某些光亮劑可獲得鏡面光亮的鎳層。它廣泛用於汽車、腳踏車、鐘錶、醫療器械、儀器儀表和日用五金等方面。含有一部分氯化物的硫酸鹽-氯化物溶液,稱為“瓦特”鎳鍍液,在生產中套用最廣。

簡介

nickel plating

nickel (electro)plating;electro nickelling

借電化學作用,在黑色金屬或有色金屬製件表面上沉積一層鎳的方法。可用作表面鍍層,但主要用於鍍鉻打底,防止腐蝕,增加耐磨性、光澤和美觀。廣泛套用於機器、儀器、儀表、醫療器械、家庭用具等製造工業。將製件作陰極,純鎳板陽級,掛入以硫酸鎳、氯化鈉和硼酸所配成的電解液中,進行電鍍。如果在電鍍液中加入萘二磺酸鈉、糖精、香豆素、對甲苯磺胺等光亮劑,即可直接獲得光亮的鎳鍍層而不必再拋光。

PCB中的電鎳

一:電金前工序-電鎳

在PCB生產中,電鎳一般是為下一步工序電金所做的鍍層,當然也有單純鍍鎳。為什麼要在電金前先鍍一層金屬鎳呢?這要視乎金屬活動性而決定,經此工序以保證產品的穩定性。

電鍍鎳常見故障現象及分析

1、鍍層有針孔、麻點與脫皮

鍍層有針孔、麻點與脫皮是電鍍中最常見的故障,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1)熱處理工藝不當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零部件表面粘附的防鏽油脂、切削液、機械油、潤滑油脂、磨削液、脫模劑等與塵埃、打磨粉塵混粘在一起,形成較厚的污垢。若熱處理前未將以上污垢除去,則其淬火燒結成頑固的固體油垢後除油除銹很難清洗乾淨,施鍍時氣泡附著其上使鍍層形成氣體滯留型針孔。

(2)鍍前處理不良

熱處理工件表面不可避免地會粘附一層油污,當灰塵落在表面上,並與油脂混粘在一起,時間久了很難清洗乾淨,從而使工件表面形成不明顯的細小油斑,施鍍時氣泡滯留其上形成針孔。另外採用網帶式電阻爐淬火時,工件表面的油污與灰塵等雜質顆粒混粘在一起,燒結成頑固的固體油垢,硝鹽回火時,以上油垢又與硝基鹽形成頑固的熱聚合物,電鍍時很難把以上污物徹底除淨,氫氣泡易粘附在污物上面,難以排出,從而使鍍層產生針孔與麻點現象,且隨著氣泡逐漸長大,鍍層會自動脹破,產生脫皮現象。

2、裝配加工時鍍層起皮脫落

此類故障主要有兩種可能原因,一是鍍層與基體附著力不佳,二是鍍鎳層脆性大,延展性小。

若熱處理不當產生難以清除的污垢或鍍前處理不徹底,污垢夾雜在基體與鍍層之間,使鍍層與基體結合力很差,後續裝配加工時,易起皮脫落。

當光亮劑配比不當或質量差、pH值太高、陰極電流密度太大及鍍液溫度過低時,都會造成氫離子在陰極還原後,便以原子氫的狀態滲入基體金屬及鍍層中,使基體金屬及鍍層的韌性下降而產生”氫脆”現象。另外,當鍍鎳液中的金屬雜質及分解產物過多時,也會使鍍層產生“氫脆”現象。

3、耐腐蝕性差

由於鍍鎳層的孔隙率高,只有當鍍層厚度超過25 m時才基本上無孔。因此薄的鍍鎳層不能單獨用來作防護性鍍層,最好採用雙層鎳體系。

4、電鍍產品表面及內孔掛綠

電鍍後採用VCF一385防鏽切削液對鍍層進行封閉處理,當防鏽切削液乾燥後,在產品上便形成掛綠的不良現象。

5、產品內孔露銅色

由於光亮鎳鍍液的深鍍能力不如氰化鍍暗銅的好,電鍍後亮鎳鍍層在產品內孔部位不能完全把銅鍍層復蓋,故造成產品內孔露銅色的不良現象。

工藝

電鍍鎳電鍍鎳

工藝(Craft)是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製成品的方法與過程。 制定工藝的原則是:技術上的先進和經濟上的合理。由於不同的工廠的設備生產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練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對於同一種產品而言,不同的工廠制定的工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工廠在不同的時期做的工藝也可能不同。可見,就某一產品而言,工藝並不是唯一的,而且沒有好壞之分。這種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和現代工業的其他元素有較大的不同,反而類似藝術。有人將工藝解釋為“做工的藝術”。

簡介

詞目:工藝

拼音:gōng yì

英文:Process【Oxford:method, esp one used in industry to make sth 方法;(尤指)工藝流程】

1.[Process]∶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方法、技術等創造新工藝

2.[craft]∶手工藝。即需要手工技巧或運用藝術技藝的職業、行業或工作工藝品

手工工藝

亦指某種技能。 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凡此數公,皆負當時才名,而兼擅工藝。”《新唐書·閻立德傳》:“父 毗 ……本以工藝進,故 立德 與弟 立本 皆機巧有思。” 元王禎《農書》卷二一:“ 孫德施 賦云:‘惟工藝之多門,偉英麗乎創形。’”

