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稽古

”“天災人禍”,天災在前,人禍在後。 《恩縣誌》記載,雷稽古在應天織造任上“公帑匱詘,悉心措辦,無閒晝夜,遂以疾苦告歸。 雷稽古,字汝徴,恩縣人氏,大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仕至應天府丞”,曾任“監察御使”多年,人稱“八府巡按”。

人物生平

雷稽古,字汝征。恩縣雷集村人。
雷稽古自幼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和薰陶,十多歲即入恩縣學宮讀書。童年的雷稽古天資聰慧,且又十分頑皮,至今民間還流傳著雷稽古給城隍披枷帶鎖“審城隍”,城隍被逼的到城外安家的故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雷稽古參加戊午科會試,得中舉人。
明嘉靖三十八(1559)年己未科殿試,得中第三甲第十六名進士,被任命為平陽府(今山西臨汾)推官(官名,相當於現在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父親雷電在兒子上任前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勉勵他說:“廉、平、謹、恪、正,以忠成孝也。”清廉、公平、謹慎、恭敬、正直既是為官之道,亦是做人之本,可謂金石良言,字字珠璣。雷稽古能夠在政治腐朽的明代晚期成為一名好官、清官與他所受的家庭影響是分不開的。在雷稽古被封為監察御史後,他的父親雷電被追封為文林郎,母親張氏贈孺人。
到任伊始,雷稽古即著手審理積壓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發現包括前任已經審結中案卷中,有些案卷的人證、物證都不充分。對疑點多的案件,則予以重新審理。一些冤假錯案都得到了及時平反,雷稽古因而得到了“雷青天”的讚譽。雷稽古的才幹和政績得到內閣大臣高拱的賞識,不久即被提拔升為監察御史(《恩縣誌》“讞獄多平反,擢監察御史”)。
隆慶三年(1569)春二月,雷稽古為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撫湖南、湖北諸省。在明代設十三道監察御史110人,為正七品官,分區掌管監察,稱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稱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斷,由於手中的參劾權力,而又可以風聞言事(根據傳言向皇上報告),官位雖不高,但權勢很重。雷稽古到任後在清查官倉備荒倉谷時發現多處屯糧數額與賬冊所記載數目不符,且短缺數目較大,甚至竟然發生地方官在穀倉下部鋪墊稻草,上頭再撒上穀子的做法來遮掩真相,企圖矇混過關。還有的公然違背律令,備災用的儲備糧食以銀錢代收,這是和當時的征繳制度公然相違背的,而銀兩亦未足額徵解到國庫等弊端。地方官員極盡拉攏誘惑之能,但雷稽古不為所動。十二月初四日,雷稽古、劉愨(音:què)聯名上奏:“所屬府州縣官積穀不如數者罰俸,少三分者罰俸二月,少五分者罰俸半年,少六分、七分者罰俸一年,少八分、九分者例應降調,姑罰俸一年。”不久朝廷即批覆準許。隆慶四年(1570年)湖北、湖南大旱,造成糧食欠收,災民流離失所。據《荊州府志·災異志》記載: “庚午(1570),春夏皆旱,禾盡槁枯,米價爆騰。至七月十五日始雨,饑民無數。”“天災人禍”,天災在前,人禍在後。天災起於自然,有許多天災的確是人類力量無法避免的,但更多的天災則起因於人禍。災情很快上達朝廷,朝廷頒發詔令開官倉賑濟災民,接到朝廷賑濟災民的指令以後,地方官員卻陽奉陰違,背地裡與糧商勾結,把官的糧食暗地裡倒賣給投機糧商,趁機哄抬米價,從中牟取暴利,發起了國難財。災民不堪忍受糧商的高利盤剝,引發了多起鬨搶糧棧事件,並與前來鎮壓的官兵發生了械鬥,引起明廷重視。七月,朝廷任命雷稽古再次巡撫湖廣。雷稽古雷厲風行,明察暗訪,掌握了地方官員貪污、收受賄賂、官商勾結倒賣官糧等多項罪證。於八月十一日將罪證上呈到都察院,彈劾按察司僉事樊仿,長洲府通判胡穆、襄陽府通判季文啟、黃安知縣李講、長陽知縣姚尚實、益陽知縣石震、漢川知縣張崇德、應山知縣龍希尹、藍山知縣吳國器、盧溪知縣曾倬10人貪贓枉法。經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會審做出判決:“樊仿等5人俱按貪例為民,石震等5人贓跡數多,通行巡按御史提究贓私下落,依例追遣。”判決結果上呈給皇帝,明穆宗朱載垕御批:“樊仿等著為民,石震等巡按御史提問俱奏(《高拱全集》)”。這件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震動,雷稽古的清譽不脛而走。雷稽古在任湖廣道監察御史期間,還曾彈劾荊州知府徐學謨徇私枉法。但由於徐學謨得到張居正的庇護將其調往江西任職,此事不了了之。
雷稽古還曾先後巡撫雲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甘肅、等地,在恩縣民間有“八府巡按”之說。在雷稽古出巡甘肅時,時任吏部尚書楊博為雷稽古餞行時寫了一首送別詩《送雷侍御出按關西》,被收錄到《恩縣誌·藝文志》:
送雷侍御出按關西
繡斧西巡日,河關碧樹齊。
九重勤一使,萬里慰群黎。
回紇識驄馬,番戎謝鼓鼙。
還知登望處,威振玉門西。
湟中形勝地,尚記昔年游。
清海崑崙起,黃河積石流。
匈奴失右臂,漢將得前籌。
為問乘槎客,何時到西州。
《恩縣誌》記載雷稽古“仕至應天府丞”。但沒有記載任職和卸任的時間。《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記載:“辛卯即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南京大理寺右寺丞雷稽古為應天府丞。”兩志對於在任應天府丞期間的政事、政績卻鮮為記述。雷稽古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雷稽古後來由應天府丞降職為應天織造,按照《恩縣誌》的記載,降職的原因是與當朝首輔張居正的政見不同而遭到排擠。《恩縣誌》記載“張居正執政欲陷楊麟洲,地拒弗與,遷南大理尋轉應天織造”。但是按照《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的記載,雷稽古上任應天府丞是在1591年,而張居正死於1582年。雷稽古任應天府丞時已經是張居正死後9年發生的事情,任應天織造更是在任應天府丞之後,顯然與張居正是沒有關係的,遭到貶邸的緣由有待再行考證。《恩縣誌》記載,雷稽古在應天織造任上“公帑匱詘,悉心措辦,無閒晝夜,遂以疾苦告歸。”由於任應天織造期間,國庫里的錢財非常緊缺,入不敷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只能不分白天黑夜的籌措資金,忙於政務,卻積勞成疾。遂“以疾苦告歸”。“以疾苦告歸”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因病修養或因病提前退休吧。雷稽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雷稽古雖然是回歸鄉里,在當地仍有很大聲望和影響力,為了避免子侄們打著自己的旗號做出不法的事情,他把家中的大門緊鎖(“扃鑰如宦舍”),把來拜見的、托人辦事情的、送禮的都統統關在門外,一概不見。並且立下了五條家規:“不舉放私債,不囑託公事、不買賣官物、不告害平人、不吞謀田產。”把這五條家規寫在牆上,時時警戒家人。雷稽古在“以疾苦告歸”兩年後病死於家中,死後葬於恩縣西南雷家集村北。