木雕工藝

2. 工藝及工藝檔案。

工藝(process)

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方法、技術等。如:創造新工藝,製造新產品。也就是一個過程中用到的方法和技術,通常是從概念到實物或從材料到到產品的過程里所用到的方法和技術都可以稱為工藝。

工藝檔案

工藝檔案是主要是把如何在過程中實現成最終的產品的操作檔案。套用於生產的叫生產工藝檔案, 有的稱為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也有稱為作業指導書(Work Instruction),台灣和日本人喜歡把前者叫工藝檔案,而歐美人喜歡把後者當成是我們說起的工藝檔案,兩者只是習慣叫法上的差別,其實所展現的內容沒有太大的差別。

一整套工藝檔案應當包括:工藝目錄、工藝檔案變更記錄表、工藝流程圖、工位/工序工藝卡片。工藝目錄,指整檔案的目錄;重要的是需要標明當前各檔案的有效版本,這個很重要。變更記錄,通常是在檔案內容變更後,進行走變更流程的記錄,這些主要內容有:變更的內容頁名稱、變更的依據檔案(通常為ECO)編號、變更前和變更後的版本。流程圖(就像做菜一樣,要先買菜,洗菜,切菜,炒菜,最後才是吃菜,也就是指事特定的內在邏輯先後順序關係,建立在事物的物理模型基礎之上)當然必要時提供這些流程中的操作者及對操作的素質要求,需要幾個人力,每一個工序要花多少時間,操作要點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用什麼特殊工具,都是按流程圖為基礎來展開的。工位/工序的工藝卡片,就是具體到每一個環節,通常為操作者使用,同時要寫明本工位(或工序)名稱,前工位(或工序)名稱,後工位(或工序)名稱,用什麼材料,用什麼工具,操作中要注意哪些事項,執行要達到什麼標準,更多的主要內容是操作步驟順序和方法。

工藝檔案編寫

材料清單(BOM,Bill Of Materials)是工藝檔案編寫的重要輸入之一。沒有BOM萬事難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BOM就不知道用什麼材料來做(當然新工藝技術開發過程中有一項,就是如何選材料,這屬於工藝開發);如果沒有BOM,材料如何管理?材料的供應商清單如何列表?材料的成本如何算?材料的最長交貨周期怎么確定?等等很多工作都基於BOM而來。產品的總體結構相關的設計輸出的圖紙、相關技術參數、相關的質量驗收標準也都是工藝檔案編寫的重要輸入信息;如果是用以編寫生產工藝檔案的話,在設計階段輸出的總裝工藝說明、總裝工藝要要、部件安裝標準等也都成為生產工藝檔案編寫的輸入信息。

如果在輸入信息相對較為完善的情況下,編寫生產工藝檔案,就是首先按流程圖的要求,對整個過程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流程勾畫,流程圖要細分到什麼樣的標準?這也是人們常以界定的事,但通常都是以確定成一個工位(或工序)的工作量而定。對於流水生產線的工位(或工序)通常配合還要做一個生產線的布線(Layout)檔案,用以平衡生產線的工作量, 如果不是流水生產線,一般以一個工位操作的材料不要超過6種(個人經驗),如果超過,工作量或者操作的複雜程式就提高了,那么工藝的合理性就會降低。工位的工藝卡片,就是按流程中的工位進行一對一地編寫,一個工位一般是一張工藝卡(必要時配上圖片說明,或附屬檔案),每張卡片上的產品型號、產品版本、檔案編號、工位名稱和前後工位的名稱都要與流程圖相對應,但是每張工藝卡片的版本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因為每張工藝卡可都存在內容變更的可能(主要是操作方法),也有可能是相關聯的幾張卡片都有變更。

如果要使工藝檔案真正行之有效,是需要經過初稿---驗證---最佳化---最終定型,所以也是有專人編寫,專人審核,專人批准,當然在編寫審批的過程中難免少不了一些要為改進提供參考的問題記錄及解決辦法建議的表單產生。

如果編寫在設計階段為編寫生產工藝輸出的工藝性檔案,可以簡單一些,或不按產品(或整機系統)的安裝順序來編寫,可以是按各自學科的內容來編寫,按功能模組來編寫,因為絕大多數的設計人員對於生產過程的邏輯合理性的考究水平是比較底下的。也正因為如此有很多公司在建立開發團隊時,就安排一個生產工藝人員,在團隊中指導設計人員輸出的工藝性指導檔案對生產邏輯過程的合理性,也有更直接就讓生產工藝人員直接就在設計完成輸出生產工藝檔案而省略了設計輸出工藝這一塊(個人認為:這種工作方法推行難度大,工藝檔案的工作量大,而又要在較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地寫出來,合理性肯定大大降低,就成了為寫檔案而寫檔案,實質性的作用大打折扣)。總之工藝檔案的編寫技術,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的。

其它檔案

過程失效模式與分析(FMEA,研發的為DFMEA,生產製造的PFMEA);控制計畫(Control Plan),生產布局(Layout),操作人員工藝培訓記錄表,生產首件確認記錄表,工藝更新改進臨時記錄,生產質量不良記錄與分析,原材料檢驗記錄表。(如果在汽車製造行業,相關的檔案還會更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