軼事典故

城隍,天庭派往下界統管一城的神仙,相當於世間的知縣知府,但又為知縣知府所畏懼、敬仰。所以城隍起居、辦公的場所——城隍廟都修在城內繁華之地。唯獨恩縣 (1956年撤銷建制,治所現為平原縣恩城鎮駐地)城隍廟位於北門外東側,箇中緣由還得從小雷稽古審城隍傳奇故事說起。
雷稽古,字汝徴,恩縣人氏,大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仕至應天府丞”,曾任“監察御使”多年,人稱“八府巡按”。
嘉靖某年的一天,在縣城上學的小雷稽古傍晚下了學蹦蹦跳跳回家。路上忽然靈機一動、心血來潮,就率領著小夥伴竄入城隍廟玩耍,上演了一場驚天大戲——“審城隍”。
小雷稽古號令小夥伴們撿來秫秸、草繩,紮成“千斤伽”給城隍帶上,小夥伴充當“衙役”,小稽古自任“主審官”,於是好戲開始了!
“城隍老兒,鯨吞多少錢財,坑害多少百姓,一樁樁,一件件從實招來。不招棍棒伺候!”
“傳證人!”
“人證物證俱在,還百般抵賴,重責四十。”
“還要抵賴,再重責八十。”
“今日天色已晚,擇日再審吧……”
一時間,折騰得城隍廟宇一片狼藉,鳥不歸巢,蟲不啼鳴;拷打得城隍愁眉苦臉,皮開肉綻,衣袍襤褸。
夜深人靜,苦不堪言的城隍爺無計可施,只好託夢給塾師先生,囑其好好管教小稽古。第二天早學,先生問明情況,勃然大怒,狠狠地抽了小稽古二十戒尺。
懷恨在心的小稽古,放學後獨自一人悄悄溜進城隍廟,惡狠狠地對城隍說:“給你打開鎖,給你卸掉伽,不滾城外去,三天兩頭打。”城隍當然不願離開城裡,依然賴在原處不動。時隔幾日,小稽古一看城隍依然未動,就怒氣沖沖地爬上城隍肩膀說道:“城隍,城隍,我一腳把你踢到‘遼陽地’”。說著一腳踹向城隍頭部,只見城隍腦袋咕嚕嚕掉到了地上,小稽古還是不依不饒,說道:“拔光你鬍鬚,抹黑你臉膛,從今再往後,沒法見爹娘。”說完背起城隍頭顱一溜煙跑出縣城北門,往東一拐,把城隍腦袋扔在了“遼陽地”亂葬崗,與野鬼遊魂做伴去了。
當夜,知縣大人夢見有頭無身的城隍向自己哭訴帶伽受審,被踢到“遼陽地”的遭遇,並哀求說,雷稽古大富大貴之人,將來必在你我之上,萬萬不可得罪,只求在城外重修廟宇……知縣醒來,半信半疑。天剛蒙蒙亮,就帶領幾名衙役,到了城隍廟勘察現場——城隍有身無頭!慌忙到了北門外“遼陽地”,找到了城隍腦袋,才信以為真。趕緊在“遼陽地”亂葬崗旁重修了廟宇,重塑了金身,擇吉日迎奉城隍爺新址安家。
民間傳說,姑妄言之姑聽之,但恩縣城隍廟確實坐落在縣城北門外一隅。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廟宇猶存,建築尚好,只是做了拖拉機站。

相關事件

雷稽古還曾先後巡撫雲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甘肅、等地,在恩縣民間有“八府巡按”之說。在雷稽古出巡甘肅時,時任吏部尚書楊博為雷稽古餞行時寫了一首送別詩《送雷侍御出按關西》,被收錄到《恩縣誌·藝文志》:
送雷侍御出按關西
繡斧西巡日,河關碧樹齊。
九重勤一使,萬里慰群黎。
回紇識驄馬,番戎謝鼓鼙。
還知登望處,威振玉門西。
湟中形勝地,尚記昔年游。
清海崑崙起,黃河積石流。
匈奴失右臂,漢將得前籌。
為問乘槎客,何時到西州。

歷史評價

在恩縣古城南門裡南北大街立有一座明代牌坊,是為明嘉靖年間監察御史雷稽古所修建。牌坊橫樑上刻有“敕造”和“河南安徽湖廣道監察御史己未科進士雷稽古”字樣木製匾額。牌坊設計結構精巧,施工用料考究,氣勢雄偉。提起御史牌坊和牌坊的主人雷稽古,居住在這一方的老人們有著扯不盡的話題。不僅由於他是從恩縣走出去的一位大官,更因為他是一位好官、清官。可惜的是曾讓恩縣人引以為豪的御史牌坊經歷了三百多年風風雨雨之後,在“文革”運動中被當成“四舊”的“罪證”推倒了。雖然石牌坊從人們的視野里永久的消失了,但是一代清官廉吏的政績卻載入史冊。
雷稽古作為一個生活在政治腐敗,官吏貪污成風、宦官當政的明代晚期封建官吏,能夠做到體恤民情,廉潔勤政,忠孝兩全也算是難能可貴了。民間稱他為雷青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